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破7”、“日元貶值”、“美元暴跌”….
這都是最近兩年我們常看到的一些新聞。可是對于匯率,你真的了解嗎?匯率的變化會受哪些因素影響?其中又反映了哪些更深層次的經濟問題呢?
大家好,我是老丁
一、匯率
匯率,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也可視作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
當你看到“1美元=7.3人民幣”的時候,就意味著你要花7塊3人民幣,才能換到1美元。這就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零幾年的時候,8塊人民幣兌換1美元,后來人民幣一路升值,在2014年的時候最高到過6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如圖)。
那時候媒體都說人民幣升值不好,會打擊出口。這些年人民幣又貶值到7.3人民幣兌換1美元的時候,媒體又說貶值不好,會資金外流,所以,到底哪一種才是相對好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匯率的數值變化,并不是哪個人拍腦袋定出來的,而是全球資本流動的結果,所以它每時每刻都在變。
如果你要出國旅游、留學、或者你是做貿易進口的,那么你會經常有把人民幣兌換成外幣的需求,因為你要用外幣去購買海外的商品。這時候,當然是人民幣相對越貴越好了,拿著更少的人民幣換成更多的外幣,就可以買到更多的商品。
可如果你是做出口,或者你是個外國人來到中國消費,這時候你就會更希望人民幣貶值多一些,因為你出口賺的是美元、日元、英鎊等等外幣,如果人民幣貶值,你可以換到更多的人民幣,在國內發工資、消費。
所以對于個人來說,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你出國之前,人民幣兌換美元1:6,你旅完游回來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1:7。
可是對于國家來說,匯率在不同時期變化的快慢和大小,則會變的更為復雜。因為匯率的變化,將會影響一個國的貨幣政策、資產價格,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
比如委內瑞拉,這個國家就屬于貨幣已經崩盤/因為資本外流嚴重,委內瑞拉的貨幣大幅貶值幾百上千倍,而這個國家的很多商品都是依賴進口的,用美元進口來商品之后,由于本幣貶值太多太快,就造成了輸入型通貨膨脹,所以人民的工資都不夠用來購買日常消費品,這就是貨幣大幅貶值的壞處。
可是早年的時候,也就是2014年之前,為什么媒體又經常批評人民幣升值呢?
因為在那個階段,中國經濟的構成是以出口為主要動力。促進商品出口,就是當時拉動經濟促進民營企業最好的方式,而匯率升值,恰恰是會打壓出口的,所以那時候的中國并沒有那么喜歡貨幣升值。而到了今天,中國已經變成一個以內需為經濟主導的地區,而且現在的中國經濟其實更需要匯率穩定。所以今天的人民幣如果出現貶值,也同樣不被喜歡。
二、匯率變化
因為匯率變化的直接原因,就是國際資金的流動。所以各國之間的利差,是影響匯率變化的第一因素。資本是逐利的,資金總是流向回報更高的地方。
所以當一個國家的利率高于其他國家,就容易吸引外資流入,該國貨幣也會因此升值。
比如從2022年3月起,美聯儲為應對高通脹啟動了激進的加息周期,將基準利率一路提升到5%以上,這個利率就意味著,如果資金直接去購買美國的國債,也會有年化5%左右的收益。
所以,這就導致很多國際資本流向美國,所以我們也看到美元指數在這段時期是迅速走強的,最高時接近115,創下近20年新高(如圖)。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貨幣則出現不同程度的貶值。
但是我們去看,阿根廷、委內瑞拉的利率也很高呀,為什么大家不愿意把錢往那流動呢?因為它的通貨膨脹太高了!
