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唐元
“文學是進入一種更廣大的生活的護照,也即進入自由地帶的護照。”——蘇珊·桑塔格
北方的沙塵,被風裹挾著潛入原本濕潤的盆地。楊楓起身看向窗外蒙塵的春日,她的辦公室在四樓,這個高度正好可以讓她平視園中翠綠的樹冠。不時飛過的鳥,將她的視線與思緒帶向遠方。
遠方,對楊楓來說,一直是個充滿誘惑力的詞匯。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從故鄉新疆的星空到四川盆地的潤澤,從億萬字符的“內陸深處”到無數光年之外的“科幻星云”,她一直向往著遠方,也持續創造著屬于一代人的“精神遠方”。
長期以來,楊楓扮演著多重的角色——文學編輯、出版人、創業者、星云獎和冷湖獎發起人。但這些表面的標簽都指向統一的內核——國內科幻文學的“指路人”。她創立的八光分文化,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跨度里,持續以科幻文學為切口,切分出一個橫跨出版、影視、動漫、文旅的“多元宇宙”,成為行業內獨樹一幟的存在。
無論是在案頭熬夜審核即將出版的科幻作品,還是奔波于美國圣何塞、英國格拉斯哥、青海冷湖等“科幻重鎮”,抑或與不同的投資人探討科幻+影視、科幻+文旅,楊楓沿著科幻文學的主線,為國內科幻產業持續拓展邊疆。按照她的話來說,“我們是散播科幻火種的人,希望引領更多科幻力量的崛起。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借助科幻文學,記錄更多的‘歷史微聲’。”
“歷史微聲”
2023年上映的電影《宇宙編輯部的故事》(Journey to the West)講述了一家誕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科幻雜志——《宇宙探索》編輯部的主編唐志軍,在雜志社日漸式微的當下,卻依然幾十年如一日地癡迷于尋找地外文明的故事。
《宇宙編輯部的故事》圖片來源:豆瓣
這部現代寓言式的電影靈感來自于一本叫做《飛碟探索》的知名科幻雜志。在楊楓成長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本雜志曾風靡全國,某種意義上開啟了當時國內讀者的“想象之門”。“我們那個年代,真的是百花齊放,伴隨著詩歌、散文、小說的興盛,科幻文學慢慢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視野。”
《飛碟探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成長于新疆內陸的楊楓,父親是詩刊主編,她自己則是個十足的文學迷。
1991年,大學畢業不久的楊楓進入四川文藝出版社文學編室工作。對她來說,文學既是生活風暴里的庇護所,更是一個進入更廣闊世界的“護照”。
2015年,楊楓和王晉康老師(左)、何夕老師(右)合影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2003年,她加入《科幻世界》雜志,并一路做到了副主編。在做科幻編輯的這段職業生涯里,身處傳統出版行業的楊楓經歷了行業的劇烈動蕩,她開始萌發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科幻平臺的想法,這樣才能支撐她走到更遠的地方。
與此同時,一股新的潮流向她涌來——2015年《三體》獲得雨果獎,以大劉(劉慈欣)為代表的中國科幻作家加速進入國際視野;電影圈的投資人開始瘋狂囤積科幻原創IP;以科幻為名的創業公司紛紛涌現。
面對劇烈的創作環境及市場環境變化,楊楓帶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決定離開舒適區,去外面闖一闖。于是,2016年她在成都創立了八光分,她既是創始人,也是一號員工。而公司名有一個很科幻的寓意——意指陽光到達地球的距離,楊楓說,“那也是孕育生命的距離。”
八光分文化辦公室景色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慢慢地,八光分聚集起了一批資深的專業人士和熱愛科幻的年輕人,像是早年就讀北大地球物理系并在加拿大學習電影的西夏、中國第一個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讀科幻博士的范軼倫;還有放棄上海外企工作的姚雪以及從今日頭條項目主管職位離職的戴浩然,二人現在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干力量。
在楊楓的帶領下,團隊先后成功策劃了“光分科幻文庫”“中國科幻佳作選”,同時出品了科幻MOOK《銀河邊緣》系列,以及國際著名科幻IP《神秘博士》官方小說系列,將中國科幻的觸角伸向了英美主流市場。
