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李玫瑾
1
沒有人性的教育殺人不眨眼
家庭教育的理念,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大家肯定會說,什么叫人性?
人性這詞太大,太復雜,其實我講人性的東西最基本的就是情感,是人性中最基礎的。
馬加爵(2004年云南大學宿舍殺人事件當事人)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真的很感慨,真的為他惋惜。
他極其聰明,悟性很好,在逃亡期間,他在海邊錄了一些話,其中有一段是講給大姐的,他說:
大姐你一直這么關心我,但我從來不跟你說太多,不愿跟你說真心話,我這人就這點不好,心里想的總不說出來,但現在我告訴你,我有一個問題想不通,那就是人活著究竟為什么?現在我明白了,人活著在于人生有真情,人生的意義在于人間有真情,我知道我錯了。
馬加爵的話讓我感慨什么?想想人這一輩子,首先生命是有愛才有的。你長大的每一天,有多少人給你提供支撐?
你吃的,用的都是爸媽做的嗎?不是,那是全社會很多人努力才有的,是一個社會支撐的。
整個社會的支撐就是一份情。人的一生沒有情的話,不就成為一個純吃純拉的動物嗎?
馬加爵這番話,是到了絕境體會到的領悟。
二戰后有位中學校長,僥幸從集中營里逃了出來,他給所有老師寫了一封信,說:
我親眼見到了人類不應該見到的事情,毒氣室由專業的工程師建造,兒童由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高中生大學生槍殺焚燒,看到這些令我懷疑教育是為了什么?
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制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
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2
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
所有家長一問我問題就是,我這孩子學習分數怎么樣,我孩子上什么學校怎么怎么樣,同事之間只要誰家孩子高考,就問考上沒有?考哪個學校?
我從來不問人家這樣的問題,這讓人很難受,因為智力是天生的,不是教出來的。
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你看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好長時間找不到工作,愛迪生從上小學、中學就開始被老師排斥,說這孩子根本就不適合教育,這些是天賦的。
什么是后天可為的呢?那就是性格。
一個人成年后,在廚房里做廚師和在實驗室里做科學研究,本質上沒有差別,都可以養活自己,都可以活得很有尊嚴。
差別是什么?是這個人可愛不可愛,能不能幫助別人,對別人是否有愛心,而不是說他所到之處大家很痛苦。
很多犯罪的人,他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雖然我們需要聰明,需要分數,需要學歷,但那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他很善良,這種善良既救別人,也是他自己的一個福分。
有些人很傻,傻的大家都可以占他便宜,但正因為大家都占他的便宜,大家發現你不用躲他,結果這個傻人身邊也有很多的人。
很多人很精,所有便宜都讓他搶先,周圍的人跟他在一塊都吃虧,所以大家都離他遠遠的,這個人身邊最后沒有什么朋友。
3
不被尊重的孩子
也不會尊重別人
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要給孩子自主選擇權。我經常遇到很多咨詢,問:我這孩子現在馬上要考大學了,你說他考什么專業?
我說我不是神仙,我離你孩子八竿子遠,我怎么能告訴你他考什么專業?他又問你認為哪個專業更有發展?
我說哪個專業更有發展不見得適合他,你得問孩子自己想干什么。
還有很多家長問我,這個孩子現在怎么怎么樣,我一聽這個話,不對勁,你的孩子多大了?21歲了,大四了,按理說應該怎么怎么樣。
我說你累不累呀,不知道法律規定嗎?18歲就是成人了,成人什么概念?他有所有的權利了,民事權利,刑事權利,政治權利,所有權利都有了,爸爸媽媽只有聽他的份了,沒有管他的份了。
很多家長從小也在被管制的環境中長大,不懂孩子也有權利,等到孩子大了的時候,變成一個非常叛逆的人又開始后悔,這種孩子一定跟父母的失誤有關,父母的失誤一定是獨裁。
一個從小沒被尊重的,沒有感受快樂的人,他不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
一個沒有被親人善待過的人,怎么會去善待別人?
同樣他不被尊重,他怎么會自尊?怎么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呢?
成年人給了他什么,他就回報給成人什么。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要去體會孩子的心理,這特別重要。
4
健全的家庭≠
健全的家庭教育
我們絕大多數家庭是溫馨健全的,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所以關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是問題,因為虎毒不食子,爸爸媽媽肯定都是愛自己的孩子。
可是,有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在乳兒期,孩子建立情感依戀和情感聯系,所以良好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
很多家長說:“我現在的工作特別好,掙的錢也很穩定,但是我的孩子呢還很小,他說李老師,你說我該怎么辦?”
我說掙錢啊,你掙多少年都是掙,孩子呢,就那幾年關鍵期,過了這幾年就是一生的問題,你自己來權衡孰大孰小。
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家庭中是不是要有成員的分工?孩子早年都媽媽管,那爸爸干什么呢?
我也給大家講一個我的觀點:寶寶很小的時候,媽媽是全力以赴來照顧他,做爸爸的可以偶爾拍拍嗝,或者抱一會兒,哄一下。
但是爸爸們要做到的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六歲之前,當著孩子的面好好愛媽媽。
也就說不要兩個人都集中對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我是家庭的重點,你們都要照顧我,形成自我中心。
媽媽照顧我的時候,爸爸照顧媽媽,然后媽媽還要告訴孩子,咱們也要幫爸爸,所以家里應該形成鏈接的一個關系,而不是形成一個中心的關系。
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知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情感會發展:
他先是找準一個人,當情感得到滿足的時候,就開始關注一家人,也就是奶奶啊、爺爺啊、姑姑啊、叔叔啊這些人,產生以親族為聯結的親情。
當他產生親情之后,會走出家門,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把身邊的小朋友發展起來,就是從同伴兒、伙伴兒到他的朋友。
這個過程一直從小學到中學,建立起友情——這時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穩固的,因為他對朋友的情感依戀恰好到了這個高峰的程度。
當他同伴發展好的時候,就到了性發育,12歲青春期的時候,先是同性發展,然后就是異性。
再晚些時候,他戀愛了,戀愛的時候就又變成一對一的情感關系了。
當他一對一的情感穩定,就要組建家庭,這個家庭一形成,他就會有孩子,于是這個階段的一個人,他的情感到達什么程度呢?
有上下關系叫父母跟我,有橫向關系叫朋友和愛人,然后還有向下的關系叫父母和孩子,所以這個人的情感已經是立體的了,處于我們常說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
所以我們說的“成熟”是什么意思呢?他對人生的幾種感受都有了。
為人父母的時候,才知道父母不容易,當你有愛的關系的時候,你才會知道責任和約束。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守望新教育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