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市歷史沿革簡述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勢力范圍達到了今邵陽市境內,但無確切文字記錄在邵陽境內設有地方管理機構。
秦漢之前,中原文明進入湖南的路徑是這樣的,先進入洞庭湖區(先秦時期主要為沼澤地),再溯境內長江各支流而上。因資水灘多水急,古人溯江而上不便,自戰國至秦漢,湖南最先開發的是湘江流域和沅江流域,邵陽地區的開發稍晚,主要是由湘江流域和沅江流域輻射帶動。
戰國時期,楚國在湖南僅設一郡,即黔中郡,主要管轄區域為沅江流域。
秦始皇統一后,全國初設36郡,后來增加為40多郡,湖南境內為兩郡,黔中郡(沅江流域)和長沙郡(湘江流域)。秦時在湖南設30余縣,全部位于沅江流域和湘江流域,今天的邵陽市轄區內仍無縣一級建制。
今邵陽市內有明確的地方行政建制歷史約為2200余年。
西漢初年,因開國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邵陽屬于長沙國。約公元前202年,長沙國內設承陽縣。
《漢書.地理志》里,長沙國的條目有如下記載:“(長沙國)縣十三:臨湘,莽曰撫睦。羅,連道,益陽,湘山在北。下雋,莽曰閏雋。攸,酃,承陽....”《水經注·湘水》里說:“承水(蒸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姜山。“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綜合資料分析,承陽的位置位于今邵東縣南部和衡陽縣北部。
西漢文、景帝年間(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今邵陽市轄區出現第二個縣,武岡縣,隸屬長沙郡。有一個點要特別指出,當時的武岡縣縣治為今天的城步縣儒林鎮。
差不多同一時期,邵陽市境內還設有一個昭陵縣,亦隸屬于長沙國,轄區大約為今邵東縣北部,邵陽市區一帶。
《漢書.地理志》還第一次出現了資水:“路山,資水所出,東北至益陽千二百里。”
吳氏長沙國共傳承5代,歷時46年。公元前156年,最后一代長沙國王吳著死后,因為沒有后代,王國被取消。吳氏長沙國被除國之后,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封第六子劉發為長沙王,重建長沙國。
公元前155年,西漢爆發了七國之亂,之后,朝廷加強了對諸侯國的防范,把湘江上游的兩塊地劃了出來,分別設立了零陵郡和桂陽郡。今邵陽市絕大部分轄區改屬于零陵郡。
西漢實行郡縣和分封并行制度,在邵陽市境內,除了承陽縣、昭陵和武岡三個縣之外,根據“推恩令”(前127年頒布),邵陽境內還設立了幾個侯國。
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長沙王劉發封其第十二個兒子劉義為夫夷敬侯,邵陽境內設立夫夷侯國,治所在邵陽縣小溪市鄉梅州村。前125年,劉發又封其第十四個兒子劉定為都梁敬侯,在邵陽境內設立都梁侯國,治所在今武岡市東北。
漢平帝年間,長沙王的子弟在邵東境內設立了兩個侯國:在昭陵縣的東部設置昭陽侯國(治所位于今邵東市黃陂橋鄉同意村);蒸陽侯國(原承陽縣改成侯國,后遷至衡陽縣)。
東漢時期,改昭陽侯國為昭陽縣,改夫夷侯國為夫夷縣,都梁侯國、蒸陽侯國也除侯國為縣。
小結:在漢朝,邵陽雖沒有單獨成郡,但先后出現了承陽縣、武岡縣、昭陵縣等三個縣;夫夷侯國、都梁侯國,昭陽侯國、蒸陽侯國等四個侯國。因漢朝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的體制,侯國在行政上的地位實際與縣等同,簡單的說,兩漢時期,今邵陽市境內一共曾有7個縣(侯國)建制。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今邵陽市轄區獨立成郡。
三國時期,邵陽地區縣先屬于蜀漢,劉備夷陵之戰慘敗之后,又屬于吳國。東吳為了加強對這塊地域的控制,把零陵郡的北部分出來,于公元226年設立昭陵郡,郡治在今邵陽市區。這是邵陽地區第一次有郡一級建制。
東吳時期的昭陵郡,初轄昭陵縣、昭陽縣(縣治邵東縣東部)、夫夷縣(縣治邵陽,晉時遷新寧)、武岡縣、高平縣(縣治今隆回縣高平鎮)、新城縣(縣治邵東周官橋,晉朝并入邵陽縣)六縣。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完成了全國統一。晉帝司馬炎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郡治設邵陽北塔區,同時改昭陽縣為邵陽縣,邵陽始得名。司馬炎還析武岡縣分別設置武岡、都梁(縣治今隆回桃花坪)、建興三縣。同年,因為南北各有一個高平縣,把邵陵郡的高平更名為南高平,后又復為高平。
