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熱搜:一個女孩養的狗被家人當面賣給了狗販子。任憑女孩兒再怎么哭的撕心裂肺,家人們仍然是笑著讓狗販子拎著小狗的后脖頸把狗買走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之前有家長自己拍視頻向網友展示,自己把兩孩子原本拿來當寵物養的螃蟹給煮了讓孩子吃。兩個孩子哭的聲音都啞了,視頻里的家長還是只顧著拍視頻逼問孩子:哭什么哭!別哭了!什么味道?!直到孩子邊哭邊說出:“是香的味道”,家長才滿意的結束了拍視頻。
還有很多類似的視頻,也是家長把孩子養的寵物雞,寵物兔子給做成了菜,然后拍視頻配文案說:“前面哭的有多兇后面就有多香!”
而在這些視頻的評論區,我經??梢钥吹揭恍┤私o這種父母點贊,然后評論說“哈哈哈,孩子真可愛!”
在這個短視頻年代,一些人似乎特別喜歡用鏡頭對準孩子崩潰扭曲的面孔,然后配以輕快的BGM,然后給視頻打上“萌娃”標簽。好像他們這樣做是捕捉到了人類某種滑稽幽默的瞬間,似乎孩子們的童真悲憫敏感和脆弱在他們看來就是一種幼稚的笑料。
而每次我看到這類視頻我都會非常驚嘆這些家長摧毀孩子精神世界而不自知的愚蠢。我更是會驚訝于那些主動拍段子的家長和評論區取笑孩子的那些人為何會如此的冷漠麻木,以及為何他們會覺得孩子的哭聲和脆弱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值得嘲笑的馬戲表演?這樣的畫面難道不是太驚悚了嗎?!
在《請回答1988》當中,某個黃昏,一家人可以為了4歲孩子的“雪人夢”而召開緊急會議,而在我們的手機視頻里,一些家長卻逼著傷心痛苦的孩子吃下自己寵物的肉,還要讓他們違心的說“肉真香”。
在以上這些事件中,孩子對寵物的情感往往被一些人認為是“無用的矯情”。
而很多人會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兩代人之間的代際觀念問題:年輕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在動物身上投入了自己的時間和情感,所以那個動物身上就有了情感屬性。
但老一輩一些人覺得,寵物其實就是個畜生,它們大多數時候只承擔一個功能屬性,要么可以是培養責任感的教具,要么是隨時可以丟棄的玩具,而某些時刻,它們還可以用來換錢,甚至可以拿來吃肉。這種所有生命必須服務于“有用”準則的思維其實源自農耕文明的實用理性傳統。
所以,家長賣掉甚至逼孩子吃掉養的動物其實是因為老一輩人對待動物的工具理性和孩子對待寵物的泛靈心理情感屬性之間的沖突。
但是,這個解釋其實只是簡單的說清楚了一些成年人和孩子對待動物的觀念問題。
而當孩子對寵物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家長卻無視這種情感,甚至用物理手段比如,賣掉,甚至殺掉寵物,逼孩子吃掉寵物,來強行切斷,甚至還要拍視頻嘲諷這種情感的時候,這里面就不是簡單的對待寵物的觀念問題了,這里面就涉及到了權力和情感操控等方面的問題。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至少是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不斷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的:
第一,孩子在完成定時遛狗、清理貓砂等任務時,會意識到“我的行為直接影響另一個生命的存續”,這種具象化的因果關系強化了孩子“我能掌控”的效能感。而孩子錯誤的行為,比如說,忘記喂食等,由此引發的寵物不適,會推動孩子反思并調整行為模式。而在這種寵物為孩子提供的自主決策的“安全試驗場”中,孩子們可以通過責任的承擔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意識。
第二,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孩子在和寵物的互動當中會將自身的情感狀態投射到寵物身上,進而形成對“我是誰”的認知。比如,當孩子因為寵物受傷而流淚時,實際是通過共情體驗確認“我是一個會關心他人的人”;而寵物無條件的接納,比如,狗狗搖著尾巴熱情的迎接主人的時候,這會幫助孩子建立“我是值得被愛”的積極自我圖式。這種雙向情感流動情感投射,讓孩子完成了自我認同的塑造。
