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關于AI的討論已經引爆朋友圈和大街小巷。AI看似不僅有著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提供情緒價值、畫畫、寫詩、搞設計……那么問題來了:人類還能做什么?人之為人的獨特性又該如何體現?AI時代,如何重新審視“人的價值”?
今天,也與大家分享清華大學哲學教授黃裕生,在上個月C計劃主創新書現場發言,黃裕生教授認為,人類最無法被AI替代的能力,其實是“自由意志”;人生意義在于去“主動性”地思考。基于這樣的思考,才能去“親證”、去試錯,去真正豐富自己的生命。
你對這個觀點怎么看?歡迎你在文末評論、留言。
此外C計劃讀書日系列活動即將開始!特邀重磅嘉賓,主創親臨上海杭州,
人類最無法被AI替代的,其實是“自由意志”
主持人:黃老師,作為典型的人文學科領域的專家,在當今AI發展的時代里,您覺得什么東西是最重要的?
/《學會思考》北京分享會萬圣書園現場/
黃裕生:對于AI發展,我一直是比較樂觀的。在我看來,不管怎么發展,AI目前的水平還是相對初級的。當前的AI,不管是DeepSeek也好,ChatGpt也好,他們的核心功能——搜尋、分類、推理能力,還有例如概念解釋等等,其實只是人類智力活動當中的一小部分。實際上我們的智力活動,遠遠不止這些。
所以我覺得,大家不用太擔心 AI 出現之后會大規模取代智能工作的崗位,至少在人文藝術科學領域,這種替代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人文學科本質上是揭示與守護人性本身,而不是簡單的規定人性——人性本身恰恰不可能用概念、邏輯本身完全規定得出來的。人身上最高人性,不是演算能力、不是概念能力,也不是邏輯推理,而在于我們擁有一種特殊能力,那就是自由意志。這是一種使人能夠中斷一切外在條件的影響而獨自行動起來的能力,而這是AI永遠無法具備的。
但如果AI有了這種能力,那它就的確可能比我們高級了。因為它算力比我們強百倍,但即便如此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如果AI有了自由意志這種能力,他們就能像我們一樣,可以突破自身而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承認我們,從而與我們建立起倫理關系。我們的社會是倫理社會,倫理社會的核心,是承認并尊重對方是一個能夠獨立自主的行為主體,也就是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格存在者。如果AI成了具備了這樣的獨立自主能力的人格,那么,它也會倒過來發現并承認,我們也是跟它一樣的獨立自主的行動主體,這會是一個相互承認的過程。
藍方:我很想順著剛才黃老師的分享問一個問題:如果 AI 有了自主意志,它也會同理我們、理解我們。但是如果我們看當今的世界,人類和人類之間,我們都是同類,我們都有同理心,但是我們依然在為了權力、為了資源,不停地征戰、不停地產生大量的沖突和暴力,所以即便它也有自由意志,我們也有自由意志,它真的可以跟我們產生真正的同理,然后平等相處嗎?真的不會像現在的人類和人類之間有這么多的沖突和戰爭嗎?
/圖源網絡/
黃裕生: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首先我還是認為AI不太可能有這個自主意志。(笑)另外,從邏輯來推導,如果說他們不只是演算等能力更高級,而是同時擁有自由意志的話,那么對他們來說,我們可能真的就比他們是更低等的物種。但是AI即便是跟我們擁有一樣的自由意志的話,他就會有善良意志,因為自由意志就是一種善良意志,會給出判斷善惡的道德法則和標準,因此,他們也一定會譴責與禁止殺戮,他們之間以及我們之間,會是一種道德的關系。
當你尊重對方是一個真正的行為主體,那么,你就不能消滅它。因為承認對方是行動主體本身,就意味著承認對方的存在是目的本身。哲學上有一個嚴格論證:擁有自由意志的行為主體的存在就是目的本身。
生命的意義,在于“親證”
主持人:我們今天聊的是AI時代下人的價值,也想問問黃裕生老師,作為一線教育的實踐者、觀察者,您也提到過,從2019年開始,您就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生的氣場和以前不一樣了。教育的目標應該要去培養人,去幫助人的發展。您覺得當下這個過程出了什么問題嗎?
