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機構測算,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計2035年前后收不抵支,2045年前后耗盡結余......”
——這不是民斯基的臆測妄斷。這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黨委書記、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同志,上個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人口老齡化與養老金改革”主題論壇上的發言。
按現在的趨勢看,受經濟總體情況的影響,諸多輸入變量比機構測算建模時更為嚴峻,比如勞動年齡人口、就業規模與參保人數等等。
因此,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能否扛到2035年亦是未知。
結合之前DeepSeek毫不掩飾的預測結果(如下),考慮到財政壓力和國有資本的實際經營情況,或許“2035年”并非“中性”,而是過于樂觀。
|情景1(悲觀):若維持當前參保率、財政補貼增速和退休年齡(男60歲/女55歲),累計結余將于2030-2032年耗盡。依據:繳費人數年均減少2%,支出年均增長8%,財政補貼無法覆蓋缺口。
|情景2(中性):若延遲退休至65歲(2035年完成)、財政補貼增速提升至8%、參保率提高至80%,結余耗盡時間推遲至2035-2037年,與社科院預測基本一致。
|情景3(樂觀):若疊加國有資本劃轉(10萬億元級)、個人養老金賬戶普及(覆蓋3億人),結余可能維持至2040年后。最可能時間點:在現有政策框架下(含財政補貼),2035年前后養老金累計結余見底。
所謂“前后”,將只有更前,沒有更后。
總有人提問,養老金收支矛盾已然凸顯,你們一邊杞人憂天,一邊還叫嚷著要提升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是否過于分裂?
這方面除了社會公平及“初心使命”使然,更現實的工具意義,是對消費的提振作用。
4月17日,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的媒體見面會上就說,
|“應該借助刺激消費的契機,下定決心改革社保體系。在目前的宏觀背景下,沒有什么政策能比改革社保體系更能提振消費。可以在短期內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的平均水平從200多元/月提升至400多元/月。”
那增加的 錢從何來?總不能再加重現有就業參保人的負擔。 毫無疑問,繳費如若再提升,續費意愿就會下降。
這是另一個層面的矛盾。同樣是過去未曾繳費,同樣是財政資金補貼,體制內外的退休待遇不能如此懸殊。
而提升基礎養老金,只能是刀刃向內,破開“分粥人”掌勺自肥的囧局。
此前系列文章已有展開,不在贅述,詳見文末鏈接。
并不意外的是,對這個矛盾的解法,上下并不同頻。
系統內的慣性思維,一如既往,讓老百姓掏錢時總看世界水平,享受福利時又得考慮中國國情。
此前郭樹清曾經說過:
|“雖然我們的保險體量也占全球第二位,但是保險的深度和密度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和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相比,第三支柱發展最滯后,迫切需要加快速度。”
這說的沒錯。但也能聽出一些弦外之音,大概基本養老靠不住,養老還得靠自己。
反觀,我們一邊缺錢養老,一邊還需面對日益膨脹的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其體量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與發達國家相比,已是天壤之別。假若我們制度更優越,官員更為優秀,更為用心竭力, 官民比等指標沒有理由比西方國家更高。
長此以往,此消彼長。不管是當前的資金缺口、還是遠期的規模壓力,都需要系統大幅壓降財政供養人員規模。
若不然,明知如同龐氏騙局,還有誰愿意繳納養老金?
博鰲論壇的間隙,有記者問郭委員,“年輕人不愛交養老金怎么辦?”
郭樹清答道,“年輕人不養老嗎?要考慮長遠,不能只顧眼前。”
這點他有些答非所問。
如果他的回答,把主語調整一下,“政府也要考慮長遠,不能只顧眼前”。
或許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不是年輕人該怎么辦,而是政府該怎么辦。
*引述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頭圖為AI生成,非實景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