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廟“三公”塑像,周部族在周原經(jīng)歷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周季王歷、周文王昌三個人的統(tǒng)治。| ?仲春之會
公元前1147年,商王庚丁的兒子武乙繼承王位,成為商王朝第28任君主。雖為天下共主,但帝國落日,國力漸衰。幾乎與此同時,臣屬于商的周部族首領古公亶父正站在豳地的土坡上,望著遠處連綿的山脈,向全族人下達遷徙的指令。
豳地是周人祖輩世代居住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先人的汗水。但如今,戎狄的侵擾越來越頻繁,族人們整日提心吊膽,連放牧都要結伴而行。
“我們不是在逃離,而是在尋找新的家園。”
云霧繚繞的秦嶺風光,八百里秦川。| ?視覺中國
古公亶父是始祖后稷的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被后世尊稱為周太王。當時的他可能并不知道,他的這次抉擇將是周人從邊陲部族向中原強權轉變的開端。
這次遷徙持續(xù)了數(shù)月、數(shù)年,乃至十數(shù)年。周原的平原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族人們發(fā)出了歡呼。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蜿蜒。
渭河,古稱“渭水”,澆灌了周原的農(nóng)業(yè)。| ?視覺中國
新家園位于渭河北岸臺地,大概是今天寶雞岐山縣和扶風縣之間東西寬約15公里、南北長約20公里的數(shù)十平方公里的區(qū)域。這里北倚岐山,南望秦嶺,三面環(huán)山的簸箕狀地形,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汧河、漆水河等支流呈扇形展開,形成“五水潤原”的水網(wǎng)格局。青銅器銘文記載的“汧渭之會”,正是周人利用河流交匯處建立都邑的核心戰(zhàn)略。如今,當年周人的汧河被叫作千河,曾經(jīng)的漆水河改名橫水河,已建起了王家崖水庫。汧河與漆水河在黃土臺塬上沖刷出星羅棋布的支流,與《詩經(jīng)》“周原膴膴”的灌溉體系對應,如同一顆農(nóng)業(yè)立國的種子開始萌發(fā)。
陜西寶雞黃土臺塬地貌,周朝注重對農(nóng)田的規(guī)劃與管理,以農(nóng)業(yè)立國。| ?陳團結
《禹貢》記載周原“雍州黃壤”,現(xiàn)證實為渭河沖積形成的黑壚土,這是一片被周人深情歌頌,說是生長的苦菜都會變甜的土地。《周禮》記載周原上最適宜生長的農(nóng)作物是黍,《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里:西伯侯姬昌出場時手捻干癟的谷粒,即為黍谷。
遷徙到周原的周人首創(chuàng)“畎畝法”,依黃土臺塬地勢,將田地分為壟畝與溝畎,形成天然排水系統(tǒng)。等到文王時期,周人用于除草的青銅農(nóng)具青銅镈,含錫量和硬度都較以往成倍增加。
甲骨文“周”字呈“田”形,中間有4個點或短豎線,象征農(nóng)田中密集種植的莊稼。整齊的作物行列,與井田制“方里而井,九夫為井”的土地劃分方式高度契合。
渭河沖積形成的黑壚土,是被周人深情歌頌,說是生長的苦菜都會變甜的土地。| ?陳團結
對比甲骨文“田”字,字形為規(guī)整的方塊分割,僅表示田地的物理劃分,而“周”字則通過附加符號隱含對農(nóng)田的規(guī)劃與管理,強調(diào)農(nóng)田的豐產(chǎn)性。
2024年周原遺址新發(fā)現(xiàn)的西周甲骨文中,“周”字頻繁出現(xiàn)于農(nóng)事占卜記錄,進一步印證與農(nóng)業(yè)活動的緊密關聯(lián)。“田”為物質(zhì)載體,“周”為管理范式,共同服務于周人“以農(nóng)立國”的政治與文化體系,周原就是最好的舞臺。
周人在精耕農(nóng)業(yè)的基礎上,不斷向四周延伸,并最終形成廣義的“大周原”:包括東至陜西武功縣、西至鳳翔縣、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東西延展70公里,南北跨度40公里,總面積數(shù)百平方公里的土地。