第三,寵物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比如“需要被保護者”,這會讓孩子首次體驗到“照顧者”的社會身份。再比如,通過獎懲來讓寵物學會一些簡單的指令,這些微型實踐,孩子就可以理解“規則制定—遵守規則—結果反饋”的閉環邏輯。而這種經驗又可以被遷移到人際交往中,孩子就會意識到社會規則并非外在強制,而是維系關系的必要契約。于是,通過和寵物的相處,孩子們可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規則的認知以及社會角色的認知。
第四,寵物作為“非評判性情緒容器”的特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情感表達空間,寵物不會因成績單上的數字而改變愛意,孩子會在寵物身上獲得一種最天然的愛。而當孩子成功安撫一只焦慮的寵物的時候,他又會獲得一種“我能影響外界”的主體掌控感。
總之,寵物的存在本質上為孩子提供了低風險高反饋的主體性實踐場域:從喂養中的“我能負責”、訓練中的“我能影響”,到共情中的“我能理解”,孩子在這些具身化互動中可以逐步將外部行為內化為穩定的自我認知結構。
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在和寵物相處的過程中,在這個小型的未被功利污染的烏托邦里,孩子在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慢慢的會發展出自己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性。
但是,當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隨意處置孩子的寵物的時候,家長們就是在搭建一個微型的權力劇場。寵物在此過程中被異化為"服從性測試工具"。
家長以摧毀孩子情感寄托的方式,來否認孩子的主體意識,從而來驗證家長自身權威的絕對性。
正如《狗十三》中李玩的遭遇,她被迫接受那只替代寵物,這實質上是她被迫簽署了一份精神投降書:承認自己的主體意識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而這種服從性測試,不僅僅會發生在寵物身上,還有可能發生在孩子的日記,手辦,手機,收藏的卡片……
而家長對孩子的這些精神寄托的暴力處置,其實是通過摧毀孩子的"自主領域",來重新確立自己對子女人格的全域控制權。
而這種摧毀行為往往伴隨著三重精神操控密碼:
第一,空間上:將"你的寵物"“你的手辦”“你的玩具”重新定義為"我的財產",從而抹殺孩子對親密關系的所有權。
第二,時間上:用瞬間的物理毀滅否定長期的情感積累,宣告孩子的情感投入是毫無意義不值得被尊重的。
第三,價值上:將悲傷污名化為"幼稚",把麻木美化為"成熟",完成價值評判體系的篡改,讓孩子重新依附于家長的評價體系。
而為了讓孩子真正做到能依附于家長的評價體系,在摧毀孩子自主意識的過程中,他們經常會使用以下一些手段:
第一,情感要挾:比如,“你再哭我就把狗送走”!通過把寵物的生存權和孩子的服從度進行綁定,來逼迫孩子自我馴化。
第二,認知污染:比如,那個被逼迫吃自己養大的螃蟹的孩子,他們明明非常的傷心,但家長卻強迫兄弟二人承認螃蟹非常的香。當味覺判斷(香)強行覆蓋情感體驗(痛),孩童的認知系統就會變得錯亂。久而久之,他們便分不清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感受之間的區別了。
第三,創傷娛樂化:當孩子崩潰的狀態被記錄拍攝了下來,日后被反復提及,甚至被上傳至網絡,供人們消費的時候,痛苦就變成了一種娛樂品,消費品。而孩子也因為被圍觀圍剿,最終有可能會失去表達真實感受的能力。
有人也許會說:一個寵物而已,一條狗而已,一本日記本而已,一個手辦而已……哪兒有你分析的這么恐怖?!
我只能說,你的麻木可能意識不到,這些發生在市井街頭的"微型暴力",其實是一個社會文明進程的病理切片。那些被端上餐桌的螃蟹、被賣到狗肉館的小狗,本質上都是成人世界的“人質”:一些人其實是在通過摧毀一些事物,來向孩子演示他們是如何閹割自己的靈魂以適應他們所認知的那個"現實"的。
或許要等到某天,當那些孩子長成大人,面無表情地把父母的養老院選擇權變成直播間里的打賞游戲時,服從性測試控制鏈上的每一環可能才會真正理解:今天他們對寵物的暴行,不過是明天命運的彩排罷了。
本期推薦影視:《請回答1988》《狗十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