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你說,每次輔導孩子的時候,都雞飛狗跳。就像懂了很多人生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一樣,盡管我掌握了一些學習技巧,也很想把這些好用的方法教給娃,可是他不聽你的,你也束手無策。
漸漸地,我明白了,學習是教不出來的。
每個人都認為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事實上,老師在很努力地教這些小花朵,家長也在想方設法地去教。可無論怎么努力,只有少數(shù)孩子能夠接受。因為老師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學習,僅此而已。
兒女的成長也一樣,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給他提供支持,不能做再多了,不然會適得其反。
是的,知識可以傳授,可是“記憶知識”并不等同于“學習”,那些你強行灌輸給他的知識,只是在他的腦子里溜達了一圈又跑出來了,只有學進腦子并內(nèi)化成自己的智慧,學習才有意義。
也就是說,學習的意愿,要從孩子的心底流淌出來的,才有意義。
老師也許會嘗試各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管他們的教學方法多么有創(chuàng)意,也無法讓一個不想學習的娃學習。
退一步說,娃兒想要學習,如果沒有“容器”去接收,也是徒勞的。就好比你口渴了,想要喝水,假如你有水杯,你可以接一大瓶帶在身上,差不多渴了就喝上一口,若沒有杯子,你只能當場在直飲機上用手接一點來解渴。
那么這個容器是什么呢?是語言,還有多樣化的經(jīng)驗。
大腦發(fā)育就像蓋房子,頭7年都在打地基,給娃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體驗,就是在給他打造學習的容器。
一個經(jīng)常幫媽媽賣菜、稱菜的小朋友,學習質(zhì)量單位和運算,老師一點就通。
一個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孩子,爹媽若經(jīng)常讓他們分吃蛋糕與其他零食,那么他就能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理解除法之類的問題,“哦,原來是這樣啊。”
一個愛玩泥巴、捉迷藏的孩子,不知不覺中就練出了空間感,學習幾何時,不但能輕松理出頭緒,還能舉一反三……
玩出來的語言能力更帶勁。兩個小孩搶玩具時嚷嚷“我先拿到的”、“你耍賴皮”,比背十遍禮貌用語記得更牢。野地里追蝴蝶時,學會的“忽高忽低”、“轉(zhuǎn)著圈兒飛”,將來都是寫作文的好材料。
身體也是學習容器的一部分。爬樹練出的平衡感,能讓娃坐著時挺直腰桿;玩水鍛煉的手指靈活度,握筆寫字自然,一點也不費勁。
然而,缺乏這些經(jīng)歷的人,只會記住老師說的話。可是記住,不等于理解。
見過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早一點適應小學的學習節(jié)奏,從娃三四歲就開始教他學知識了。我是一個比較佛系的人,幼小銜接都沒讓娃上,不過在他玩耍方面,我沒有盡到力。
可是兒子上學后,我才發(fā)現(xiàn),玩樂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
小朋友是通過身體動作和實際體驗來構(gòu)建認知的,剝奪他“玩耍”的能力,意味著剝奪他的學習能力。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事物,也會激發(fā)他的好奇心,成為他探索的對象。
當孩子對某個事物感興趣,他就會不斷地產(chǎn)生這樣的念頭法:真有意思(嘗試了解)!→這是怎么回事呀(想進一步理解)?→試著做做看(想進一步思考)。
腦細胞對帶有情緒的信息,會產(chǎn)生很強烈的反應,當孩子感覺“好玩”、“有意思”,大腦會不斷地分泌多巴胺為他吶喊助威,讓他鉚足勁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知不覺中,深化了思維,促進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尤其是獎賞系統(tǒng)的發(fā)展。
“干勁”和“成就感”是學習的源動力,孩子玩得盡興,總是把一件事玩透玩明白,專注力、學習力和思考力自然會在大腦里生根發(fā)芽。
所以,別急著把孩子按在課桌前,真正的學習力是玩出來的。那些看似無用的瘋玩時光,其實在悄悄鑄造孩子的“學習容器”。
當我們讓孩子每天接觸大自然,跟同齡人一起玩耍,和各種各樣的大人互動,每天給他講故事,讓他去經(jīng)歷無數(shù)個“第一次”,自然而然學習意愿會越來越強烈。
寫給焦慮的你和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