關中平原,千頃良田奠定了最早的中國。| ?視覺中國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岐山之下的茫茫周原,原本不過是八百里秦川西陲不大的一塊土地,是周當之無愧的龍興之地。這里是周人從定居一直到文王東進前的政治中樞,周部族在這里經(jīng)歷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周季王歷、周文王昌三個人的統(tǒng)治。以農(nóng)業(yè)立國,打造了關中平原作為“第一代天府之國”的赫赫威名。
潤德泉,譽稱周公圣水,在今岐山縣周公廟內(nèi)。| ?仲春之會
在電影《封神第二部:戰(zhàn)火西岐》中,觀眾記住了強大的魔家四將和炫彩的特效,卻忽略了真正照亮戰(zhàn)爭的,不是昆侖仙人的法寶靈光,而是周武王戰(zhàn)車上高懸的“德”字旗。正如姜子牙所言:“真正的神力,不在云端,在人間煙火中。”封神榜上的仙篆消隱處,浮現(xiàn)出周公旦在岐山丈量井田的繩尺,那是比任何神諭都更堅韌的文明準繩。
進入“周原時代”的周部族,迅速具備了與中原霸主殷商角力的實力。| ?仲春之會
在周王朝的歷史上,周公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親弟,周成王叔父,西周開國核心操盤手。在伐紂過程中,他給武王寫戰(zhàn)前動員稿《牧誓》,讓周軍正義感拉滿,一戰(zhàn)滅商。此后,他以青銅禮器取代人牲祭祀,制《周禮》規(guī)定不同等級使用不同數(shù)量的鼎簋,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將權力差異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秩序,打開了以人為本的新篇章。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的周禮展區(qū)。| ?仲春之會
武王英年早逝,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聯(lián)合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周公率軍東征三年,誅殺管叔、流放蔡叔,史稱“二次克商”。平叛后,周公將商朝遺民遷至洛陽監(jiān)管,武庚被殺,商族勢力被徹底瓦解的同時,允許其保留祭祀傳統(tǒng),形成“以武定亂,以禮化民”的統(tǒng)治策略。
周公的功業(yè)固然以政治軍事的雷霆手段為周室奠基,但其真正穿透千年時空的,恰是以身垂范的德行教化。
岐山周公廟,為紀念周公旦而修建的專祠。| ?仲春之會
據(jù)《史記》記載,周公輔政時,為招攬人才,常在洗頭時多次握發(fā)、吃飯時吐掉口中食物,只為第一時間接見賢士。他以身體力行的謙卑姿態(tài),將“尊賢”鐫刻為中華政治文明的第一準則。1200年后,曹操在《短歌行》中復誦“周公吐哺”,恰似歷史對這份人才觀的永恒回響。
周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時,隨手用桐葉當玉圭冊封,被周公聽到后嚴肅諫言:“天子無戲言!”周成王最終兌現(xiàn)承諾,將叔虞封于唐國,成就“桐葉封弟”的佳話。周公的德行,不僅教會君王“言出必行”, 更使周王室以“言出為憲”的信用體系,構筑起宗法制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統(tǒng)治合法性。
周公治政理念,是儒家“仁政”理論的源頭。| ?視覺中國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攝政七年的周公突然宣布退位,滿朝文武都以為要上演“叔侄撕逼”戲碼,結果周公當眾銷毀攝政期間所有私人詔令;將玉璽放在成王掌心時,特意翻轉以示“權力歸位”,告誡:“商亡周興,敬天保民。”
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后來成為儒家“仁政”理論的源頭,周公主張刑罰以教化為基礎,反對濫用暴力,被孔子發(fā)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儒家德治;周公寬容叛亂后的殷民,體現(xiàn)“仁者安人”的政治智慧,為儒家“恕道”提供了歷史范例。他雖未直接提出“仁”的概念,但周公仁政的實踐,已蘊含儒家“仁愛”精神的全部要素,并直接影響了后世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
沒有周公的奠基,便難有儒家文明的誕生。| ?視覺中國
孔子常以“吾從周”自命,孟子也稱“周公仲尼之道”, 孔子通過“述周公之訓”,最終完成“仁”的文明接力。可以說,沒有周公的奠基,便難有儒家文明的誕生。
