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理論|基層創作者方法論2:
親歷生活的“他者化”
北京|朱輝軍
系列講座《基層創作者方法論》編者按:
當基層作者將筆觸伸向生活時,如何超越自我的局限,讓文字獲得更普遍的共鳴?著名文學評論家朱輝軍,根據在魯迅文學院授課多年的豐富經驗及創作實踐,以系列講座的形式,為基層作者的文學創作傳經送寶。經朱輝軍老師授權,本刊自今日起正式連載本講座,敬請廣大作者關注,并留言或撰文討論。今天,刊發講座之2(之1《搞創作切記“人大于事”》已在3月25日推出),朱輝軍老師以“他者化”視角切入,結合中西經典案例,深度解析創作者如何突破自我局限,實現藝術升華,助力創作者在書寫生活時抵達更廣闊的文學之境。
基層作者大多寫的是自己親歷的生活,及相關的感受。為何要“他者化”呢?有什么意義、能達到什么效果呢?
先解釋一下所謂“他者化”,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情緒投向某個外在對象,然后以客觀的態度與眼光,重新審視自己親歷的生活和體驗。
我們通過兩個經典例證,來具體分析。
德國文學大師歌德少年時,曾與“少年維特”有過相近的經歷和體驗。他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期間,愛上了一位名叫夏綠蒂·布甫的女子(小說中維特心儀對象綠蒂的核心原型),而她已訂婚。歌德為此要死要活的。正在此期間,他的好友J.W.耶魯薩利姆也因感情問題自殺,歌德大為震動。于是,他把自己“親歷生活的他者化”,讓耶魯薩利姆代替自己成為“維特”,然后,在創作過程中從情感的困境里解脫了出來,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自我療愈。晚年他在自傳《詩與真》中回憶道說:通過將情感傾注到維特這個角色中,他便能以一種藝術化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并從中獲得解脫和升華。
早于歌德(1749—1832)約千年前,唐朝詩人白居易(772—846)也陷入了深重的精神危機。只不過他不是因為失戀,而是因為失意。
從京城被貶為江州司馬(今江西九江)后,白居易很是忿忿不平而又百般無奈。某日夜晚,白居易送友人離開江州,乘船停泊在湓浦口附近。這時,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揚的琵琶聲。循聲尋去,見到一位年老色衰的歌伎正在彈奏。琵琶女向白居易講述了自己曲折的人生經歷。她也曾有過少年得志、青春美貌的歲月,后來家道中落,于是被迫漂泊江湖、屈身賣藝。白居易一聽,對方簡直就是“女版白居易”啊!——其實,除了經歷大體相同、感受大致相似,白居易與歌伎之間可以說沒有什么更多的共同點。但白居易聯想到自己政治失意、生活困頓的遭遇,于是把自己的辛酸苦悶,都“投射”到了歌伎身上,寫下感人至深的長詩《琵琶行》。灑下一把淚水后,白居易超脫出來了。后來到杭州做刺史時,又意氣風發,為當地辦了許多好事,包括至今仍是西湖一道風景的白堤。當然,白居易不如歌德那么自覺,刻意去藉此超拔,但客觀效應卻是相似的。
從美學上來分析,這就是一種“移情”。白居易當時的處境與琵琶女有相似之處,兩人都經歷了從高光到落寞的過程。白居易因此將自己的失落、孤獨之情轉移到琵琶女身上,形成了一種“移情”的效果。德國美學家立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認為,“移情”是一種將自身情感賦予外界對象的心理過程。在這種視角下,白居易固然十分同情琵琶女,但他并沒有真正站在對方立場上感受其特殊的痛苦,更多的是在借琵琶女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失落與無奈。
當然,白居易也好,歌德也罷,都由此觸及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痛楚,于是引發了廣泛共鳴。《琵琶行》問世后迅速流傳開來,成為歷代讀者傳頌的經典之作。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至今還是表達共情的經典語句。同時,這部作品還啟發了許多后世藝術家。例如,宋代畫家李公麟根據此詩創作了《潯陽琵琶圖》,清代戲劇家洪昇則將其改編為戲曲《長生殿》的一部分。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后,也同樣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之一,德國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并跨越時空,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不同時代的少男少女們熱烈追捧。
中外文學史上,這種情形并不少。被恩格斯譽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但丁,其《神曲》盡管博大精深,但基本骨架也屬于“親歷生活的他者化”。此后,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楊沫的《青春之歌》等名作,都屬于這種情況,或這種情況的“變奏曲”。這無疑說明:“親歷生活的他者化”是創作的一條有效途徑。
凡以自己親歷生活為主的詩文作品,不妨像白居易、歌德等那樣“他者化”。由此便可能將自己的個人體驗,提升成引起廣泛共鳴的時代情緒。
作家檔案
朱輝軍,1961年7月生,湖南籍。共和國第一代文學碩士,資深編審,著名文藝評論家。
2000年2月至2014年2月,先后任中國藝術報社、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總編輯。歷任公社經營管理干事,縣委黨校辦公室負責人,《文藝學習》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文聯研究室期刊處、宣傳處處長。曾兼任《中國文藝家》雜志社社長、總編等。
著有《藝術創造主體論》(1988)等10余部;發表各類文章逾千篇。獲得各種獎項百余次。其中《沿著馬列的足跡——文藝的科學闡釋與中國貢獻》(2018、2019)系“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先后在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中國作家世紀論壇主講“馬列文論”;擔任“魯迅文學獎”、“金鷹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等評委。
文藝輕刊 優質原創作品集散地
總顧問:常智奇(著名文學評論家)
顧 問:
郭 平 冰 泉 王永華 姜 毅
編 委:
程莫深 汀 蘭 阿 靜 鄧立鵬
冰 輪 凌 云 宋希晨 坦克兵
素 心 清 幽 周妍蕉
本刊定位: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來稿體裁:原創首發小小說、散文、評論、現代詩。1500字左右。拒一稿多投!來稿請用word文檔,文字、標點校對精準。
來稿要求:作品+個人簡介+作者照片+加主編微信:cms_cq26
投稿郵箱:wyqk_26@163.com
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資訊
本刊圖片來源于網上
▼要事回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