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關稅戰,是不得不打的,但外貿的缺口,也必然需要內需的對沖,這就必然會產生一些機會,無論是投資理財上,還是職業發展上。
今天聊聊。
01
開篇照例聊故事。
今天小朋友期中考試結束,有小半天假,正好打聽到附近公園,最近有一對啄木鳥在生寶寶,就帶小朋友去看看,老南也順便拍個鳥。
到的時候已臨近中午,看到一棵樹被一群大爺長槍大炮包圍著,樹上一個明顯的洞,那毫無疑問就是啄木鳥的家了,架好三腳架,相機對著洞就好。
之前看別人拍的,畫面特別美好,母鳥在洞里孵蛋,公鳥回來在洞口和母鳥親熱一番,然后母鳥出去吃食,公鳥守著樹洞,這個過程相當諾曼蒂克。
結果今天公鳥出去的時間相當長,不少大爺說等了2個多小時,都沒回來,母鳥也急了,有陣子還把嘴露了出來,一般到這時候,公鳥也該回來了。
結果又等了10幾分鐘,突然人群喧鬧了下,公鳥來了,結果沒到洞口,停在了樹杈上,我趕緊把鏡頭調過去找;結果剛轉過去又有聲音,母鳥快速出洞,飛走了;然后也一瞬間,公鳥也快速飛進洞里,沒了。
這下好了,前后幾十秒,啥都沒拍到,就鏡頭來回折騰,好在小朋友看到了,非常漂亮。
拍鳥大爺里一部分和我一樣追著熱點跑的,等了2個多小時,這幾十秒全部輪空,倒是幾個有經驗的,不為所動一直對著洞口的,兩只鳥進出反倒是都拍到了。
人家邏輯也對,不管你怎么飛,母鳥總要從洞口出來,公鳥總要從洞口進去,對著洞口不變應萬變,肯定拍得到。
是不是和投資有點像?追熱點往往容易輪空,守著高勝率機會等,總歸等得到。
02
先不談關稅戰,關于中國消費的GDP占比低于世界均值水平的討論,由來已久,也經常被各種批判:
表面上看數據,也的確如此,但實際上我們一直在提醒大家,做數據橫向對比,尤其是國家之間的對比,一定要注意口徑問題,是否有可比性。
比如中國居民消費GDP占比偏低,是受制于中國特殊的產業結構,即我們常說的三駕馬車。
一方面出口導向,另一方面投資導向,這是作為世界工廠,且不斷產業升級追趕先國家過程中的必然。
所以讓很多人反直覺的是,在2000年以前,中國加入WTO前,消費占比比現在還高,因為那時候出口占比遠低于當下,投資拉動也沒錢,自然消費占比高。
所以這張圖就非常明顯,國內消費和出口的GDP占比,是分非常清晰的三個階段,一是入世前,二是入市后到08年,三是08年后外貿開始逐步降低,且伴隨地產增值帶來的財富幻象,消費占比又開始提高。
因此,消費的GDP占比,對中國而言,本身就有個周期背景,不同的周期背景,變化自然會不一樣。
并非簡單的消費占比越高越好,至少我相信現在沒人想回到90年代的生活,即使那時候的消費占比比現在高多了。
03
回到現在,國內這輪消費萎縮,毫無疑問和我們21年開始,主動戳破地產泡沫去債務杠桿有關,并帶來的個人、企業、地方政府全面去杠桿。
我們之前文章也說過很多次,降薪、失業下,大家的收入預期下降,消費自然受限。專業的角度看,消費是收入預期的時間序列函數。
這就意味著,真正的消費,不是靠刺激起來的,這只是一時的兜底,真正是要靠收入預期的穩定,才能帶來消費長期正反饋的改善。
如不少磚家經常喊全民發錢,畢竟天上掉錢這事,贊同的肯定多。但天上真的會掉錢?顯然不會,這些只能靠政府發債,借錢來發。
人均發1000,14億人口是1.4萬億。你覺得一人發1000,中國經濟馬上就能好起來?
即使考慮到乘數效應,這種也只能短期兜底,經濟本身并沒有形成自身持續的造血,對沖掉外貿的缺口。
如去年的家電、老房裝修補貼,力度不小,的確帶動了一定的消費,家電股去年也漲的相當不錯,但今年慢慢的又開始乏力起來。
消費和投資不一樣,不是砸錢馬上就能起來的,只能靠內生性的“慢變量”,而且還受制于國內債務、地產等約束條件的改變程度。
這里面的政策發力方向,在我看來有幾個。
一是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少折騰。
民營企業即”56789":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如稅收減免,如科技創新支持,還有一些限制領域的開放,減少限制。
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的投資,出于KPI(如GDP、就業、出口)不計成本的投入,虧本賣貨,最終擠占了民營企業的空間。
典型就是新能源行業。這個行業卷死一大批優秀企業,且至今產能沒出清,有很大的原因在于部分地方的無序投入。
二是對全民社會福利的提升。
也就是大家之前更關心產品型消費,而忽視了服務型消費,這些都是需要人來做的。
典型如生育補貼,還有老齡化社會的提前改造,尤其是養老服務,有巨大的空間。
家里只要有個老人生病,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長期臥床的,沒有一家不頭疼,找不到合適的看護阿姨,基本都一兩周換一個,完全無解。
這些都是巨大的需求,但目前缺乏靠譜的供應。光一個老年看護,就是千萬級的就業市場。
這里也提一句,對于投資而言,我看了不少券商的研報,發現賣方還是強烈的路徑依賴,一談消費就是白酒:
但實際上這幾年A股和港股,上市了很多特色型的服務行業,不僅國內有業務,海外也做的很好,業務增長也不錯,只是可能沒那么出名,還很低調。
這些才是真正獲得超額的機會。
消費很難靠政策短期硬拉起來,更多還是要靠長期的制度性建設,尤其是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過程中,在全民社會福利上,存在大量的短板,也到了該彌補的時候了。
消費的真正走穩,只能靠收入預期的恢復,其他的刺激,只能短期兜底,但長期解決不了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