有趣的是周公的勤政形象被儒家塑造為“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后世儒家學者常以“夢見周公”喻指對道德境界的追求。孔子就曾說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我們與儒家先賢,在夢見周公這個睡眠主題下,實現(xiàn)了古今的統(tǒng)一。
正是基于周公東征平叛、制禮作樂、德政思想三大功績,唐高祖李淵于公元619年在周原敕建周公祠。這片承載《詩經(jīng)》中“鳳鳴岐山”的祥瑞土地,正是周公東征平叛后推行德政的核心舞臺。正因為有了周公祠,才令岐山之下千年不絕的禮樂回響,終成華夏文明的精神圖騰。
中國·周原景區(qū)中有關伏羲開創(chuàng)先天八卦的石塑。| ?仲春之會
周公的另一個突出貢獻,是《周易》,周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依賴對四季、天象的觀察,促使周人總結自然規(guī)律,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形成“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周原誕生的《周易》,以陰陽變易解釋宇宙運行,“四象”對應四季變化,六十四卦的循環(huán)隱喻年周期。《周易》的出現(xiàn),再一次強調(diào)了秩序,將原始的占卜術升華為貫通天人的哲學體系。
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中姬昌使用蓍草占卜,進行分草為兩儀、掛一象三才的占卜核心儀式,就與商人“燒龜甲問鬼神”的原始巫術形成對比。
孔子晚年研《易》,強調(diào)“不占而已矣”,可見早在東周時期,占卜不再是求神問鬼,而是借卦爻推演探究人事規(guī)律。《周易》也跳出占卜手冊的定位,轉化為道德修養(yǎng)之書,并最終成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
起源于《周易》的道教八卦圖。| ?視覺中國
從周原、周公、《周易》,到自然、社會、人倫,中華文明完成了從“神權思維”到“人文理性”的關鍵進階。從此,周原不僅是周人崛起的政治中心,更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孵化器”。
后來,退居二線的周公仍編寫《周禮》,以天地人倫為經(jīng)緯,將社會秩序凝練為“五禮”體系。這套禮儀法典不僅是行為規(guī)范,更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觀與社會操作系統(tǒng)。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西周時期的三重城墻,其中大城位于小城的東南方,面積達520萬平方米。| ?起點新聞
周原這個名稱的歷史比周朝的歷史更久遠,自從古公亶父到此,才因為地名,而“改國曰周”。進入“周原時代”的周部族,如同開了掛一樣,迅速具備了與中原霸主殷商角力的實力。只有將周人與周原綁定,才能讀懂《封神第二部:戰(zhàn)火西岐》里,周人拼死守護周原絕非偶然,他們不惜全民皆兵,也要守護周原這片天賜之地。這里不僅僅是家園,更是未來。
考古學家徐天進曾將尋找先周都邑比作“尋找中國的特洛伊城”。周人抵死守護的周原,橫跨武功至鳳翔的數(shù)百平方公里土地。但自棄豳地至建豐京的百年間,那個神秘的權力心臟究竟藏在何處,一直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在寶雞市石鼓山出土的西周早期貴族墓葬,圖為3號墓東龕的挖掘現(xiàn)場。| ?龍劍輝
尋找先周都邑的努力開始于近百年前:1933年徐炳昶、常惠首探豐鎬,1943年石璋如調(diào)查岐陽堡。1976年,在岐山縣京當鎮(zhèn)王家嘴村西北,發(fā)現(xiàn)一座先周時期最大規(guī)模建筑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證實這里為古公亶父遷岐后的政治中心,印證《詩經(jīng)》中“作廟翼翼”的記載。這座以中華大地上極少使用的“京”字做地名的古鎮(zhèn),描摹了周人都城的藍圖。
在京當?shù)貐^(qū),周人已經(jīng)建立起了宮城、小城、大城的三重城墻體系:宮城面積約50萬平方米,中心為京當鎮(zhèn)王家嘴建筑群;小城是西周早期城址,設人工城壕,為行政與軍事核心;大城是西周晚期城址,城門設甕城結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西周城址。
