“來到上海,最想做的是游遍城市里的各種畫展。”在濱江沿岸的毛麻倉庫,西班牙平面設計師艾琳·布望著窗外穿行而過的白船,滿心期待她的上海之旅。“第一次來上海,不了解這座城市的藝術的話太可惜了。我提前下載好了微信,可以使用翻譯功能閱讀上海展覽的推送,做起攻略來可以‘一網打盡’!”艾琳笑著對記者展示她手機中的美術館關注列表,并迷上了新近開展的“陳逸飛回顧展”。
艾琳和朋友們在毛麻倉庫觀賞。(主辦方供圖)
艾琳新近從大學畢業,去年被漢語吸引并開始學習,若問起她的漢語程度,她笑起來:“目前我能用漢語說‘分鐘’,但如何說‘秒’尚需學習。這位算是漢語大師!”艾琳身旁是來自英國的馬修·史密斯,他帶著表演性的肢體語言,立刻用中文來了句:“很高興認識你!”
4月15日,“未來體驗官計劃——全球Z世代青年交流沙龍”在楊浦濱江的藍帶全球品牌展示中心舉行。本次沙龍吸引了來自美洲和歐洲的20多位Z世代國際青年,他們與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以及來自文匯報、上海日報、澎湃新聞、Sixth Tone等媒體平臺的中外青年記者和編輯齊聚一堂,圍繞“城市形象塑造”“文化融合實踐”“全球傳播路徑”等議題,展開了一場跨文化、跨世代的真誠對話。
這些外國Z世代青年們在上海濱江漫步、合影。(主辦方供圖)
搖著中醫館送的特色折扇,英國牛津大學二年級學生阿米莉婭·斯萊特很享受在上海的生活。“我們上午去虹口區的中醫館做了按摩與針灸,感覺真的很舒服!”她笑著告訴記者,還一邊模仿針灸的動作。
濱江漫步時,阿米莉婭的中醫特色折扇從不離手。(主辦方供圖)
“我在上海已經好幾年了,但我仍然能每天感受到那種令人驚嘆的感覺,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在這里競相上演,若是錯過心里會覺得‘哦,天哪,當時有個很酷的活動,但我卻不知道。’”來自意大利的馬浩在上海讀本科,他發現這座城市很好融入,于是他注冊小紅書賬號,向中國與世界觀眾“安利”留學生視角下的上海生活。
西班牙姑娘阿馬利婭·加西亞在來上海之前,已經游歷過北京、南京、香港等地,以自己的步伐丈量一座城市、感受一種文化,是她的心得。在上海幾日,她說,“上海有著國際化的一面,同時也非常友好與包容。但這不是別人告訴我的,是我自己去探索、體驗并融入這里的生活后,自然而然感受到的。”
阿馬利婭·加西亞正在分享在上海的感受。(主辦方供圖)
這確實是這群Z世代“體驗官”的共識,交流過程中,他們不止一次提及,“真正的理解源自放下偏見、親身體驗”,只有深入街巷、走近人群,才能體會一個城市最鮮活的脈動,感受到上海展現出的開放、包容與多元的文化氛圍。
此次沙龍是“全球Z世代青年未來體驗官”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歐洲時報英國分社聯合發起,于4月11日正式開營,活動周期為期12天。活動期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Z世代青年將深入走訪上海與杭州,探訪歷史遺跡、非遺傳承點與新興城市地標,通過實地調研、沉浸式體驗與中外青年交流,全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感知新時代中國城市的發展脈絡與人文精神。
這些外國Z世代青年們正在俯瞰濱江景色。(主辦方供圖)
據悉,本次活動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上海報業集團國際傳播中心、歐洲時報英國分社聯合主辦,上海市楊浦濱江海角產業創新促進中心協辦。本次活動不僅為中外青年搭建了面對面交流的橋梁,也為推動中國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注入了青春力量。未來,將持續深化該項目的機制化發展,打造更具影響力的跨文化青年交流平臺,助力全球青年在理解與互鑒中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