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穎又鬧出笑話了。
日前她在宣傳《向陽·花》的時候,借用了一句佛法用語:“與群魔為法侶,視大地為蒲團”。
這句話意思是,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要保持內心的堅定,爭取做到與惡魔為伴侶,視大地為坐墊。
因為這句話本身很冷門,很多人都沒有聽過。
細品起來也頗有禪意,還很好地呼應了,她飾演的女性角色在苦難中修行的人生態度。
所以,此話一出,給人的感覺就是:趙麗穎可真有文化。
只可惜,這種假象,很快就被一個錯字給戳破了。
或許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文化底蘊,趙麗穎在文案中,刻意把繁體字跟簡體字混合起來使用。
結果,卻錯把“與”的繁體字“與”,寫成了輿論的“輿”。
一字之差,禪意全無,既暴露了文化短板,也鬧了笑話,實在是得不償失。
01.娛樂圈里的“頂流文盲”,一抓一大把
其實,這并不是趙麗穎第一次因為錯別字,被網友群嘲了。
早在2013年,剛剛因為《陸貞傳奇》大火,她的文化素養就備受爭議。
短短幾句感想,不僅把溫文爾雅錯寫成了溫文“而”雅,還把不驕不躁寫成了不驕不“燥”,跟不吵不鬧放在一起使用。
甚至還把遇上臺風的朋友,稱為“遇難者”;
把催淚的粉絲,說成是催“情”的粉絲。
最夸張的是,去年《與鳳行》開播的時候,她都快成了“錯字制造機”,錯別字一個接著一個。
不僅把“在看沈璃了嗎” 寫成 “再”看沈璃了嗎 ?
把“靈界”寫成靈“屆”;
還把“師父”寫成“師傅”;
就連感動的“感”,都少寫了一撇。
如此種種,觀眾看了都覺得尷尬,但趙麗穎本人似乎并不在意。
因為娛樂圈里,像她這樣的“頂流文盲”,一抓一大把。
其中最“出圈”的,莫過于被稱為“九漏魚”,也就是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的——王一博。
他曾在直播中,被主持人要求在紙板上,寫下“到此一游”。
可動筆之后,他“到”字寫得猶猶豫豫,“游”字寫錯了,“此”字實在想不起來,還是隊友幫忙寫的。
也就是說,“到此一游”四個字,他只會寫“一”,實在是有些諷刺。
而且,在自曝的行程表中,他把落地的“落”也寫錯了。
同樣的錯誤,還發生在恭賀新春的拜年視頻當中。
當著全國觀眾的面,他竟然連祝福祖國的“福”和“祖”,都不會寫。
就連給汪涵的感謝信,他的錯字和語病也比比皆是。
連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都沒有,也怪不得網友嘲笑他了。
跟王一博一樣,表面上光鮮亮麗,一提到文化素養就露怯的偶像,還有很多。
比如,不知“瓶頸”是什么意思,也不認識“聒噪”二字的黃子韜。
把駕馭讀成駕“權”,且分不清奇數偶數的楊洋。
把懺悔說成“千”悔的周也。
把女媧補天說成了女“鍋”補天的古力娜扎。
把瑕疵唱成了“jiá” 疵,把逢考必過說成“縫”考必過的吳宣儀。
還有把“想”寫成“像”,把“試”寫成“冫式”,把魅力寫成“魏”力的孟美岐。
此外,跟吳宣儀和孟美岐同公司的黃明昊,也好不到哪里去。
給粉絲寫簽名祝福時,把健康的“康”帶了個病字旁,一時不知道是祝福還是詛咒。
好不容易自告奮勇,當著鏡頭寫個菜譜。
結果,芝麻不會寫,辣椒粉寫錯了,蔥花也寫得不清不楚。
除了這些年輕偶像,娛樂圈里還有很多,癡迷于立“文化人”的人設,卻連基本的用詞、語境都拿捏不準的“實力派”。
比如,靳東和李亞鵬。
經常自詡博學的靳東,一邊炫耀自己讀萬卷書,一邊孜孜不倦地積累著,自己的“文化翻車素材庫”。
不僅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說成“差之毫厘,差之千里”。
把茅盾文學獎,說成“矛”盾文學獎。
還在采訪的時候,說自己經常看“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
可事實卻是,諾貝爾獎的六個獎項中,根本沒有數學獎。
明明在撒謊,還非得裝出一副“知識分子”的樣子,還真是不怕丟人啊。
李亞鵬也是如此,一開口就是“之乎者也”,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讀過幾首古詩。
卻在講解節日起源的時候,把古文中經常代表說話的“云”,當成了文學大家張岱的名字。
直呼人家是“張岱云”。
意識到自己鬧了笑話之后,他趕緊出面道歉。
結果,又把抱歉寫成了“報”歉,真是怕啥來啥,越抹越黑。
如此看來,娛樂圈里的“文盲”,還真是遍布各個年齡段、各個咖位。
從流量明星到實力演員,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貢獻著一出出“文化事故”名場面。
02.“頂流文盲”真正缺的不是學歷,而是態度
表面上看,這種畸形現象的存在,是因為演員們的文化素養不夠。