匯率的變動最終還是要歸結于購買力的變化。
所以如果一個國家通貨膨脹高企,那么貨幣的購買力就會持續下降,雖然利率很高,但是如果投資者和消費者持有這種貨幣,那通貨膨脹的風險會比利率更高,所以即便是委內瑞拉的百姓,也都更愿意使用美元等“硬通貨”來進行交易。
相反,一些通脹率較低的國家,比如瑞士等,在長期內貨幣相對更為穩定,匯率也會更強勢。
當然,除此之外,國際貿易、貨幣政策、政治、還有資本預期等多重因素也都會對匯率有所影響。
中國在過去20年持續的貿易順差,也是一度支撐了人民幣兌美元的長期升值這樣趨勢的根本因素之一,這就是國際貿易對于匯率的影響,本質上還是貿易也促進了資本流入中國。
再就是在俄烏沖突爆發期間,俄羅斯的貨幣盧布也一度大幅貶值,一些做對俄出口的商人,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利益受損,根據當時在俄羅斯的朋友說,在俄烏沖突最猛烈的那段時間,他們在俄羅斯每天賣出的貨,得當天就換成人民幣,不然盧布一天一個價,實在是扛不住那么大的波動。同樣的,英國在當年“脫歐”公投之后,英鎊兌美元也是暴跌超過了10%;
所以一個國家地區,政治環境穩定也是匯率穩定的核心因素。
不過,并不是所有國家都采取完全市場化的浮動匯率制度。有很多國家都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也就是說,除了匯率自己的市場波動之外,當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央行也會在特定區間內進行出手調控,來穩定匯率。
比如中國,在2023年是,人民幣兌美元短期出現快速的貶值,當時央行就通過“逆周期因子”機制,以及窗口指導等方式,多次出手“維穩”人民幣匯率。
所以,匯率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金融指標,它的變動,是全球資本流動、宏觀經濟基本面、市場情緒綜合作用下,各路資金動態博弈的結果。
三、當下匯率及影響
然后,我們再反觀今天,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價格在7.3(如圖)。前幾天,因為關稅爭斗,導致市場短期出現恐慌,所以人民幣一度貶值到了7.4的價格。這兩天情緒開始緩解,所以人民幣又升值回了7.3。
只有資金開始不斷流入中國的時候,匯率才會出現升值,反之,如果資金不斷流出中國,那么匯率就會出現貶值。
然后大家都知道,最近兩年,中國的經濟一直在強調維穩,因為現在經濟增速相比以往還是出現了少許下滑的,而且資本來到了中國,投資股市也不太容易,投資房產在前兩年也沒那么敢,投資實業周期還長。
所以現在很多資金如果要從全球找相對的資產,中國在降息、海外在加息的背景下,中國就更需要防止資金外流,避免匯率出現大幅波動。
如果一個地區資金不斷外流,很容易出現連鎖反應,比如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泰國,資金因為擔心泰銖出現貶值,所以國際投機資本開始從泰國流出,但是雖然泰國央行也做了維穩手段,但是那時泰國的外匯儲備還是太少,最終沒能阻止泰銖貶值。
泰銖在當時的大幅貶值,也讓以泰銖計價的泰國資產出現了大幅貶值,房產、股票都開始價值縮水,這又引起進一步的恐慌,大家更加賣出泰國資產,賣出泰銖。
所以今天我們再去看政府的工作報告,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句話,叫:“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這個意思就是說,歷史上泰國、日本等地區發生的那些事,我們不能發生,政策要為此守住底線。
也是因此,我們認為人民幣在今年出現匯率大幅貶值這種事,概率非常低。
當然,因為當下的國際比較復雜,所以對于人民幣在接下來可以很多升值這件事,我們也不認為會發生。
在7~7.5這區間穩著,才是更大概率的事。
還有一點現象值得觀測,就是如果我們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走勢圖,和A股滬深300的走勢圖放在一起做對比,也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如圖)。在大致的走勢上可以看出來,從2015年前后開始,當人民幣匯率由升值轉為貶值的轉折區間,往往對應著中國股市的高點,比如2015年5月中國股市開始下跌,人民幣匯率也恰好開啟貶值。而當匯率由貶值轉為升值的時候,往往對應著中國股市的低點。比如2018年底和2019年底的時候。
不過,這個只是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而且只是在大的趨勢下對應,我們并沒有更多的數據來佐證。因為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后,會造成人民幣升值,但是這些資金并不一定就會流入中國股市。也有可能買了中國的房產,或者投資做了實業。不過這樣的資金如果多了,確實也會促進中國經濟轉好,只要經濟好了,那中國的股市往往也會轉好。
所以匯率與股市的關系,只能說:有現象,也有間接影響的邏輯,但是不能完全把結論定義成二者是負相關關系。
結尾:
到了這里,我想大家對于匯率就有了更多的認知了。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看懂匯率并理解其變化的邏輯,會更有助于我們今后在匯率變化的時候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
記住,匯率升,出國旅游更劃算,匯率跌,出口生意容易干;
未來如果人民幣匯率再破了多少,或者看到別國貨幣貶值幾十倍,希望你能更好的把握住那樣的時機。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