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些歷史學家,總喜歡把曾國藩稱為地主。但事實上,曾國藩的家庭并不富裕,他連進京參加考試的路費,也是四處求借來的,到了京城后,他的身上,只剩下三兩銀子了。
如果曾國藩是地主,他能如此寒酸嗎?
當然,過去的歷史學家,稱曾國藩為地主,自然也有一定的依據。
一是曾國藩的祖父經過不斷努力,最終有了一百多畝田地。雖然這些田地很貧瘠,人均占有量少,但數量算是不少了。
二是曾國藩在與太平軍的戰爭中,所籌集糧餉多來源于地主、鄉紳,他在行為上,自然會充分保障地主、鄉紳們的利益。
從以上角度來看,把曾國藩稱為地主,有一定的道理,但真實的曾國藩,卻是一個長時間處于窮困狀態的人。
我們從以下證據中就可以看出來:
一是曾國藩無錢進京參加考試。
如果曾國藩是地主,他進入京城參加會試的銀子至少應該不缺吧?
真實的情況,是曾國藩差點因為沒有銀子,無法前往京城。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曾國藩準備再次進入京城,參加第三次會試。
前面兩次名落孫山后,曾國藩并沒有放棄科舉之路。在封建社會,科舉考試是改變底層人士命運的機會,曾國藩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可是,銀子從什么地方來?從湖南到京城,路途遙遠,需要花費的盤纏不少。
曾國藩通過從親戚朋友家借貸的方式,籌集到三十二緡錢。
這是多少錢呢?一緡錢相當于一貫錢,大約值一兩銀子左右,按照當時的物價,以及現在的銀子價格,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300元左右。
也就是說,曾國藩進入京城的路費,都是借來的,經過一路奔波,他花費幾個月時間到了京城時,身上只剩下三緡錢,大概就是三兩銀子了。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家庭并不富裕,如果他真是地主,自然不會窮到路費都需要去借了。
二是曾國藩無力照顧他的家人。
到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國藩已經成為翰林院侍講了,可他依舊無力改變家中債臺高筑的狀況。
曾國藩的祖父以及他的父親,為了讓曾國藩能在朝中安心為官,并沒有把家中欠下債務的事情告訴他,曾國藩估算,家中欠債大概在六百兩左右,但他的弟弟寫信來說,家中欠債至少在一千兩左右。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曾國藩的俸祿有限,他竟然也到了無能為力的地步。
除了無法替家人還債外,曾國藩也無法幫助親戚朋友,他的一個叔叔被債主逼迫,甚至到了搶地“搶地無門”的地步。
從曾國藩的家書來看,他每次提到關于債務的問題,都是愁苦的,可也無可奈何。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并不算是地主。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圖片為配圖,來源網絡或AI生成,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