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優艾智合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成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高調亮相,一次性發布覆蓋雙足、輪式、四足形態的7款人形機器人矩陣,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全面發力。
3月31日,普渡機器人發布了全球首款商用場景類人形具身智能服務機器人閃電匣Arm。該款產品在普渡旗艦專用型商用服務機器人閃電匣的基礎上,集成了移動、操作、交互多技術棧,具備泛化操作能力,主要面向酒店、樓宇、餐飲、零售、醫療等各類商業場景。
兩家移動機器人代表企業,在短短的數日內先后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展現著移動機器人企業對人形機器人產品的看好。事實上,從2024年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移動機器人企業開始“押注”人形機器人。
超10家企業布局
為何移動機器人企業盯上人形機器人?
根據新戰略移動機器人產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10家移動機器人企業開始布局人形機器人業務,有些企業已經推出了相關產品,有些企業則正在前期研發調研中。
圖表:部分移動機器人企業人形機器人布局情況
為何移動機器人企業集體盯上人形機器人?
一方面,對于移動機器人企業而言,主動擁抱具身智能浪潮,不只是拓展產品矩陣,更是對未來趨勢的前瞻性布局,是爭奪具身智能入口的戰略選擇。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從“云端智能”邁向“具身智能”,即通過機器人與真實世界的交互來實現更高階的認知與理解。2025年,具身智能概念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舉措標志著這一技術已經成為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也預示著“具身智能”將成為時代的下一浪潮。人形機器人因其類人形態,成為具身智能技術落地的理想載體,被認為未來將在工業制造、商業服務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實現規模化的應用。
另一方面,移動機器人企業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且擁有豐富的場景應用經驗,這無疑成為其跨入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支撐。目前,移動機器人在運動控制、路徑規劃、環境感知等方面積累了成熟的經驗,能夠很好地遷移到人形機器人領域。
此外,移動機器人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有利于獲得更多融資機會,可借助融資加速技術突破,以此提高企業自身的估值。近一年多來,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融資活動異常活躍,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融資規模突破70億元,資本的熱度高漲。投資人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是 “具身智能” 的代表性技術,布局該領域的企業更易獲得高溢價。
跨界入局,移動機器人如何搶占行業先機?
在當前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入局的移動機器人企業正逐步成為這一賽道的重要參與者。通過梳理當前入局的企業不難發現,其布局路徑與原有業務領域密切相關,呈現鮮明的行業特色。
從企業類型來看,入局者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原本專注于工業場景的移動機器人企業,如優艾智合、新松、仙工智能、威邁爾VMR、法睿蘭達等;另一類則是主要面向商用領域的移動機器人企業,如擎朗智能、普渡機器人、追覓科技等。兩類企業入局人形機器人的出發點雖然不同,但均基于自身在各個方面技術的積累以及在各擅長領域場景的應用經驗,從已有優勢延伸進入人形機器人領域。
以優艾智合、新松、仙工智能、威邁爾VMR、法睿蘭達為代表的工業移動機器人企業,依托在制造業及倉儲物流領域的深厚積淀,將工業級技術優勢遷移至人形機器人開發,例如,優艾智合圍繞工業作業場景展開,構建了“一腦多態”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推出的7款人形機器人產品,具有場景適應性特征,覆蓋物料運輸、設備巡檢等泛化工業場景。這類企業的核心優勢在于對復雜工業環境復雜的深度理解,其產品設計優先滿足高精度操作和惡劣場景適應性,工業制造、倉儲物流等場景成為其落地首選。
而主要面向商用領域的移動機器人企業則聚焦餐飲、酒店、家庭等服務場景。擎朗機器人、普渡科技等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積累了大量商業化經驗,其人形機器人產品也延續了對交互性、輕量化的重視,適用于辦公樓、醫院、商場等環境。這類企業擅長從用戶體驗出發,基于現有商業生態進行場景延伸,通過降低人機協作門檻(如3D視覺導航、語音交互)實現快速落地。
從產品路徑來看,多數企業選擇從輪式人形機器人切入。這一方面是由于輪式結構技術成熟、控制難度相對較低,企業可直接復用現有移動機器人技術,有利于縮短研發周期,使得產品快速迭代并投入實際應用;另一方面也便于與企業原有的機器人產品線融合。此外,輪式零部件標準化程度較高,能夠較大幅度地降低量產成本,加速商業化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企業推出了足式人形機器人,試圖在技術層面取得突破。里工成功研發推出的國內首款雙臂載荷達40公斤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里工D1”采用了先進的仿生設計理念,模擬人類運動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強調其適應非結構化環境的能力;優艾智合、追覓科技等也紛紛推出了足式人形機器人產品。盡管目前足式人形機器人仍面臨成本高、落地難等問題,但其更接近人類運動能力的結構特征,仍具備較大的市場。
總體來看,移動機器人企業切入人形機器人領域,體現出“從熟悉場景出發,逐步提升擬人能力”的發展路徑。輪式結構是現階段實現商業化落地的主要選擇,而足式結構則承載著技術引領與品牌價值的潛力。
移動機器人企業布局人形機器人業務有各自的戰略考量,同時也有一定的先天的優勢,但需要注意的是,“跨界入局”并沒有那么簡單。
1、技術復雜度與研發投入壓力。人形機器人需突破雙足平衡、靈巧操作、多模態交互等核心技術,與AGV的輪式移動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動態平衡算法、力控傳感器等關鍵技術仍需依賴外部合作或高額研發投入。
2、應用場景碎片化與需求不確定性。移動機器人企業往往聚焦于某一場景的應用,而人形機器人需覆蓋家庭服務、醫療護理等多元化場景,企業需重構產品定義能力。同時,當前人形機器人成本高昂市場接受度有限,企業需平衡量產規模與投資回報周期。
3、市場競爭與生態構建難度。特斯拉、英偉達等國際巨頭加速布局,國內宇樹科技、優必選等企業已搶占先機,移動機器人企業面臨差異化競爭壓力。人形機器人生態需整合AI算法、硬件制造、場景服務等多方資源,移動機器人企業在跨領域協同能力上可能存在短板。
移動機器人企業布局人形機器人的本質,是技術邏輯、場景邏輯和生態邏輯的三重跨越。這種跨越不僅需要突破運動控制、交互能力、能源管理等技術瓶頸,更需重構市場認知、供應鏈生態和資本運作模式。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早期階段,對于所有行業參與者來說,如何在這場技術與市場的變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將成為決定未來發展的關鍵。
關注“物流產品網”視頻號
推薦企業
【聲明】本文來源于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物流產品網發布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及圖片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更多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展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