遠觀西安標志性建筑大雁塔。 | ?視覺中國
2004年,考古隊在周公廟東側山梁發(fā)現(xiàn)19座西周大型墓葬,其中9座帶有西周最高等級的墓葬形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認為,這極有可能是周公家族墓地,印證了周公“以德配天”而享有周王待遇的歷史記載。
周公廟遺址考古,掀開了西周考古與歷史研究新的一頁。這是唯一一處同時發(fā)現(xiàn)西周城墻、甲骨文、高級建筑和墓葬群等遺存的大型周人聚落。
京當位于岐山縣東北部,是周原遺址的核心區(qū)域,周公廟遺址則位于岐山縣城西北6公里的鳳凰山南麓,距離京當約10公里,兩者同屬周文化發(fā)祥地的核心地帶。
周原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這里是周人早期都邑的所在地。| ?陳團結
京當與周公廟遺址是周人崛起過程中形成的“雙子星”:京當作為周人滅商前的政治中心,見證了古公亶父遷岐、文王武王崛起的全過程,是周人早期都邑所在地,以宮城、手工業(yè)和經(jīng)濟活動為核心;周公廟則是宗教與家族權力的象征,出土的大量刻有“周公”字樣的甲骨證明,周人通過祭祀和墓葬鞏固統(tǒng)治合法性。兩者地理相鄰、功能互補,共同勾勒出西周早期“王權—神權”合一的文明架構,先周都邑的精準坐標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
經(jīng)過近百年“周原時代”的蓄力,周人的目光開始望向黃河以東更廣袤的平原。周文王晚年在灃河西岸(今西安西南)營建豐京,作為周人東擴的根據(jù)地,直接威脅著殷商的政治中心。周武王滅商后,在灃河東岸新建鎬京,擴大都城規(guī)模,形成“豐鎬兩京”格局。
周原考古現(xiàn)場。| ?陳團結
豐京與鎬京,再一次上演了西周都城的“雙子星”。豐京主祭祀與祖先崇拜,周文王陵墓、靈臺、社稷壇均設于此,在豐京發(fā)現(xiàn)大型疑似宗廟的夯土建筑基址,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也以記載祭祀活動為主,是西周“精神首都”。鎬京主行政與軍事,武王發(fā)布《牧誓》、成王推行分封制、周公制禮作樂等重大決策皆出于此,考古發(fā)掘的宮殿基址面積達周原京當宮城的3倍以上,是“權力中樞”。
兩京之間靠橋梁連接。西周人用一條灃河隔開“信仰”與“權力”,卻用一座橋連成了3000年中國都城的原初模型。
遙想豐鎬城中,數(shù)十座西周宮殿建筑沿城市中軸線展開,南北通衢寬達15米,天子六駕馬車碾過夯土路面,車轍里沉淀著“左祖右社”的禮制基因。這條貫穿王城的中軸線,比漢長安的朱雀大街早誕生800年。
北京中軸線景觀沙盤呈現(xiàn)。| ?視覺中國
數(shù)萬常住人口在此生息,密度堪比汴京《清明上河圖》里的市井風情。市井間楚地的漆器、齊地的魚鹽、秦地的戰(zhàn)馬在此流轉,這是長安未興時的上古都會,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都邑華夏,東西二京”,《千字文》里,中國人從小反復吟誦的詩句,是華夏初定時的格局,之后,京當和周公廟、豐京和鎬京、豐鎬和洛邑、長安和洛陽、汴州和杭州、南京和北京……雙京輝映、繁華并峙的盛世圖景,在歷朝歷代的中華大地上上演。
寶雞市中國青銅器博物館中的逨盤展示區(qū),文物上方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展示出逨盤底部的銘文。| ?仲春之會
公元前770年,犬戎的狼煙吞噬鎬京,周平王車駕東行,將周朝的都城從鎬京(今陜西西安)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標志著東周時代的開始。這不僅是地理上的都城遷移,更是周王朝從中央集權轉向諸侯割據(jù)的關鍵轉折點,周原歸于平靜。
列鼎制度規(guī)定了從王到諸侯、大夫能使用的鼎和簋的數(shù)量。| ?仲春之會
650年以后,周原故地扶風村民挖地時發(fā)現(xiàn)青銅鼎,獻于長安,當時正是漢武帝在位,武帝視為“天降祥瑞”,并因此改年號為“元鼎”。元鼎和武帝時一眾年號體系的確立也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年號紀年制度的正式形成。
