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徒駭河按下“美顏鍵”!2024年徒駭河(聊城段)首期治理交出驚艷答卷:18.3公里河道深度煥新,防洪標準直抵100年一遇,更在城區“種”下五分之一個東昌湖的碧波。當明清榫卯技藝遇上現代治水智慧,這條流淌著運河基因的古老水脈,正演繹著“河安湖晏、城水相融”的鮮活故事。
山東省徒駭河(聊城段)雨洪資源利用及引調水工程總工期6年、分三期實施,當前正在推進的2024年一期工程已顯現成效——主城區18.3公里河道完成深度清淤,23處木棧道重現傳統榫卯工藝的精妙,6座親水平臺點綴河岸,昌東橡膠壩泄洪流量從680立方米/秒躍升至820立方米/秒。這條流淌千年的徒駭河,正通過分步實施的系統治理煥發新生。
作為聊城市的重大水利工程,項目采取“防洪加固先行、生態修復跟進、文旅融合提升”三期建設時序。2024年實施的一期工程聚焦主城區段綜合治理,重點解決防洪標準偏低、生態空間不足等突出問題。目前一期工程已初顯成效,為后續二期工程(2027—2028)雨洪資源綜合利用、三期工程(2029—2030)全域水系連通打下堅實基礎。
“往年臺風季總要提心吊膽。”昌潤蓮城居民劉彬指著拓寬至80米的河道感慨。工程實施后,主城區防洪標準提升至100年一遇,昌東橡膠壩等重點設施的防洪能力實現質的飛躍。特別是在清淤工程中創新采用“干槽作業+淤泥固化”技術,既保障了施工安全,又將18萬立方米淤泥轉化為生態護坡材料。
在蓮湖段施工現場,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指著初現雛形的480米寬水域介紹:“一期工程通過河道擴挖已增加300萬立方米調蓄空間,相當于新增五分之一個東昌湖的水體容量。”這項改變讓60萬畝農田灌溉和主城區60萬居民用水得到雙重保障,更使“雨季河道漫溢、旱季用水緊張”成為歷史。正在建設的智慧水務系統未來將實現與東昌湖、古運河的聯動調度。
在四河頭水利遺址修復現場,工人們正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復原明清時期的閘口結構。一期工程特別注重文化傳承,38公里濱河慢行道鑲嵌著108塊運河文化展板,新建的旅游碼頭采用漕船造型設計。值得關注的是,昌東橡膠壩改造后形成4.5米水位落差,未來可開展水上運動項目,與東昌湖景區形成“一動一靜”的文旅格局。
面對施工高峰期日均10萬立方米土方運輸的壓力,建設方創新推出“錯峰運輸+數字監管”模式,在沿線小區設置多處噪聲監測點,將施工影響降至最低。隨著生態淺灘陸續建成,消失多年的白鷺群重現河道,周邊小區自發組織的“護河志愿隊”也已摩拳擦掌。家住昌潤蓮城小區的劉彬說:“現在推開窗就是‘水立方’,孩子們終于有了認識家鄉水文化的活教材。”
站在新筑的觀景平臺遠眺,一期工程帶來的改變清晰可見:曾經淤塞的河道舒展著生態藍線,明清古閘與現代橡膠壩構成時空對話,濱河步道上躍動著市民健身的身影。隨著一期工程的持續推進,這條千年水脈將開啟“三年一臺階”的升級之路,向著“百年安瀾、萬畝潤澤”的目標穩步邁進。
制圖/侯明明 謝致遠
文/王文軒 圖/資料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