但是,把“頂流文盲”跟“草根戲骨”一對比,就會發現,他們的問題并不在學識不高,而在于態度不好。
很多演員,根本沒有用積極認真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職業。
就像郝蕾曾經在采訪中提到的那樣,很多人都把表演當成一種賺取名利的工具,誤以為表演很簡單。
殊不知,表演從來都不是“文盲”們的退路,真正的演員,需要生活閱歷,更需要文化積淀。
否則,怎么去讀懂劇本、理解角色,繼而去塑造角色呢?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此處的“文盲”并不是學歷歧視。
娛樂圈里也有不少演員,盡管學歷不高,但依舊踏實努力,不斷進步。
比如王寶強,從小在農村長大,沒上過幾天學,普通話也說不標準,更沒有專門學過表演。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成長和學習,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群眾演員熬到國際影帝。
再比如趙麗蓉,她在戲班長大,從未接受過系統教育。
但這并沒有影響她,成為觀眾心中的“春晚常青樹”。
她“目不識丁”,卻可以為了舞臺效果,揮毫潑墨,唱英文歌,跳探戈舞,就好像“無所不能”一樣。
所以說,學歷高低從來都不是評判演員優劣的標準。
好的演員,可以沒有高學歷,但絕不可以沒文化、沒態度。
只可惜,現在的娛樂圈里魚龍混雜,很多演員既沒有文化積淀,又缺乏學習意愿,還總想靠著“流量”和“人設”混日子。
也難怪很多德藝雙馨的老戲骨們,開始再三呼吁,演員們要提高專業素養。
馮遠征在兩會期間,談及流量演員發展的時候,明確表示“演員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陳寶國也在金雞獎發布會上提議,讓獲得提名獎的演員們,用論文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創作體會。
這些聽著有些扎心,也有些苛刻的建議,其實都是在鼓勵從業者,提升專業水平,追求更加長遠的藝術價值。
03.向“老戲骨”學習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些老戲骨們的建議,過于“嚴肅”。
畢竟,“文化”和“論文”單是聽起來,就有點枯燥和高深,似乎與娛樂圈的輕松氛圍不太搭邊。
但實際上,正是因為一直秉持著這些“嚴肅”的理念,那些老戲骨們才能夠在演藝圈中立足多年,不斷突破自我,塑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經典角色。
比如,馮遠征在柏林求學時,每天進行12小時的格洛托夫斯基訓練法,還長久保持著每天閱讀兩小時的習慣。
有了這些努力,他才終于找到了,“真正的演技是生命能量自然流淌”的感覺。
這也是為什么,他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之中飾演的安嘉和,能那么深入人心。
陳寶國亦是如此,入行幾十年,他一直堅守著“戲比天大”的職業態度。
在沒有美瞳的年代,為了呈現出角色獨特的眼部特征,他不惜往眼睛中塞玻璃,還差點因此失明。
就連張國立都說:“陳寶國是一個用生命來演戲的人!”
同為老戲骨的鮑國安,也是一位值得當今演員們學習的榜樣。
想當年,為了演好《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他精心鉆研了原著和相關史料,不放過任何細節。
還找了很多學者和歷史學家交流,寫出了一篇堪稱“巨制”的人物小傳。
如此,才成就了最經典的曹操。
當然還有在《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的陳曉旭。
她并非科班出身,卻憑借著對文學和表演的熱愛,把林黛玉的病態之美、才情之孤、情感之深,演繹得入木三分。
終于塑造出了一個,前無古人、至今也很難被超越的“林妹妹”。
從這些前輩塑造的經典角色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發現。
文化素養和藝術追求,并不代表著高高在上,也不意味著枯燥。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追求,才讓那些角色變得鮮活、立體,經得起時間的推敲。
希望現在的演員們,多向這些前輩學習,多一些沉淀,少一點浮躁。
不要為了追求熱度,而忘了提升自己,也不要把“藝人”這兩個字的分量,丟在了流量和人設的狂歡里。
因為,真正打動人心的,從來不是一時的曝光率,而是日積月累的打磨與成長。
唯有從業者們不斷努力,演員這個職業,才能重新贏得尊重。(撰文:斯特不離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