八光分文化出品圖書獲獎獎杯(部分)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公司成立初期,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楊楓力排眾議開啟了一個后來足以寫進中國科幻發展史的項目——《追夢人——四川科幻口述史》。歷經半年訪談、拍攝與整理,這本60余萬字的著作收錄了楊瀟、譚楷、流沙河等科幻“領路人”篳路藍縷的故事。
“回溯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歷程,有許多重要的人和事需要更好地被記錄下來,這樣在多年以后我們才會有可以仰望的‘一片星空’。這是我做《追夢人》項目最大的初衷。”楊楓說。后來以該項目為“藍本”,歷時七年,楊楓又完成了《中國科幻口述史》三卷本,該系列入圍了科幻界最高獎——雨果獎。
“歷史,不應該只有一個聲音。我希望用科幻去記錄每一個獨特的‘歷史微聲’。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雖然遭遇了不少阻力,但可以得到如此多科幻界前輩的支持,是我的幸運。”楊楓直言。
《中國科幻口述史》(全三卷),曾入圍2023年、2024年雨果獎“最佳相關作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我記得采訪結束后,大病初愈的流沙河先生欣然為我們題寫公司名。周孟璞先生則是聊了整整一天后,還覺得意猶未盡。當時周老用顫抖的手翻開一個小小的電話簿,請我們寫下各自的姓名,并微笑地說,我要把你們的名字寫進日記。”楊楓回憶道。
“原創基因”
創業之初,楊楓便將“原創基因”注入了團隊——堅持長期主義,大力挖掘并扶持原創科幻文學作品及科幻作家。在她看來,“沒有優質的科幻文學內容,科幻產業就是無源之水,就無法形成連貫的產業鏈。原創,是我們這個行業的生命線。”
2019年初,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八光分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出版了青年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學教師劉洋博士所著《火星孤兒》一書。這是八光分策劃的第一本原創作品。
“這本書出版后正好趕上了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的熱度,很快在科幻圈及影視圈引起巨大反響。我始終認為‘慢即是快’,這本書出版的背后是我們團隊堅持精品思路的一個縮影。”楊楓分享道。
《流浪地球》開啟了新一輪“科幻熱” 圖片來源:豆瓣
某種程度上,八光分是獨樹一幟的,雖然扎根成都,但卻不囿于地域之限,早早就開拓了許多令業界羨慕的國際資源。像是楊楓作為中方主編與五獲雨果獎的科幻大咖邁克?雷斯尼克合編的《銀河邊緣》中國版,現在已經成為國內優秀科幻作家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陣地。
圣何塞WorldCon76現場,喬治·R·R·馬丁推薦《銀河邊緣》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中文版的《銀河邊緣》上,每一期刊登7-10篇小說,一半是外國科幻小說,另一半則是國內的科幻佳作,“既兼顧美國版《銀河邊緣》里的優秀作品,也能夠給我們國內的原創作者一個新的平臺。”
《銀河邊緣》書系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值得關注的是,從2021年5月開始,美國版的《銀河邊緣》還專門開設了一個欄目——“楊楓推薦”,將楊楓挑選的中文科幻小說推出英文版。這種新穎的合作模式不僅在國內尚屬首次,國際上也不多見,開啟了中文-外文科幻小說的雙向出版和輸出。“這個項目的確比我們想象得困難,但通過團隊以及合作出版社的協力,我們能夠為廣大科幻愛好者持續穩定地提供一個創作平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通過美國版《銀河邊緣》的“楊楓推薦”欄目,已經對外發表了十余位中國作家的優秀科幻作品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像是八光分簽約的青年科幻作家海漄,在2023年就憑借《時空畫師》在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榮獲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也因此成為繼劉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家。而《時空畫師》最早就是刊登在《銀河邊緣》系列的第9輯上。
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上,青年科幻作家海漄憑借《時空畫師》獲得了屬于中國作家的第三座雨果獎獎杯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我們一直對自己的眼光很有自信,”楊楓表示,“海漄的所有作品版權均簽約于八光分文化。目前,《時空畫師》正與國內一線公司推進影視化開發流程。”
