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監管收緊,不少資質不全、實力不足的中小平臺或將被淘汰出局,網約車行業已進入殘酷淘汰期!
4月14日,廣州網約車行業再次傳來震動消息,某藍出行突然發布通告,宣布自4月15日16時起暫停廣州地區的運營服務,具體恢復時間尚未確定。
3月17日,玉林市交通運輸局發布公告,即日起,易通出行網約車平臺暫停運營。從公告內容可以看到,這家平臺是因為市場環境變化及公司經營困難等原因主動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要求暫停運營1年。
2024年至2025年間,全國多地交通運輸部門加大了對網約車行業的合規化整治力度,長春市在一年內清退了70家網約車平臺,清退力度位居全國之首。過去一周,沈陽暴風式清退,一口氣撤銷49家網約車平臺。據不完全統計,僅2025年前四個月,全國各地已有超過60家中小型網約車平臺陸續停運或撤銷經營許可,其中不乏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平臺。
停運現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業深度調整的必然結果。在市場集中化趨勢下,司機和訂單資源加速向滴滴出行、曹操出行、如祺出行等頭部平臺集中。這些頭部平臺憑借其規模經濟優勢、品牌影響力和資金實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合規要求,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保持競爭力。相比之下,中小平臺既難以承擔合規成本,又無法在服務質量和技術投入上與頭部平臺抗衡,逐漸被邊緣化。
這些中小平臺普遍陷入"補貼-虧損-倒閉"的惡性循環。頭部平臺可以通過大規模訂單分攤技術開發和市場推廣成本,而中小平臺的單位訂單成本往往高出30%-50%,為搶占市場份額,新平臺往往采取雙重策略:一方面壓低運價吸引乘客,另一方面提高司機補貼以擴大運力。這種策略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而收入卻因低價競爭持續下滑。以365約車為例,盡管其2023年網約車收入超過10億元,但仍未能實現盈利。
網約車市場已從高速增長期進入平穩調整期。截至2024年底,全國網約車司機數量突破3000萬,而用戶需求增速明顯放緩。這種供需失衡導致行業整體收益率下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平臺首當其沖。
面對行業變局,司機選擇平臺需要更加審慎。業內人士建議優先考慮以下幾個關鍵因素:平臺規模,優先選擇日活用戶超百萬的主流平臺、選擇運營3年以上的穩定平臺、及時關關注平臺融資情況和股東背景以及市場口碑。
尤其是跑小平臺的司機,千萬不要過度依賴單一平臺,可同時在2-3個平臺注冊,平衡訂單來源。同時,司機應定期提現,避免資金在平臺賬戶中積壓過多,降低平臺突然停運帶來的資金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