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4月21日電 (記者 孫婷婷)“今年,我們摒棄鮮食玉米傳統的點播種植模式,采用‘插秧’式移栽育苗技術進行種植,縮短了玉米生長天數。”21日,走進淄博市桓臺縣馬橋鎮東圈村啟潤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農田,負責人孫城說,合作社采用“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模式,直接將生長了約20天的秧苗移栽至田間,縮短生長天數,讓一年兩季玉米種植成為可能。
“鮮食玉米從出苗到收獲75天左右,現在移栽上秧苗,第一茬玉米6月20日左右可以收獲。6月底移栽第二茬秧苗,8月中旬可以收獲第二茬玉米。收完玉米之后,還可以種蘿卜、白菜等作物,實現一年三收。”孫城告訴記者,種植鮮食玉米一畝地能收入60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比大田玉米收益高很多。
在淄博市桓臺縣馬橋鎮東圈村啟潤農業專業合作社,智慧農機正在作業。張運波 攝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合作社所有的農機都配備了北斗導航系統,實現了行距、株距精準控制,減少了種子、秧苗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記者在啟潤農業專業合作社農田里看到,一臺無人駕駛的拖拉機正在田間自如作業,隨著機械臂精準落位,一株株嫩綠的玉米苗整齊栽入土壤。伴著拖拉機駛過,開溝、栽種、施肥、澆水、覆地膜、鋪滴灌帶一次完成。
4月18日,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樂平鋪鎮大尉莊村高標準農田里,茌平豐信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操作植保無人機進行小麥“一噴三防”作業。馬紅坤 攝
在聊城市茌平區韓屯鎮的廣袤田野上,3臺自走式植保機正在緊張作業,機器里的水肥隨著一縷縷白色水霧垂直噴下。“我托管了3700多畝地,像打藥機、無人機、全自動收割機等設備有20多臺(套)。合作社的農戶用我們的智能設備管理農田,不但節省人力,一畝地每年還能節省180元。”茌平區韓屯鎮中澤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洪燕說。
截至目前,茌平區共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00多家,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面積67萬畝,占比72%。通過“耕、種、防、收”等重點環節托管,促進了農業生產機械化、標準化、現代化的進程,為農戶節本增收10%以上。
4月18日,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樂平鋪鎮大尉莊村高標準農田里,茌平豐信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操作植保無人機進行小麥“一噴三防”作業。馬紅坤 攝
茌平區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付興強表示,下一步,該區將加大對農業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多元化服務主體的培育力度,加強政策支持,強化指導服務,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這是無人駕駛的操作界面,操作十分簡便,只需將車開到地頭,設置好A、B點,就能直接開始作業。”在日照市莒縣明眾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農田里,該合作社理事長邵明眾正在操作無人駕駛拖拉機進行覆膜作業。“借助高精度導航技術,原本依賴人工經驗的起壟、覆膜等關鍵環節,如今實現了‘厘米級’的精準操作,極大提高了作業質量。”
“在以往,農機手只能憑借經驗進行起壟,每個壟之間偏差約5、6厘米,這就導致在覆膜時,容易出現漏種的情況。”邵明眾說,使用無人駕駛技術后,起壟偏差僅2厘米,基本上杜絕了覆膜時的漏種現象,出苗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科技不僅提升了作業質量,還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邵明眾介紹,目前,明眾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已配備11臺無人機、4臺無人駕駛拖拉機,通過智能化設備的應用,每年每畝地能節約人工成本約100元。“隨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成本節約的優勢將愈發明顯。”(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