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金文”,它更接近于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仲春之會
漢武帝時的天降祥瑞是周原青銅器首次載入正史,從此以后,歷朝歷代都視周原故地出土的青銅器為“吉金”,是大吉之兆。唐代法門寺地宮藏寶之風盛行,周原盜墓者將青銅器熔鑄為佛像,長安黑市流通的“古銅佛”中,或許就藏著西周饕餮紋的殘片。詩人李賀寫下“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暗喻古器在亂世中的飄零。
?龍劍輝
宋代金石學家呂大臨著《考古圖》,收錄周原出土的“叔朕簠”,首次將青銅器視為歷史證物。靖康之變中金兵掠走北宋宮廷藏器,一車車青銅重器與《宣和博古圖》記載的周原吉金,在黃河冰面上沉沒,成為史上最慘烈的文物浩劫。
?龍劍輝
及至晚清,風雨飄搖中,青銅器四大國寶重光,在亂世浮沉。道光末年毛公鼎發(fā)現(xiàn)于岐山董家村,后被金石學家陳介祺傾盡家財收藏,為避戰(zhàn)火將其深埋地下,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晚清名臣左宗棠為謝潘祖蔭救命之恩,將收藏的大盂鼎相贈,潘氏后人為護鼎與日軍周旋,將鼎埋于蘇州老宅地下,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嘉慶皇帝用重金從揚州鹽商處購得散氏盤,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被德國士兵劫走,后奇跡般從柏林皇宮流回中國,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道光年間出土的虢季子白盤重215公斤,被稱為“西周第一盤”,淮軍將領劉銘傳將其運回合肥,日軍侵華時劉家后人把盤沉入池塘,用淤泥覆蓋,1950年挖出獻國,現(xiàn)存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晚清四器銘文總計逾2000字,堪比一部青銅鑄就的《尚書》,顛沛流離,是曾經(jīng)民族命運的縮影。
?龍劍輝
周原的青銅器出土史,恰似中華文明自我認知的鏡像,那些曾被視作“吉金”祭天的重器,終將被重新喚醒。如今,在秦嶺北麓的晨霧中,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如同一艘停泊在渭河畔的青銅方舟,殿堂巍然矗立,這里封存著周秦文明的源文件。那些輾轉于亂世的國寶,終在新時代的展柜里,講述著“宅茲中國”的永恒故事。
中國·周原景區(qū)何尊廣場的巨大何尊雕塑 。 | ? 中國· 周原景區(qū)
1963年,寶雞賈村鎮(zhèn)的土崖坍塌,摔出一尊青銅器。這是一件周早期的青銅器,從器形上看,獸面紋的卷角如龍蛇盤踞,四道扉棱切割光影,仿佛周成王在洛水畔劃定天下的刀鋒。
中國·周原景區(qū)何尊廣場仰拍,能清晰地看到何尊內(nèi)底的銘文中的“中國”二字。| ?中國·周原景區(qū)、視覺中國
十幾年后,考古工作者在除銹的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尊底的銘文,從122字銘文里驚現(xiàn)“宅茲中國”。這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xiàn),四字如刀刻斧鑿,篆刻著“中國”最早的疆域想象。
天下之“中”,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概念,更是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政治文化概念;而宅茲“中國”,不僅是“四方之中國”,更是華夏“共同體之中國”,何尊就是“中國尊”。
幾千年的時光藏在在一件件青銅器中,跨越時空,與今人相見。| ?龍劍輝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何尊的“宅茲中國”銘文旁,靜靜躺著一件不起眼的陶甑,那是西周百姓蒸粟黍的常見炊具。這只陶甑也許就來自岐山腳下的西周官營醋坊,甑器曾蒸騰著黍米的霧氣。醯人(周朝醋官)手持玉圭丈量醋醅厚度,檐下懸掛的桃木符牌刻著“非禮勿釀”,是中國最早的食品安全法規(guī),將一甕醋的酸香,鎖進了禮制的青銅匣。
從城樓上俯瞰周原景區(qū)。| ?仲春之會
大概是總結了商紂亡國的教訓,周人對酒有著莫大的心理陰影,但與同為釀造產(chǎn)物的醋,卻多了幾分親近。周王室專門設“醯人”掌醯物,周王祭天時,九鼎中必有一鼎盛玄醯,以醋的酸味通神明。諸侯納貢時,醋與青銅、玉帛同列。
