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22日,抗日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劉桂五不幸陣亡,并被日軍切下首級。劉桂五官拜少將,是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華民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劉桂五陣亡后,陜西各界在西安舉行了追悼大會。《西安日報》、《國民日報》、《新華日報》都連續報道了劉桂五犧牲的消息和生前事跡。
他曾受張學良召見,委任參與“西安事變”捉蔣行動,但在他犧牲后,蔣介石寫下挽聯:
絕塞掃犯夷,百萬雄師奮越石;
大風思猛士,九邊毅魂擬睢陽。
朱德、彭德懷也獻出挽聯:
貴軍由西而東,我軍由南而北,正期會合進攻,遽報沉星喪戰友;
亡國雖生何樂,殉國雖死猶榮,佇看最后勝利,待收失地奠忠魂。
劉桂五(1902年7月4日—1938年4月22日),字馨山,熱河省朝陽縣(今遼寧朝陽)人,抗日民族英雄,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2軍6師師長。
人物生平簡介
1902年7月4日,出生于朝陽縣六家子鎮八家子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24年,到宋哲元部當學兵,后入熱河白鳳翔部任排長、少校連長、上校團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奉命撤入關內,先后在河北、陜西和甘肅等地駐防。
1934年,劉桂五又被選入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三期受訓。
1935年,蔣介石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到西北與共產黨軍隊作戰。劉桂五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強烈不滿,曾向張學良請求率領500士兵回熱河抗日。
1935年冬,東北軍經整編成立了騎兵軍,軍長何柱國,副軍長黃顯聲。黃顯聲是東北軍中贊成抗日主張、最早靠近中國共產黨的愛國將領,在他的周圍有一批中共地下黨員,劉瀾波就是其中負責人之一。
劉的公開身分是黃顯聲的秘書,中共地下黨員王再天的公開身分是張學良派駐騎兵軍的聯絡參謀。劉桂五任騎六師第十八團上校團長,駐防慶陽縣驛馬關一帶,距軍部15余公里。劉桂五先后結識了劉瀾波和王再天,因為有共同的抗日救國思想,使他們很快結成知心朋友。在一次談話中,劉桂五激動地說:“咱們的槍炮,來自東北3000萬同胞的血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九一八’日本侵占東北,咱們不戰而退,眼看著東北同胞當亡國奴。咱們這些守土有責的軍人,為什么迷信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把東北大好河山白白丟掉?”劉桂五非常贊成“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曾主動幫助和掩護過學生的愛國行動,使打死敵偽特務的幾名學生免遭追捕。
劉桂五領導的十八團,是騎兵六師的主力。劉與其師長白鳳翔是患難之交。劉桂五的抗日愛國思想,直接影響到白鳳翔,又加黃顯聲的進步思想影響,騎兵師很少與紅軍發生摩擦,特別是騎六師與紅軍經過多次交往,結成了友誼關系。
1936年,在紀念“九一八”事變5周年時,紅軍代表朱瑞與騎六師代表共同簽署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4條秘密協議。在第二至第四條中,騎六師向紅軍做出了“不受命進攻紅軍”;為免誤會,“騎兵行動要事先通報紅軍”;在“可能與需要時互作友誼退讓,以實現抗日利益為原則”。
