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當人類首次將衰老界定為12種生物學特征的集合,這已是一次學術的新里程碑與對生命本質的成功探索。
而2年后,2025年的4月17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刊發的一篇重磅綜述,又在精密的生命時鐘里發現了兩枚此前未受關注的齒輪——“細胞外基質變化”與“社會心理隔離”,至此,衰老的標志擴展至14個。
這場發端于分子層面的變革,最終將重塑人類對于自身生命軌跡的認知與把控。
1
兩組對生命本質的新解讀密碼
目前,人類對衰老的研究已從老年醫學升級為精準老年醫學。學界普遍認為,衰老是由老年基因(gerogenes)過度激活和老年抑制基因(gerosuppressors)功能減弱所驅動,其中便涉及衰老特征的概念。
綜述內容思維導圖
早在2013 年,首版《衰老的特征》正式出版時,老年科學領域就引入了這個個關鍵概念——一種生物現象若要被視作衰老特征,必須滿足三項嚴格標準:
其一,其應呈現為與年齡相關的表現;
其二,需有實驗證實誘導該現象能夠加速衰老進程;
其三,通過相關干預措施能夠減緩、終止甚至逆轉衰老。
基于三項標準,2023 年研究人員初列 12 個衰老特征:基因組不穩定、端粒損耗、表觀遺傳改變、蛋白質穩態喪失、大自噬失能、營養感應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衰老、干細胞耗竭、細胞間通訊改變、慢性炎癥、生態失調 。
這 12 個衰老特征進一步細分為驅動衰老進程的“原發性”特征、針對原發性改變做出響應的“拮抗性”特征,以及闡釋衰老表型的“整合性”特征。
衰老的 14 個特征及其在原發、拮抗和整合水平的衰老過程中的作用的示意圖
這一次,在既往研究基礎之上,研究人員又新增了“細胞外基質變化”與“社會心理隔離”兩大特征。至此,衰老的最新標志已增至 14 個。
細胞外基質:衰老的結構性基礎
細胞外基質(ECM)變化作為近年來新確認的衰老標志,揭示了組織微環境在衰老進程中的核心作用。
ECM 如同細胞的 “外部建構”,由膠原蛋白(類似鋼筋)、彈性蛋白(類似彈簧)、糖胺聚糖(類似膠水)等構成,為細胞提供支撐,還通過信號調控細胞活動。
衰老過程中,ECM 會出現異常:透明質酸(糖胺聚糖之一)分解,分子量變小;膠原蛋白異常交聯,結構變硬;彈性蛋白斷裂,“建構” 失去彈性。這些變化共同導致ECM 黏彈性下降,進而誘發細胞衰老、干細胞功能異常及組織纖維化。
裸鼴鼠(一種長壽動物,野生個體壽命可達30年以上,實驗室觀察記錄中,最長壽個體存活超過37年)模型為 ECM 變化的衰老驅動作用提供了關鍵證據:
其特有的透明質酸合酶 2 基因(Has2)編碼高分子量透明質酸(HMW-HA),具有卓越的細胞保護功能,將該基因轉入小鼠后,可通過改善腸道屏障、減少炎癥反應、維持器官年輕轉錄組特征等機制,顯著延長小鼠健康壽命。
另外,ECM 的變化并非孤立,它與其他衰老問題相互關聯:ECM 硬化能激活 “細胞衰老開關”,加速細胞衰老;破壞干細胞微環境,導致干細胞耗竭;還會影響線粒體功能,加速器官衰退。可見,ECM 變化是衰老的 “核心樞紐”,串聯起各種衰老問題,是整合性衰老標志的典型代表。
社會心理隔離:衰老的神經調節
與細胞外基質的結構性衰老形成互補的是,社會心理隔離作為功能性衰老標志,從神經內分泌和心理社會層面揭示了衰老的復雜調控網絡。
隨著年齡增長,個體因運動能力下降、認知衰退等逐漸減少社會參與,由此引發的孤獨感、抑郁等心理狀態通過慢性激活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HPA)軸,導致皮質醇等應激激素持續升高,進而誘發全身炎癥反應和代謝紊亂。
科學家在小鼠實驗中發現,讓年輕小鼠和老年小鼠多互動,可調節 HPA 軸活性,降低皮質酮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并延長老年鼠健康壽命。而對人類的研究也顯示,缺乏社會支持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癥,壽命也可能受到影響;而通過參加社交活動或心理干預,身體的抗炎能力會增強,健康狀況也會好轉。
從身體分子機制來看,長期的心理壓力會通過改變基因的活動方式(比如 DNA 甲基化),加速衰老相關基因的活躍,還會讓身體釋放更多促炎物質,導致免疫細胞提前 “衰老”,形成 “壓力大→身體發炎→衰老加速” 的惡性循環。
種種證據表明,社會心理隔離和年齡增長密切相關:動物實驗中,隔離飼養的動物會更快出現衰老癥狀;人類中,社交活躍的人往往更長壽。因此,保持良好的社交和心理狀態,不僅能讓人心情愉快,更是連接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重要紐帶,對延緩衰老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