近幾年,除了通過《銀河邊緣》等平臺發掘新人佳作,持續推動更多國際出版機構與中國科幻的合作,楊楓還依托星云獎、冷湖獎等平臺積極推出科幻新面孔。華語科幻星云獎的創始人之一董仁威就曾感嘆,“每年的星云獎獲獎作品有一半都是八光分推出的。”
“跨界融合”
自2016年創業以來,楊楓就沿著科幻文學的主線,以內容出版為核心,開拓“科幻+”的疆域。
遠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冷湖鎮,曾因石油而興起,又因石油枯竭而陷入沉寂。這里獨特的歷史人文及地貌特征,給了科幻人廣闊的想象天地。2018年初,機緣巧合之下,八光分與北京行知探索文化、青海火星小鎮聯合發起了冷湖科幻文學獎,廣邀科幻作家來為這片廣袤冷寂的土地書寫歷史。
2023年,第六屆冷湖獎頒獎典禮舉辦期間,由《三體》電視劇導演郄國偉拍攝的冷湖風光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對科幻作家而言,在這里,會感覺看到了一個后人類時代,就好像真的進入了科幻小說里常常出現的被人類遺棄的世界。”楊楓聊起初到冷湖的感受,“冷湖這個地方之所以適合科幻創作,在于它‘既是歷史,也是現在,更是未來’。”
2018年9月,首屆冷湖獎頒獎典禮在冷湖火星營地成功舉辦,集齊了劉慈欣、王晉康、何夕、寶樹、陳楸帆、江波等“科幻大咖”。冷湖獎在國內一炮打響,2019年第二屆征文來稿量是首屆的近三倍。除了科幻作家,電影編劇、導演、制片人,以及話劇、舞臺劇的制作人等產業嘉賓也受邀參與其中。
2018年首屆冷湖獎頒獎典禮,王晉康(左一)、楊楓(左二)、劉慈欣(右二)三位評委與海西州文聯主席斯琴夫(右一)合影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對楊楓而言,推動冷湖獎的設立,無疑是一次重要的跨界嘗試。“那段時間接觸我們的影視制作公司特別多,大家都在探索‘科幻+’的藍海在哪里。”
2022年冷湖影業正式宣告成立,專門做冷湖獎獲獎作品的影視改編。與此同時,一系列科幻文學作品慢慢“出圈”,包括第三屆冷湖獎中篇小說二等獎的作品《閉環》被著名推理作家周浩暉團隊成功改編成劇本殺,同時也正在被改編成《冷湖37度》的大電影。
冷湖獲獎作品《閉環》改編的劇本殺《星落五丈原》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冷湖獲獎作品《閉環》的改編電影《冷湖37°》正在推進中,由劉慈欣擔任文學顧問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探索‘科幻+’的根基必須源自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無論載體如何更迭——電影、短劇、舞臺劇或主題園區,其本質價值始終在于文學性與精神性的深度挖掘、科幻審美的前瞻表達,以及科學性的邏輯支點。這才是科幻產業區別于其他領域的獨特之處,也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楊楓坦言。
改編自知名科幻作家吳巖原著小說的舞臺劇《中國軌道號·春》,已在成都科幻館駐場演出幾十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憑借著深厚的文學基底以及對于品質的把控,如今八光分手握多個知名科幻IP——《三體》漫畫版權全書十冊已完成,獲多國出版授權;包括《群星》《七國銀河》《永恒列車》等多部簽約作品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影視化進程。
談及熱門的“科幻+短劇”賽道,楊楓表示,“目前我們與成都和杭州的一些技術和制作公司在探索精品科幻短劇。雖然我們的優勢主要在傳統的圖書內容端,在短視頻這個領域還需多學習多積累,尤其是年輕團隊還需要更多的鍛煉,但是對未來新領域的探索,我非常有信心。”
《三體》漫畫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作為中國科幻文學高地的成都,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原著作者童恩正是地道的成都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科幻雜志《科幻世界》也誕生在這里;除了董仁威、吳顯奎、何夕等一批科幻名家,成都近年還吸引了包括遲卉、陳梓鈞、萬象峰年等在內的新一代科幻作家在此定居。
在楊楓看來,“成都擁有獨特的產業發展優勢,沉淀了豐富的產業資源,但目前依然缺少有力的產品支撐。我們最近密集地走訪了一些城市,像是北京、上海、杭州、蘇州等,感覺這些地方已經聚集了比較多的優質企業。我們希望成都的政策也好,產業基金也好,可以在更前端、更早期去對本地的‘科幻+’項目提供孵化支撐,真正實現跨界融合才是成都科幻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