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下午,“杜玉寒漫畫俗話說滄州”畫展分享會,在滄州市南川老街凡軒美術館舉辦,分享會由孫建老師主持。
杜老師的這次畫展,為南川老街注入了文化活力,提升了藝術高度。討論內容圍繞幾個主題,一是滄州老俗話,我們還能有哪些創意?二是杜老師的這次畫展,如何進行二次或者多次發酵傳播。大家不囿于此,暢所欲言。摘取幾位老師的談話內容與大家分享。
詩和遠方,在我們的心里
馮彥寧
杜老師的畫里面,看到他的自然。這種鄉愁還有情懷,完完全全的用一種非常高級的筆墨來表達。
杜老師的畫,空白很大,筆墨很少。但是你仔細地看他的筆墨的時候,每一個筆墨里面,都有杜老師非常高深的功力和濃厚的情感。所以每一張畫的線條,像旋律一樣,都在那顫抖。
看他的畫,不是瀏覽。走馬觀花,從這走一遍就過去,不是這樣。你一定要靜靜地看。我的觀看,一定是我一個人,不要別人陪著。因為他的畫,是很小的一個小畫,得把你畫到那個畫里去,才能跟那個畫去相互交流,相互對話。
杜老師的一草一木,在蟲子的鳴唱中,體現了時代審美的一種轉型,在這個角度去看杜老師的畫,是非常高級的。恰恰這些東西,對于細節的追蹤,對于人的生命體驗感的追求,是很多畫沒有畫出來的。
我們從畫上再游離一點話題,為什么現在人們錢掙的不多,總想著去詩和遠方呢?去詩和遠方干什么?
過去我們非常明確,就是要打卡,要拍照。去和黃山拍個照,回來跟別人炫耀,你看我到黃山跟迎客松拍照。現在旅游有個巨大的轉型,這個轉型是從人審美的角度來體現的,他注重的是你這個東西給我的體驗,究竟提供了哪些。就是說你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而且是這個產品背后的能夠滿足我在一個焦慮的社會和時代,能夠去尋找到的那種詩——兒童雜事詩。
我們每一個成人現在都愿意變成兒童,因為我們都長大了。而且我們長大了之后,當成人,當的時間很長很長。已經很會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面前做一個成熟的人,做一個大人。但這是一個面具,當你在這個面具中待的時間越長的時候,反過身來,你來看杜老師的畫的時候,杜老師給了你一個新的鏡子,它突然讓你看到,“吆!這是從前的我,這是生命里那個內在的我,這是我要找的那個我。”
這個遠方在哪呢,遠方就在你心里。杜老師把詩和遠方,用他的筆墨畫出來,就呈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看到的杜老師的每幅畫,就是詩和遠方。
這就是禪
曲炳國
我第一次見你的畫冊,就找到了共情點,你畫的畫,不一定把百分之百的人打動,為什么還專注于這個東西?
咱們共情點是我是學植物學的。
我到這,有點很不禮貌,老師們講話的時候我都在瞅著看杜老師的寫生畫譜,生活氣息太濃了。
杜老師畫畫的時候,是在花下面很精心地看。里面畫了兩種牽牛花,咱們滄州牽牛花的葉子過去是有裂的,最近引進的一種,叫圓葉牽牛。這本書上畫了兩種,一種圓葉的,一種是裂葉的。還畫了一個玉米地里套豆角,這是傳統的種植模式,一般人城里人不知道,這是有生活氣息的。
在過去,我對杜老師還有神秘感,他也畫瓷器。
現在,對杜老師感到很親近。他跟我一樣,是個熱愛花草樹木的人。
他觀察月季花,月季被蟲子吃掉的半個葉子畫出來了。
他畫的梨花,兩邊的花瓣是先開的。梨花是一撮兒,邊花先開,心兒上的是最后開,只有梨花這樣,他確實是這么畫的。這是非常細致的觀察。
杜老師這畫乍一看,說不像,但是越看越像,抓住神了。
孫老師領著一伙兒人,把老俗話慢慢地從民間搜集整理上來。然后杜老師用他的筆把它們畫到畫上,讓它有了形象。以前有聲、有字,這又有了形象,我感覺這是咱們工作的推進,邁了一大步。
我從心里佩服杜老師,也感謝杜老師。
杜老師這種精神讓我想到,在工作中好多事,粗大砬的干也行,如果干細了,能干出一種精神來。這種精神不僅是自己感動自己,剛才馮局長說了詩和遠方在內心,咱的內心如果不和外界交流,光在咱們心里,他也沒法治國平天下。
這個書畫,雖然不是形式上的大理論套子,但是能感動一些人。感動著人們,引導著人們,向生活的真的方面發展。
我聽說一個故事,作曲家王立平到少林寺,問一個老方丈:“什么是禪?”方丈說:“你寫了《牧羊曲 》是吧,《牧羊曲》就是禪。”
杜老師的畫就是禪。
你看到了什么?