孔子說“不得其醬不食”,東周年間醬醋已從周王室權柄滑向民間灶臺。今人攪拌岐山臊子面的酸湯時,碗底沉淀的不僅是3000年的黍米精華,更是禮制與民生博弈的余味,那些曾經(jīng)鎖在青銅罍中的酸香,終究隨著井田制的瓦解,滲入了老百姓的舌尖。
一碗臊子面下肚,解鎖岐山之味。| ?視覺中國
如果醋是鎖入禮制的青銅密碼,那么臊子面便是破譯民生的酸辣注腳,面條在古代被稱為“湯餅”,漢代才開始出現(xiàn),《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多種面條的制作方法。周人無緣品嘗到面條的滋味,只能在選用粟和黍等主糧制作羹食或蒸面果腹。但陜西省考古隊在周原出土的陶鬲殘片上檢測出黍米與野豬肉殘留,與臊子面食材譜系驚人重合。
岐山臊子面看著辣,吃著香。| ?仲春之會
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講究“薄、筋、光”的面條、“煎、稀、汪”的湯底與“酸、辣、香”的口感。如今,飯店里的一份臊子面通常包含六小碗,被贊譽為“一口香”。每碗僅一口之量,湯鮮面韌,食客可連“吸”數(shù)十碗,既鎖住風味,又延續(xù)了周人宴飲的儀式感。
“細面教人細水長流,寬面勸君心寬似海。”這是岐山人的處世哲學:細面待客,喻示克己復禮;寬面自用,警醒豁達處世。面條寬窄暗藏周禮余韻。
一碗面,滿滿都是歷史余韻。| ?視覺中國
人間煙火中,真正的周禮從未失傳,每逢祭祖,岐山人家家案頭必供九碗臊子面,碗沿搭一根未斷的長面,象征周原血脈不絕。正如碎鼎殘簋上的銘文:“九鼎可傾,酸湯永沸。”
周原景區(qū)內(nèi)儺舞表演,這種面具舞源于商周時期的祭祀儀式。| ?仲春之會
同樣不絕的還有岐山的社火文化,周代以“社”為土地神祭祀核心,春祈秋報,聚民而舞,這就是社火的由來。每年正月,岐山社火巡游都按例從周公廟出發(fā),經(jīng)鳳凰山南麓繞三圈,最后到潤德泉取水。這條路線與西周青銅器“折觥”銘文記載的“王巡于周”完全重合。
社火表演不需要專門的舞臺,有空場就能表演。| ?視覺中國
如果說社火是一群人的狂歡,說春則是一個人的祈愿。在寶雞隴縣,每年立春,都有年過七旬的老漢穿上祖?zhèn)鞯暮谏L袍,戴上烏紗帽,變成“春官”。他手持一根纏著紅綢的牛鞭,帶著鑼鼓隊走村串寨。每到一戶,便用古老的韻調(diào)高唱:“正月里來是新年,周王勸農(nóng)到田間……”
2024年臘月,考古隊在周原遺址發(fā)現(xiàn)一片西周骨片,上面刻著“仲春啟戶,毋作大事,以妨農(nóng)事”,而這正是“春官”唱詞里“二月莫蓋房,誤了種高粱”的源頭。穿越千年,“春官”唱的,還是周天子頒的農(nóng)令。
在周原,打鐵花是對周人“燎祭”的致敬,將“天人溝通”化為漫天星雨。| ?視覺中國
同“春官”說春一脈相承,岐山當?shù)氐拇蜩F花表演也同樣呼應歷史,當鐵匠將第一瓢鐵水潑打向夜空,會隨即吼一聲:“給太公爺亮個相!”打鐵花藝人的祖師崇拜,混入了周朝開國元勛姜子牙與鑄劍師歐冶子的故事,折射周代“百工食官”制度的民間變形。而滾燙的鐵水擊打至空中形成“鐵樹銀花”,正是對周人“燎祭”的致敬,曾經(jīng),周王以柴火燔燒犧牲祭天;如今,鐵水代替牲血,將“天人溝通”化為漫天星雨。
打鐵花藝人將滾燙的鐵水擊打至空中形成“鐵樹銀花”。| ?視覺中國
周原,是即將展開的穿越千年的春日盛宴,周人是周原故地上活生生的人。他們曾在這里選擇了一條更溫暖的道路,讓陰暗祭壇上長出《詩經(jīng)》的草木,以田園牧歌式的富庶展現(xiàn)德政的光輝。
當社火的鼓點震動渭河兩岸,鐵花照亮秦嶺夜空,當?shù)厝苏眢w力行復活著3000年前的周朝遺風,所謂天下,不過是鐵水澆開萬朵花,社鼓驚走千年鬼,鼎中煮沸一碗人間煙火。
周人從未遠去,周人就在那里,當《封神第二部:戰(zhàn)火西岐》中姜子牙說出“老百姓開心才是天下大事兒”時,銀幕外的寶雞人可能正在周原景區(qū)賞花踏青,捧著海碗,吸溜著岐山臊子面呢。這種對“人”的尊重,既是周的精神內(nèi)核,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鑰,正如姜子牙褪去仙氣融入人間,真正的“封神”從來不在云端,而在百姓歡歌升起的土地之上。
編輯|新媒體編輯部
文|楊博
視覺呈現(xiàn)|April
新媒體運營 | 真真
圖片來源|龍劍輝、仲春之會 、陳團結、視覺中國
長期征稿
后臺私信“投稿”獲取聯(lián)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