晉朝時期,今邵陽地區一共有八個縣,從東至西分別為:新城、邵陽、邵陵、夫夷、高平、都梁、建興、武岡。
南北朝時期,新城縣撤銷,并入了邵陽縣;武岡縣改為武剛縣,夫夷改名為扶縣。其他縣建制未變。
隋唐時期,縣一級建制減少。
隋唐時期,隋文帝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模區劃調整,廢郡改州,,按“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的原則,撤并了部分州縣。全國州一級建制也由300多個減少為200多個。今邵陽縣境內縣一級行政區域有所減少。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邵陵郡被廢,原邵陵郡轄區劃入潭州(州治長沙),武岡、夫夷二縣并入了邵陽縣。
隋朝時期,為何地方的歷史地理資料記載頗為不詳,與一點有很大關系,隋朝大業年間編修的《區宇圖志》《諸州圖經集》等重要文獻已經散佚,導致相關記載不詳。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今邵陽地區的縣一級區域直接進行了留白處理,一個都沒有標上去。
唐朝時期,今邵陽地區復設邵州,《元和郡縣圖志》只有簡單幾個字記載:“隋末陷于寇賊。武德四年平蕭銑,屬南梁州,貞觀十年改為邵州。”有學者認為,邵州之名應始于隋朝,本文根據地名考證資料以古為基準的原則,以《元和郡縣圖志》為準。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邵州共一萬多戶,七萬多人,最初是四個縣:邵陽縣(縣治今邵陽市區)、邵陵縣(縣治邵東黃陂橋)、建興縣(縣治在今洞口縣石背鄉)和武岡縣(縣治城步儒林鎮)。后來只設了兩個縣,邵陽縣和武岡縣。邵陽縣為附郭縣,也是上縣,武岡縣為中縣。武德七年(621年),邵陵縣并入了邵陽縣,建興縣并入了武岡縣。
因此,唐朝的多數時候,今邵陽地區為兩個縣,邵陽縣和武岡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武岡縣縣治位于今天的城步儒林鎮,這樣才能解釋的通一個問題,為什么《送柴侍御》里說:“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宋朝時,邵陽為荊湖南路邵州。
宋朝地級市的稱呼一般為府、州、軍、監。府是地市一級的最高等級了,全國就十幾府,其他的都是州、軍、監之類。這是邵陽歷史上高光時刻,只應因惠于宋理宗。
宋朝初期,沿襲唐朝,邵州最初下轄兩個縣,邵陽縣和武岡縣。后來因為平定了梅山蠻,設置了新化縣。
在元豐四年(1081年),又設置了一個蒔竹縣,縣治在今天綏寧縣寨市鎮。但是,蒔竹縣只存在了6年,被蠻人攻破,成為一個空殼縣。
1087年,為平定蠻人,武岡縣升級為武岡軍,名存實亡的蒔竹縣被劃入了武岡軍。邵州只管轄了邵陽和新化兩個縣。1103年,蒔竹縣又復縣,不過改名為綏寧縣。
因此,北宋后期,今邵陽市實際上被分為兩部分,北邊是邵州,轄邵陽和新化二縣;南面是武岡軍,轄武岡,綏寧二縣。
南宋的時候,宋理宗趙昀在做太子的時候,曾被封為邵州防御使(遙領,無需實際到任)。因此,南宋寶慶元年 (1225 年 ) ,宋理宗登極時,用自己年號命名曾領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于此。
有一點要特別說明,唐宋時期,今邵陽地區的縣一級建制非常少,是因為從唐朝開始,在邵陽南部的綏寧、新寧等地,設了一個羈縻州——徽州,讓當地少數民族自治。這個徽州,后來成為溪峒州,五代時期又改為羈縻州,一直延續到宋朝,管理區域大致是今城步、綏寧、新寧一帶。楊再興即為當地蠻人首領,后來被招撫,戰死在抗金戰場。
元朝
元朝時候,邵陽一分為二,設有寶慶路和武岡路,后皆升為安撫司。均屬于湖廣行省。其中,寶慶路下轄邵陽和新化兩縣。有七萬二千三百九戶,男丁一十二萬六千一百五人。武岡路,下轄武岡,新寧,綏寧等三縣。有戶六萬五千五十七,男丁一十萬二千二百四人。
明朝
明朝的時候,邵陽設寶慶府,隸屬于湖廣布政使司。下轄四個縣一個州。四個縣為:邵陽、新化、城步、新寧。一個州為:武岡州。
說明:明朝時,綏寧縣被劃入了隔壁的靖州。
清朝
清朝的寶慶府,延續明朝建制。
民國至今
1913年即中華民國2年,撤銷寶慶府建制,改邵陽縣為寶慶縣,改武岡州為武岡縣。
隆回縣,1947年自邵陽縣析出。
邵東市,1952年自邵陽縣析出。
洞口縣,1952年自武岡縣析出。
綏寧縣,1958年又改回隸屬邵陽專區。
自此,邵陽市九縣(含兩個縣級市)三區的建制確立。
參考資料:
《漢書.地理志》
《新唐書.地理志》
《宋史.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
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