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燦 趙宇澄
晨光漫過窗欞,恰是2025年4月20日巳時,谷雨時節。春末的微風裹著濕潤,悄然潛入書房。案頭一冊攤開的《山谷題跋》,硯池里松煙墨漸濃,茶壺嘴正吐出一縷白氣——墨之沉厚、書之清冽、茶之溫潤,在此刻交織成一場感官的雅集。
榕樹下的石案上,一方硯臺臥著,墨色濃稠如夜。華一江先生懸腕運筆,筆鋒游走處,墨跡便如榕樹氣根般垂落紙面,虬曲盤繞,自成一體。那墨香便從紙上升騰起來,與案頭書卷的油墨味纏繞在一處,又被茶盞里飄出的白霧裹挾著,在春日午后的光線里浮沉。
一、墨香:時間的凝固與流動
徽墨與宣紙相遇時,會發出細微的沙沙聲,像春蠶食桑。華一江先生運筆的節奏,恰似榕樹氣根垂落的韻律:起筆如根系扎入紙纖維,行筆似枝干舒展,收筆處墨色自然暈染,宛如樹冠投下的陰影。墨香并非單一的氣味,它混合了松脂的苦澀、膠質的沉穩,還有宣紙吸墨后泛出的淡淡草木香。當這氣息與書架上《快雪時晴帖》的印刷油墨味相融,便成了跨越千年的對話——新墨喚醒舊書,舊書沉淀新墨。
榕樹的氣根垂下來,在風中微微擺動,竟與紙上的字跡有幾分相似。這樹不知活了多少年歲,樹皮皸裂如老人額上的皺紋,卻年年生出新綠。華先生寫字時,樹影便斑駁地落在紙上,墨色里便摻了綠意。偶有榕樹籽"啪"地一聲墜在硯臺旁,驚得茶煙一顫,墨香與書香便在這顫動里愈發地交融了。
童子來添水時,看見先生寫罷的字攤在青石板上晾著。那些字個個如榕樹般舒展枝椏,墨色深深淺淺,仿佛能聽見樹根在地下延伸的聲響。風過時,紙角輕揚,未干的墨跡反射著天光,竟像是樹影在宣紙上流動。
二、書香:文字的呼吸與生長
筆者在線裝書的紙頁翻動時,驚起了一絲混合著霉菌、淀粉漿與油墨的復雜氣味。這味道在雨天尤其明顯:書柜里的《陶庵夢憶》泛著潮氣,與案邊新購的《日本茶器圖譜》的銅版紙味形成奇妙的對抗。而真正的交融發生在閱讀時——當目光掠過蘇軾"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詩句,手中建盞里的老樅水仙突然有了詩意;當讀到張岱描寫雪夜煮茶,窗外恰有一片榕樹新葉落在硯臺邊,墨色便染了三分文人氣。
十分可喜的是2025年4月8日,中國華氏榕樹體創始人華一江就知識產權已由國家版權局下證了榕樹體注冊商標L0G0,同時華一江先生在北京與蘇東坡第32代世孫傳人,聯合國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蘇軾國際文化研究院院長蘇德忠師兄,就榕樹體代表作之一《抵達天真》的作品進行了研究剖析。華一江從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天真浪漫是吾師"中得到深耕并從榕樹中探索到了抵達天真的無相境界。我們可以從天真二字中不難洞見"天"字的最后一筆就如無相天成中王羲之最愛的鵝頭,鵝脛的神來之筆,而榕樹體"真"字的繁體,更能體現出盤根錯節的本真與古樸,隱喻著一位千年的老者在無相之中仿佛給世人傳遞著一種高維度的能量價值觀。
尼采說過,一個人純然獨創性,就是他能看得到的未必他人也能看得到。華一江先生探尋在榕樹體左右上下支桿交叉中,搜尋出樸實無華的文字符號,并不需要嬌柔造作的修飾,榕樹體書法的美,在于自然在于純然,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在形而上現實存在中,不僅擁有一種高瞻遠矚的精神導向,更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文化信念,我們可以從鮮活的榕樹體文字符號,看到轉化為榕樹體書法藝術,再現了大自然無窮的生命力。與其說藝術家再現自然,不如說揭示自然,因為更多的是一種自然生態植物,供氧給賴于生存地球之人類的呼吸與對話的啟示,讓我們又回歸到了一種純天然,而又相當自在的境界。
華一江先生筆下榕樹體的書香,源于他的獨立思想藝術,獨立自然藝術,獨立創新藝術,以大自然榕樹中鮮活的符號為母本,為藍本,為精神支撐,推動人與自然文字從抽象,象形轉化為具象的植物榕樹體書法藝術的范疇之中,這就是:發現十選擇=創造!華一江先生植物類會呼吸的榕樹體書法藝術,凝聚著中國藝術審美的新視角和心靈神韻的自然反映,以及天人合一的高維度的精神理念中的深刻理解,也是在大自然中某種偶然的驚天巧合。
三、茶香:空間的韻律與留白
茶是陳年的普洱,在粗陶壺里悶得久了,倒出來時竟有墨色。華先生呷一口茶,筆鋒便愈發地沉著。茶香從唇齒間溢出,與室內的墨香一碰,便生出第三種氣味來。這氣味游蕩在書架之間,撫過《蘭亭集序》的拓本,摩挲著《祭侄文稿》的影印,最后棲在窗臺那盆文竹上,不肯散去。
那只柴燒急須中的鳳凰單叢,此刻正完成第七泡。茶湯從琥珀色轉為金黃,香氣也從蜜蘭的濃烈蛻變成山嵐般的清幽。這變化暗合了書法創作的節奏:初泡如篆書的圓融,三泡后似隸書的舒展,至尾水時已有了草書的空靈。茶氣升騰間,書架上的《茶經》與硯臺旁的《苦筍帖》仿佛被賦予了生命——陸羽與懷素隔著時空,在茶煙中執手言歡。
四、三味共生的精神氣場
午后陽光偏移時,墨香會沉淀為底色,書香浮動在中層,而茶香始終繚繞于上層,形成立體的氣味景觀。這種交融不是簡單的疊加:墨的滯重被茶的輕盈化解,書的理性被墨的感性滋養,茶的短暫性又因書的永恒性獲得超越。恰如此刻——蛇年暮春的十點二十四分,榕樹影在宣紙上移動,茶渣漸漸沉入壺底,而剛寫完的"吃茶去"三字,墨跡未干處正反射出細碎的光斑。
這三味構成的,實則是文人精神的自留地:以墨定靜,以書致遠,以茶觀照。當三者達成平衡時,斗室便是山林,剎那可成永恒。
令人高興的是,由紐約中美新聞社,世界藝術家聯合總會藝術人才基金會已向世界聯合國總部大廈文化基金會遞交了"關于中國華氏榕樹體華一江書法藝術在聯合國大廈國際文化基金會舉辦展覽的報告"擬定在2025年10月舉行。
當日影西斜時,華先生擱了筆,將殘茶潑在榕樹根下。墨香、書香、茶香,三者早已分不出彼此,都隨著那茶水滲入泥土去了。唯有樹上一片新葉落下,正蓋在硯臺的殘墨上,葉脈與墨痕重疊,倒像是又寫了一個字。
哦,美哉,華一江先生獨創的榕樹體書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