李曉語
我想從戲劇的角度來解讀或者說分享一下。
大家去看杜老師的每一幅作品,比方說“燒雞大窩脖”那幅畫,首先它是戲,我說的是創作過程。如果這個點沒有戲,杜老師不會把它畫出來。它只是像相機一樣記錄了事情發生的瞬間,通過這個片段能讓你想象如何產生。“燒雞大窩脖”屬于俗話,正因為俗,才能夠傳播。
創作過程如果是一個有趣的片段,它才能成為漫畫。
杜老師畫了一個小人兒,雖然不知道那個小人兒是誰。也有一種說法,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人物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我想那個調皮搗蛋的小孩兒有可能是杜老師小的時候。
創作過程是一出戲,展示過程是一個劇。
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所有的俗話還有漫畫,是系列化的動態的東西,好像電視連續劇一樣,給你展開。這好像是一個小故事,那好像是一個小故事。
我第一次看這些畫,腦子里有很多小孩兒。他在不斷地跑,一會兒到這兒,一會兒到那兒。我閉上眼睛,還是會出現一些畫面,有兩個小孩兒走在林間,一個小孩兒說:“你聽……蟬聲微弱其命將結束。”那個小孩說:“你說什么?”話音未落,一個知了掉在了地上。這是真實發生在杜老師身上的事情,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已經沒有杜老師,而是畫中的孩子。這對我來說,是杜老師畫的一種魅力,或者他本身就會給你這種信息。
你覺得哪個信息有用,你自己去抓取。
我是一個搞戲劇的,我可能從這個方面去抓取。如果你是一個搞書法的,你可能會從另外一個方面抓取。
一個震撼,一個建議
孟村王愛民
昨天下午我著急忙慌地趕到南川老街的凡軒美術館,參加杜玉寒老師漫畫俗語分享會。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我也承蒙曲炳國老師和孫建老師的推薦,在會上瞎叭叭了幾句。
這是我第一次和我心中仰慕的幾位老師見面,十分榮幸。
沒想到杜玉寒老師這么樸實平易,我原來想,杜老師這么有成就的藝術家一定是言談深奧,穿著奇異的畫家形象。沒想到杜老,著裝樸實,言談親切,絲毫沒有架子,倒是位敦厚長者。
一個震撼是,杜老師的畫,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畫的是俗語,畫風不俗。幽默中透出哲理,親切不失高雅。駐足畫前,不忍離去!
一個建議是,能否在南川老街旅游點這整一面“滄州俗語墻”,讓當地人在墻上涂鴉,寫一些本地的方言俗語,當然要是有杜老師的畫就更好了。讓外地游客看了能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滄州民俗文化,感觸到咱滄州人的好爽幽默。
注:以上根據各位老師音頻整理,不妥處請諒解。
畫展留言之一
我看到了虛實(滄小雅)
杜老師的畫讓我看到虛實。
身體是實,精神和思想是虛。如吃飯是實,愉快的感覺是虛。實太多了,虛就少了,快樂也會減少。
我們最終追求的是虛,古人的詩詞文章是虛,人能留給世間的是虛。虛可以養人,虛可以長久存在,至少長于身體的實。
孩子時是虛多實少,孩子是天真快樂的。長大后實多虛少,反而丟失了純真。想哭不敢哭,想笑笑不出來。
只有做減法,返璞歸真,減少過多的欲望,專心做一件事,做好當下。不糾結,不搖擺,簡單快樂。
虛實共生,矛盾也并存。在矛盾中前進,不斷學習、成長、升華。最終明白大道至簡,道就是道,道就在身邊。
畫展留言之二
想回到童年(煙火)
見到杜老師的畫,突然好想穿越回到小時候啊!那時候天很藍,水很清,父母還很年輕,姥爺姥姥都在,小伙伴們無憂無慮地玩耍,鄰里間經常走動,人和人之間還充滿信任……
那個時候,還在露天集體看電影;那個時候,哪家做了餃子,還左鄰右舍地送;那個時候,在路邊撿到一分錢,還自豪地交給警察叔叔;那個時候,看見摔跤的老爺爺,還爭著搶著去攙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