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這個商業環境劇烈變革的時期,品牌增長的傳統邏輯正面臨全面重構。曾經被視為金科玉律的傳統增長常識正在逐漸失效,而反常識邏輯開始在市場中嶄露頭角,成為主導力量。
品牌增長的環境已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方面,AI技術革命與地緣政治風險相互交織,使得消費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流量紅利逐漸消退,同質化競爭愈發激烈,依靠單一爆品或大規模投放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在這種背景下,那些依然遵循“常識”行事的品牌往往陷入增長困境,而敢于突破常規、擁抱反常識邏輯的企業卻能夠逆勢崛起。
反常識邏輯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更精準地契合了新商業環境下的底層規律。當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從確定性增長轉向不確定性生存時,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常識”——例如“增長必須快速”“規模決定成敗”“流量就是王道”——已經無法有效解釋和指導現實中的品牌表現。相反,一些看似違背直覺的做法卻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
邏輯一:慢即是快——品牌建設的"中醫思維"與長期主義價值
在當下這種崇尚速成的商業文化中,“快速增長”長期以來一直被奉為品牌成功的不二法門。然而,2025年的市場現實卻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真相:刻意放慢節奏的品牌往往能實現更可持續、更高質量的增長。
中醫思維的品牌建設理念強調系統性、長期性和漸進性,與西醫式追求速效、依賴數據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在浮躁的當下不要傳遞焦躁,把節奏慢下來,從容進步。
為什么"慢"反而能帶來"快"的增長?深層機理在于三個方面:
1、慢品牌更能積累真實的心智資產。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與信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沉淀。那些不追求短期爆紅,而是穩步構建用戶關系的品牌,往往能在長期發展中形成更穩定、更可持續的增長曲線。
2、慢決策往往質量更高。在天貓2025年的“扶優”政策中,一個突出的變化是將新品扶持周期從30天延長至90天。這一舉措有效避免了以往“支持期結束后流量斷崖式下跌”的問題。從本質上講,這種延長支持周期的做法是對品牌成長自然規律的尊重——真正的品牌影響力需要時間來沉淀和發酵,而非僅靠短期沖刺就能實現。
3、慢增長更可持續。當品牌不被短期KPI綁架,才能有空間思考真正重要的長期問題,實現質的飛躍。
在AI技術加速變革、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2025年,"慢能力"正成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這并非對增長的否定,而是對增長質量的重新審視與定義。當多數品牌在流量競賽中疲于奔命、盲目追逐短期數字時,那些敢于慢下來的品牌,反而能夠穿透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精準把握市場趨勢。最終,它們實現的是一種更快速、更持久且更具真實價值的增長。
邏輯二:不增長的戰略選擇——收縮陣地的聚焦哲學
在商業世界,"增長"幾乎成為了一種不容置疑的信仰。然而2025年的市場現實卻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現象:戰略性不增長往往能帶來更健康的長期增長。
收縮與聚焦為何能成為增長引擎?深層原因在于2025年商業環境的三個根本變化:
1、資源稀釋效應加劇。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在CGO峰會上分析指出,地緣政治風險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企業的投資決策和資產價格。在如此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如果將有限的資源分散投入到過多領域,往往會導致每個方向的投入都不足,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相反,聚焦型品牌通過集中資源打造核心品類,反而能夠在細分市場中建立起不可撼動的地位。