黃裕生:這是很沉重的一個話題,看到一個個新生進教室坐下以后,不少神情呆滯的樣子,而且你想要改變還很困難。
我們以前會認為,在開放的、允許人們自由表達的地方,人們就會思想活躍、積極表達,但是,等到網絡技術出來后,卻發現沒有那么簡單:不是說允許你表達,你就真的能進行表達;允許你思考,你就真的能夠思考。我覺得,我們今天面對的最大問題都不是AI,而是我們人類自己。
/圖源網絡/
當人開始把自己僅僅當成工具,或者說,當人開始相互把他人僅僅當工具,那么也就意味著每個人本身的存在喪失了價值,他只是針對于自己之外的價值坐標而存在才有意義:學習的意義就是看誰會考上985;等大學畢業以后,他的意義又變成了能不能創造最高的績效……其實所有這些意義都是外在賦予每個人的,而每個人自身變得無關緊要。
那么人本身的意義是什么?是有主動性與自主性的創造。
人性的弱點就是容易被誘惑,特別容易被眼前的、在場的事物所誘惑,比如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隨時刷抖音、追逐及時信息,這實際上就是誘惑,在今天,這是導致人們喪失自主思考的一個重要原因。追逐眼前事物,本質上就是跟著走。
今天我們聊的書叫《學會思考》,其實人思考是很累的。柏拉圖就認為,大多數人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只有少數人才會思考。當然,這是古代哲學家的看法,現代哲學家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有必要的思考能力,但思考能力需要訓練,而這個責任落在教育上,然而如果連考上大學的人都喪失思考能力的話,這不只是個人與社會的悲哀,而且生命的無力感與虛無感將會成為泛濫的時代情緒。
生命的份量與意義的唯一源泉就來自每個人自己自主-主動去體會、去理解、去籌劃一切,包括自主去經受幸福和痛苦,唯有基自主-主動的思考與行為,你才會覺得這是自己的生命。在試錯中,你才知道這個知識是真的,這個知識的真才是有意義的。
/圖源網絡/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價值,在于培養主動性的思考、培養質疑能力
黃裕批判性思維為什么重要?核心之處就在于它是在培養這種主動性的思考能力,讓人能主動性地去生活。如何能真正做到主動性思考?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能力,就是有沒有質疑能力。沒有質疑能力的人不可能主動去試錯,不能真正地豐富自己生命的意義。
我們生命的意義,不止在于感受幸福,同時在于感受經驗、痛苦和錯誤。我們其實都是在犯各種錯誤的過程當中,走向我們自己的生活,要“親證”。
如果你連質疑的能力都喪失掉了,告訴你什么就是什么,你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可能有主動的思考能力,更不可能有主動的行動。
我覺得批判性思維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獨立思考。
你想要真的從內心出發去思考,就需要對一切事物都提出質疑,因為質疑之后再接受它,和你沒有質疑就接受它是不一樣的,你通過質疑,認識到它是有理由、有根據的,這樣它才會變成你內在的東西。
第二步是設身處地地思考。
當我自己思考,給出結論了,我再看看別人從他們的立場是怎么考慮這個問題的,因為他也會提出他的理由或結論。當你站在他的立場上面,再提出對于同一個問題的看法,看看是否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如果他給出的理由站得住,那你就需要跳轉自己的立場。
第三步是自洽地思考。
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設身處地地思考,你還要做到自洽地思考。如果站在你的角度給出的行動理由,與從我角度給出的行動理由是不一樣的,甚至是沖突了。那么這就表明不自洽,需要追問沖突的原因何在,以便找到自洽的理由。
這樣的思考才能幫助你確立起自主思考的思維主體,也就是找回自己,你才能自主地去追問、經受你生命的意義。
通過這樣的思考,你也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是自由的,而不是被別人告知自己是自由的,而不是明明被壓迫了、覺得不舒服,卻說自己是自由的。
這周,結合世界讀書日和批判性思維科普《學會思考》,C計劃主創葉明欣和藍方,還會與特邀嘉賓上海紐約大學政治學實踐助理教授林垚、綠汀小屋負責人盛夢露等在北京、上海、杭州分別展開對談,歡迎你掃碼一鍵預約同步直播!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分享更多理性的聲音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辨直播課, 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擊這里查看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