劉瀾波、王再天十分贊賞劉桂五的思想和為人,曾多次建議張學良的侍衛副官陳大章,希望他能把劉桂五推薦到張學良身邊工作。張學良根據陳大章的推薦,當年秋季即調劉桂五到西安待命。此間他參加了張學良、楊虎城于王曲鎮舉辦的“軍官訓練團”和張學良在東北軍中秘密組織的“抗日同志會”,并被留在侍衛副官處工作。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文武大員和親信衛隊憲兵第三團飛到西安,坐鎮臨潼華清池,擺出與張、楊兩將軍最后攤牌的架式,強迫張、楊執行他的“剿匪”計劃。在這之前,張學良為抗日救亡,曾多次向蔣介石進行過“苦諫”、“哭諫”,都無濟于事。在此種情況下,張學良被逼只有“兵諫”這最后一舉了。在這個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存亡的緊要歷史關頭,他毅然決定對劉桂五委以重任。
12月8日,張學良將劉桂五召到他的公館西樓,經過親自試驗劉桂五的忠心和膽略之后,面授如何逼蔣團結抗日機宜,劉桂五毅然接受。隨后,張學良命華清池警衛隊長王玉瓚率部協同劉桂五等執行捉蔣計劃。
1936年12月8日,張學良召劉桂五等人商討捉蔣事宜,決定由騎兵六師師長白鳳翔、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等人和劉桂五共同擔負捉將重任。
1936年12月12日,劉桂五等人順利完成捉蔣任務,12月14日,便被張學良提升為騎兵六師少將師長。
七七事變后,組成以馬占山為首的"東北挺進先遣軍",騎兵六師劃歸挺進軍建制。劉桂五率部在綏遠前線與日軍浴血苦戰了八個月之久,屢挫敵鋒。
1937年,馬占山奉命“警衛伊盟,兼守河防”,拒敵人于黃河以北,當時劉桂五的騎兵六師戰斗力最強。馬占山部的發展壯大,使日寇驚恐異常,從大同、綏遠、包頭、百靈廟各地調集酒井、岡田等聯隊的日軍勁旅和各地偽軍實行圍剿。
1938年4月15日,馬占山率部迫近日軍巢穴張北,日軍調集4個師團迎擊。雙方激戰五晝夜,馬部給敵人以重創,但自己亦彈糧將盡,遂退入武川,以待整軍再戰。
1938年4 月20日,挺進軍轉戰到武川一帶,由于連日作戰,將士們都十分疲憊,當晚夜宿于紅油桿子村。次日拂曉,整個村子被日軍包圍,并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天上有20多架敵機投彈,地上60余輛裝甲車合轉出擊,頓時整個紅油桿子村變成了一片火海。馬占山將軍當時重病在身,聽到槍炮聲,攀上屋頂,指揮部隊奮力突圍。激烈的突圍戰中,劉桂五率部斷后,奮力阻擊,終因眾寡懸殊,騎六師幾乎全軍覆沒,劉桂五也不幸被炮彈擊中,為了不讓搶救他的部下無謂犧牲,重傷的他自己飲彈殉國。
突圍的馬占山聽說劉桂五戰死,不顧危險返回后隊,撫尸大哭(馬與劉是東北軍時代的老友,袍澤情深)。因為戰況緊急,只能著部下暫時將其遺體倉促掩埋在河岸附近的亂石中。不久后返回,準備運回遺體,遺體的頭顱已被日軍割去運回東京,泡在福爾馬林溶液的玻璃瓶里做戰利品在日本展示。
劉桂五陣亡后,為奪取無頭遺體,雙方展開激烈的白刃戰。劉夫人單槍匹馬沖入日軍陣地,鐙里藏身奔到遺體旁,突然俯身把劉桂五搶上馬身,順利奪回丈夫遺體。此役日軍陣亡千余,日軍裝甲車20余輛被擊毀,騎六師幾近全部陣亡。
劉桂五陣亡后,被追授中將軍銜。5月22日,劉桂五無頭遺體運到西安,用假頭和遺體合葬,西安各界成立劉桂五將軍治喪籌備處。國共兩黨共同公祭劉桂五。后來經過包頭市固陽縣政府與內蒙古自治區黨史學會組成的專家團多次調研,確認抗日英烈劉桂五陣亡地為包頭市固陽縣紅油桿子村。
1942年,馬占山在駐地哈拉寨修建“忠烈祠”,并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以作紀念,劉桂五的靈牌最大且安置于數百靈牌的正中。
1961年7月25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下發民字074號文件,追認劉桂五為革命烈士。其靈柩也遷入西安南郊的革命烈士陵園。
201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劉桂五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