2、消費者認知閾值提高。消費者對新品的期望值不斷提升,他們不僅要求新品能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還希望其成為表達個性和情感的重要工具。這種“既要功能,又要個性”的復雜需求,迫使品牌必須深度聚焦,才能真正觸動目標消費者的心弦。
3、管理復雜度飆升。商業環境愈發復雜多變,消費者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在這種形勢下,那些試圖滿足所有人群、所有需求的“全能型”品牌,往往容易陷入運營混亂的困境。相反,那些主動劃定邊界、明確有所不為的品牌,反而能夠構建更加高效的運營體系。
"不增長"的本質是戰略性放棄。優質品牌不單單是GMV頭部品牌,更是有原創性有創造力,能引領消費需求創造出好產品獲得新用戶,產生粘性用戶,可長期持續經營發展的品牌。
在存量競爭時代,敢于不增長需要極大勇氣與遠見。當行業普遍陷入"增長焦慮"時,那些能夠冷靜分析自身優勢、主動收縮戰線的品牌,反而能夠集中資源打造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真實增長。這或許正是2025年最反常識卻也最明智的戰略選擇。
邏輯三:反爆品的產品哲學——從單品引爆到新品矩陣的范式轉移
"打造爆品"長期以來被視為品牌增長的黃金法則,無數營銷手冊都在傳授如何制造現象級單品的秘訣。然而市場數據卻揭示了一個反常識趨勢:過度依賴單一爆品的品牌正面臨增長瓶頸,而構建健康新品矩陣的品牌展現出更強韌的生命力。
爆品陷阱在2025年變得尤為明顯。單純依靠大爆品、大單品的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市場上同類產品層出不窮,從外觀設計到功能特性,大量商品趨于同質化。更為嚴峻的是,互聯網已經進入存量時代,那些需要通過不斷拓展新客戶來換取增長的爆品,面臨著越來越高的獲客成本。過去五年間,線上獲客成本的平均增長幅度已超過50%。
為什么"反爆品"思維反而能驅動增長?三個關鍵機理值得關注:
1、抗風險能力增強。在2025年,面對新舊動能轉換以及難以預測的出口形勢,企業需要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那些依賴單一爆品的品牌,無異于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爆品失靈,企業將面臨巨大風險。相比之下,構建均衡的新品矩陣可以有效分散風險,確保在任何市場波動下,總有增長引擎能夠持續運轉。
2、用戶生命周期價值提升。會員復購是拉動品牌長線增長強勁動力,頭部品牌的成交一半以上由會員貢獻"。
3、創新肌肉持續鍛煉。馭時而變,不僅是一種戰略選擇,更是一種生存智慧。定期推出新品的品牌能夠保持組織的創新活力,避免陷入舒適區。
"反爆品"不是否定爆品的價值,而是超越爆品的局限。在2025年,平臺與品牌共同承擔試錯成本的新品扶持政策正在重塑整個行業的產品開發邏輯。這一年,最成功的品牌不再是那些偶然打造出一兩個爆款的幸運兒,而是那些建立起系統化新品研發體系、能夠持續推出具有競爭力產品的“常青樹”。
從本質上看,爆品是結果而非目標。當品牌過度追求"制造爆款"時,往往陷入模仿跟風和短期行為的陷阱。
邏輯四:非流量的用戶運營——從拉新到會員深挖的范式革命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營銷預算的分配往往遵循一個簡單公式:更多流量等于更多增長。然而2025年的用戶行為數據和領先品牌實踐卻顛覆了這一常識:過度依賴流量獲取的品牌增長乏力,而精耕現有會員的品牌反而實現更高利潤增長。
2025年,流量幻覺徹底破滅。一方面,線上獲客成本平均增長超過50%,這使得依賴持續拉新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算法推薦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流量獲取越來越難以轉化為真實的用戶忠誠度。
為什么"非流量"的用戶運營反而更有效?三個關鍵原因值得深入分析:
1、會員經濟的高杠桿效應。會員復購是推動品牌長期增長的強勁動力。數據顯示,淘寶的10億消費者平均兩天訪問一次,而4900萬高購買力的88VIP會員平均每月有27天訪問淘寶天貓。這種顯著的活躍度差異表明,深度運營現有會員比廣泛撒網式的拉新更具投入產出比。
2、數據資產的累積效應。精準營銷需要"海量數據以及數智能力"。與一次性流量相比,長期會員關系使品牌能夠積累更完整的用戶畫像,實現"人貨的精準匹配",從而不斷提升營銷效率。
3、品牌情感的沉淀效應。中國品牌正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這種跨越不僅體現在產品層面,更體現在用戶關系上。與流量用戶的淺層連接不同,會員與品牌之間往往存在情感紐帶。
