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功高蓋主,卻能善始善終,得到朝廷的器重,這與他的為官智慧有很大的關系。
曾國藩經歷了道光皇帝、咸豐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的統治,在統治者權位的更替中,有很多高級官員都未能走到最后。
比如道光時期的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咸豐時期的權臣肅順,慈禧時期的兩江總督何桂清等這些顯赫一時的人物,最終都未能善始善終。
在仕途上,高官最容易落馬。
一是風險大。高官權位重,承擔的責任也大,稍有不慎,一個小小的決策,就有可能斷送前程。
二是容易遭人嫉妒。權威越高,覬覦的人就越多,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從而給自己帶來安全隱患。
曾國藩是大清王朝的高官,他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呢? 我們從曾國藩的一句經典名句中,就可以找到原因:
蓋天下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至當不易之理也。
其意思是說:
天下的道理,是自滿了就會招來損害,居高位而不知節制就會有悔恨,太陽到了正午就會向西偏斜,月亮滿盈之后就會虧缺,這是極其正確而不可更改的道理啊。
曾國藩為官,有兩點值得學習:
第一,無論坐到多高的位置,無論手中的權力有多大,都要有自知之明。
曾國藩即使手握重兵,但他也沒有絲毫自滿的態度,對朝廷、對統治者畢恭畢敬,始終對他們忠心不二。
比如他消滅太平天國后,為了避免因為自己的功勞太大,引起朝廷的忌憚,毫不猶豫地將湘軍裁撤。
這就是曾國藩有自知之明的地方,自古以來,統治者都提防手握重兵的大臣。曾國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向朝廷表達自己的忠心。
第二,做人要懂得“虧”“盈”的道理。
在曾國藩看來,無論誰,到了一定的高位后,就必定走下坡路,只有懂得“虧”“盈”規律,才能善始善終。
太平天國覆滅后,曾國藩封侯拜相,他的影響力、權力都達到巔峰,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做呢?
在曾國藩看來,僅僅是將湘軍裁撤還遠遠不夠。為了降低自己的權位,曾國藩多次上折,懇請朝廷收回自己的爵位。
慈禧太后是一個懂得權謀術的人,她即使想收回曾國藩的爵位,但也不想背上“兔死狗烹”的罵名,自然不會同意曾國藩的懇請。
曾國藩是如何將自己的名望和影響力降低的呢?那就是千方百計在工作中,引起朝廷的不滿,比如在北上剿捻,以及處理天津教案的過程中,曾國藩都未能圓滿完成,最終引起朝廷不滿,讓他的影響力得以降低。
曾國藩非常清楚,只要自己沒有影響力了,朝廷也就放心了。而他自己也能善始善終。 很多高官不能圓滿度過一生,都是因為私心作祟,不知“虧”“盈”的道理所致。
一直想“盈”,就必定會“虧”。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圖片為配圖,來源網絡或AI生成,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