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表示,當前國產廠商研發的AI手機、AI電腦、AI眼鏡等智能產品已超百款,實現了令人矚目的 “智” 變升級。這一成果標志著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泛滲透進消費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消費模式。
制造業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產品落地應用的關鍵領域,近年來,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呈現出諸多鮮明特點。
在產業體系構建上,我國已成功打造出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體系。算力規模在全球位居前列,并且建成了鋼鐵、煤炭等高質量的行業數據集。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一批競爭力強勁的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國產大模型更是登頂全球主流開源社區下載量的榜單,創造了令人驚嘆的 “中國速度”。這些扎實的基礎為AI智能產品的研發與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品裝備迭代方面的成果同樣顯著。國產廠商積極投入研發,推出的AI手機、AI電腦、AI眼鏡等智能產品數量已突破百款。以AI手機為例,不僅在語音交互的流暢度與精準度上大幅提升,還能根據用戶日常使用習慣智能調整系統設置,優化電池功耗等,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AI電腦通過集成 NPU、CPU、GPU 等硬件,實現高能低耗,改變和重構了PC體驗,可在圖形視覺、語義理解、智能交互等場景大顯身手;AI眼鏡則能幫助用戶便捷獲取信息、實現導航、健康監測等功能,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十分亮眼,主流產品已經實現了 “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正加速從 “舞臺上動起來”向“工廠里用起來” 轉變,既能進行精彩的雜技、秧歌表演,也能承擔搬重物、擰螺絲等實際生產任務,在制造場景中加快落地,如輔助汽車生產線裝備作業、助力智能分揀搬運等,展現出強大的實用價值。
在應用賦能層面,大模型在電子、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加速落地。在研發設計環節,能借助AI技術進行模擬仿真,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中試驗證階段,通過數據分析提供更精準的改進方向;生產制造過程中,利用AI視覺檢測提升產品良率;運營管理方面,智能調度資源,提高效率。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開展賦能 “深度行”活動,打造線上線下平臺,推動供需企業精準對接,有力引導了行業智能化轉型。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部省協同推進11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制造業創新中心,促進了產業集聚發展,為AI智能產品的持續創新與規模推廣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生態。
「93913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