"非流量"思維的本質是用戶價值的深度挖掘。單純拉新轉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代表了2025年用戶運營的范式轉變。
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流量是手段而非目的。當品牌不再被虛榮指標(如UV、PV)所迷惑,而是專注于培養真實、深度的用戶關系時,反而能夠突破增長瓶頸,建立起對抗流量波動的免疫力。
邏輯五:反數據的決策智慧——從大數據依賴到小數據洞察的平衡
數據幻覺在2025年愈發明顯。2025年前沿品牌實踐卻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現象:過度依賴大數據的品牌決策質量下降,而善于結合小數據洞察的品牌反而更具市場敏銳度。 為什么"反數據"思維反而能提升決策質量? 三個關鍵機理值得關注:
1、情境智能的不可替代性。這體現了對情境化知識的重視——全球性大數據只有與本地小數據相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洞察力。創始品牌往往源于喜愛,而經營品牌則需要對品牌DNA有透徹的理解。這種對品牌本質的深刻洞察,很難單純從大數據中獲取。
2、創新前沿的數據滯后性。在這種快速創新的環境中,大數據反映的往往是過去成功的模式,難以預測真正的突破性創新。那些能夠突破數據局限、基于深度用戶洞察開發新品的品牌,反而能搶占市場先機。
3、文化因素的不可量化性。海外市場雖然是藍海,但文化出海才能真正走出去。這種文化層面的理解很難通過量化數據獲得,而需要深入的本土洞察,建立在對文化脈絡的深刻理解而非單純數據分析上。
"反數據"不是拒絕數據,而是超越數據。在2025年,最成功的品牌不是那些擁有最多數據的玩家,而是能夠將數據與人類直覺、文化理解相結合的"雙腦決策者"。
從本質上看,數據應是仆人而非主人。當品牌完全被數據所主導時,往往會陷入模仿性創新和路徑依賴的困境;然而,當品牌將數據視為眾多工具中的一種,并與其他形式的智慧相結合時,反而能夠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決策。
邏輯六:反創意的營銷路徑——從內容炫技到場景深耕的實效革命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創意"被視為營銷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然而2025年的營銷實效數據卻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現象:過度追求創意表現的品牌營銷ROI下降,而專注場景深耕的品牌反而獲得更高轉化。
創意陷阱在2025年愈發明顯。一方面,內容的海量爆發使得消費者的注意力被極度分散,即使是極具創意的內容,也難以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突破噪音的干擾;另一方面,算法推薦機制的普及,使得內容的傳播越來越依賴于精準匹配用戶的興趣和需求,而非單純依靠內容本身的創意質量。在這樣的環境下,內容能夠改變消費者的認知,而認知本身往往比事實更能影響決策。
為什么"反創意"的營銷路徑反而更有效?三個關鍵機理值得分析:
1、場景的天然轉化力。營銷場域構建,本質就是高效鏈接人和貨的過程。特定場景如禮遇季、節假日等,本身就包含強烈的購買動機,品牌只需精準嵌入而非創造需求。
2、行為的可預測性。消費場景如果足夠細分,冰雪經濟、文旅經濟也能帶動銀發、年輕的共同消費。特定場景中的用戶行為模式相對穩定,比依靠創意吸引不確定人群更具可操作性。
3、資源的聚焦效應。對特定零售場景的深度優化而非廣泛營銷。對特定營銷場景的集中投入,比分散的創意傳播更具實效。
"反創意"不是拒絕創意,而是重新定位創意??萍嫉膬r值在于應用,增長通過應用來推動。在2025年,最高效的營銷不是創意最炫目的,而是最能精準匹配用戶場景的。創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服務于場景連接的手段。 從本質上看,營銷是場景工程而非創意藝術。
在這個時代,傳統智慧紛紛失效,看似矛盾的觀點反而揭示了更深層的市場真相。從"慢即是快"的長期主義到"不增長"的戰略克制,從"反爆品"的產品哲學到"非流量"的用戶運營,這些反常識邏輯共同構成了應對復雜不確定性的全新思維框架。
2025年或許是人類商業思維的一個轉折點——從追求簡單、確定、線性,到擁抱復雜、不確定、系統性。未來的品牌領袖不是那些遵循常規的經理人,而是能夠駕馭矛盾、在悖論中尋找突破的戰略家。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預測變化,而在于培養變化的能力;不在于避免矛盾,而在于統合矛盾;不在于追求速成,而在于構建持久。
不錯過我們的每一篇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