2
衰老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事實上,在原有的 12 個衰老標志中,就隱藏著生命系統崩潰的“多米諾骨牌”:
基因組不穩定與端粒損耗如同雙螺旋的裂縫,DNA復制錯誤隨年齡累積,端粒酶活性下降則讓染色體失去"保護帽",細胞分裂如同失去剎車的列車沖向凋亡深淵。
線粒體功能障礙與營養感應失調構成能量代謝的惡性循環,受損線粒體漏出的ROS(活性氧)不僅破壞DNA,更干擾胰島素/IGF-1信號通路,形成代謝綜合征的病理基礎。
細胞衰老與干細胞耗竭則是組織再生的雙重打擊,衰老細胞釋放的SASP(衰老相關分泌表型)形成炎癥微環境,同時干細胞池枯竭導致組織修復能力崩盤。
這些標志構成一環接一環精密的衰老網絡。當基因組不穩定觸發蛋白質穩態喪失,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又會加劇線粒體損傷;營養感應失調導致的自噬功能下降,則使細胞無法清除"垃圾蛋白",形成惡性循環的閉環。
現如今新增的 2 個衰老標志,更是將這幅多米諾骨牌搭建得更加完善了。
3
抗衰老戰場升級
在抗衰老研究領域,一場從寬泛干預向精準靶向的技術變革正興起。
成都未來醫學城
基因編輯技術在臨床應用方面率先取得突破。CRISPR-Cas9 技術的問世,推動了抗衰老研究從理論探索向實踐轉化。通過對小鼠模型中衰老相關基因,如 p16INK4a 基因進行敲除實驗,研究人員觀察到小鼠壽命顯著延長;“表觀遺傳重編程” 技術則通過逆轉 DNA 甲基化模式,有效恢復了老年小鼠肝細胞的活力。不過,基因治療的安全性與倫理問題始終是科學界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
與此同時,現代抗衰老醫學正從單一學科研究向多學科協同模式轉變,多組學驅動的精準干預已成為新的研究趨勢。科學家通過整合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多維度數據,構建個體的衰老特征圖譜。例如,以色列 Human Longevity Inc. 公司開發的 “衰老時鐘” 算法,能夠通過分析血液中的生物標志物,以 89% 的準確率預測個體未來 5 年內的衰老速率。基于此類預測模型,臨床醫生可制定個性化的抗衰老方案,如針對端粒損耗嚴重的個體采用端粒酶激活劑,對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患者實施線粒體移植治療。
在拓展傳統醫學邊界方面,社會心理干預與生物學研究的交叉融合為抗衰老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斯坦福大學開展的 “數字社交療法” 研究,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為獨居老人創建沉浸式社交場景,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體內炎癥因子水平降低了 32%;“神經反饋訓練” 則通過腦電圖(EEG)監測腦電活動,實時調整社交互動模式,改善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HPA)軸功能,這些研究將心理干預轉化為可量化的生物學效應。
展望未來,精準老年醫學展現出廣闊的前景。隨著衰老生物學標志物增加至 14 個,科學家開始構建 “衰老干預矩陣”,矩陣中的每個節點均對應針對特定標志物的干預策略,如針對細胞外基質異常采用可注射納米材料,針對社會心理隔離實施認知行為療法。
尤為具有實驗性的是,“多靶點雞尾酒療法” 正在研發中,該療法通過組合使用達沙替尼(清除衰老細胞)、二甲雙胍(改善代謝)、SS-31(保護線粒體)等藥物,實現對衰老機制的多靶點干預。
寫在文末
14個衰老標志的提出,讓科學家看到更多干預的可能,它,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實驗室里閃爍的基因編輯熒光,到養老社區中老人的笑容,抗衰老戰爭正在多個維度同時推進。
當未來人類回望今天,或許會這樣定義這個時代:這是人類首次真正讀懂生命這本"無字天書"的章節,并開始重寫自己的命運。
*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
since 2015.
來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網絡編輯/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細胞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