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庫(CGGT)觀察
近日,知名投資人朱嘯虎聲稱“我們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全球首場機器人馬拉松——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更是淪為機器人大型翻車現場,不由得讓人質疑機器人產業的泡沫。
走出去智庫(CGGT)觀察到,盡管機器人產業短期內存在泡沫與挑戰,但未來發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從行業趨勢來看,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向商業化量產邁進,在工業制造、商業服務、醫療康養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持續拓寬,2025年有望成為量產元年。從國家層面來看,人形機器人是衡量國家科技與工業實力的重要標志,其應用關乎國家安全與民生福祉,已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競爭的新焦點。
人形機器人將如何影響社會?今天,走出去智庫(CGGT)刊發ReadMultiplex平臺的編譯文章,供關注AI發展的讀者參考。
要點
1、人形機器人憑借其獨特優勢脫穎而出:它們能直接融入基于人體工程學設計的環境,如椅子、桌子、梯子,操作按鈕、杠桿、觸摸屏,并通過雙足移動穿越樓梯、狹窄空間及非結構化環境,如家庭、倉庫和建筑工地。
2、人形機器人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國家間經濟與戰略博弈的焦點,被視為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3、美國一家投資公司ARK Invest預測,家用機器人市場將達12萬億美元,可應對老齡化、出生率下降和勞動力價格競爭等全球挑戰。
正文
近日,ReadMultiplex平臺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綜述指出,機器人是運動中的AI,全球機器人技術正在經歷重要變革,人形機器人正逐步進入高收入家庭和工業生產領域。這類機器人具備家務協助、兒童教育、老人看護等功能,同時也能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升級。
市場研究顯示,人形機器人產業具有巨大發展潛力。預計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可能達到24萬億美元,其中家庭應用和工業應用將各占約50%的份額。這一發展趨勢不僅反映了技術進步,也預示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
01
為什么人形機器人是最佳選擇?
我們的世界,從門把手到樓梯、從汽車儀表盤到工廠工作站,都是為人類體型、靈活性和動作設計的,這使得人形機器人相比輪式或固定臂機器人能無縫適應現有環境,無需昂貴的基礎設施改造。
人形機器人憑借其獨特優勢脫穎而出:它們能直接融入基于人體工程學設計的環境,如椅子、桌子、梯子,操作按鈕、杠桿、觸摸屏,并通過雙足移動穿越樓梯、狹窄空間及非結構化環境,如家庭、倉庫和建筑工地。
例如,特斯拉Optimus和波士頓動力Atlas的機器人手部可使用螺絲刀、鍵盤、鉆頭等人類工具,開啟門閥或處理脆弱物體,無需定制末端執行器。其擬人化設計,如頭部視線和手臂手勢,使人類更容易理解機器人動作,研究表明,這不僅提升共享工作空間的舒適度,還縮短培訓時間,特別適用于醫療、客服和家庭協助場景。
此外,通用人形機器人能勝任多角色任務,從倉儲搬運箱子、操作叉車,到制造裝配、質量檢查,再到老年護理中的協助行動和取物,減少對專用機器人的需求,顯著降低長期成本。
人類天生傾向于與類人形態互動,人形機器人通過表情手勢或面部提示,在客服、家庭和醫療場景中更易被接受,緩解自動化帶來的陌生感。
然而,人形機器人仍面臨挑戰:平衡、精細運動控制和能效的技術復雜性尚未完全突破,早期型號如Optimus和Figure 01價格昂貴,且部分人對擬人化機器人產生“恐怖谷”不安感。
隨著人工智能、執行器和材料的進步,這些障礙正逐步消解。人形機器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適應人類形態比重新設計世界更高效,未來它們將在建筑、醫療、物流等領域填補勞動力缺口,變得像智能手機一樣普及。
02
從吸塵器到Optimus:人形機器人60年間的驚人變化
機器人技術經過數十年發展,為人形機器人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1961年,喬治·德沃爾獲得可編程機器人專利,確立了核心技術。
1969年,西屋電氣推出全球首款工業機器人Unimate 360,用于焊接,展示了自動化運動的潛力。
70至80年代,家用機器人開始萌芽,PARC的MITOUCH等項目探索自主導航,光電傳感器和接近開關成為關鍵組件。
1984年,Heathkit Hero Jr.作為首款商業可編程教育機器人問世,激發公眾興趣,揭示了消費者對家用機器人的需求。
2000年代初,iRobot的Roomba憑借“螺旋”清潔算法和傳感器融合技術席卷市場,確立了機器人領域的領導地位。
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服務機器人擴展至酒店和零售,利用RFID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而波士頓動力對動態運動的研究為敏捷機器人鋪平道路。
2010年代,深度學習推動人工智能革命,顯著提升機器人導航、物體識別和操作能力,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展示了強化學習的潛力。
2020至2023年,新冠疫情加速了消毒、配送和遠程協助機器人的普及,凸顯其社會價值。
2023年,特斯拉推出Optimus人形機器人,融合電動車技術與人工智能,標志著可擴展、價格合理的家用機器人平臺的誕生。
從Roomba到Optimus,機器人技術的核心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并持續優化,未來,機器人將從單純的工具轉變為家庭、工作場所和社區的協作伙伴。
03
全球機器人競賽白熱化,中美誰將率先領跑?
人形機器人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國家間經濟與戰略博弈的焦點,被視為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隱喻,它常被用來形容某一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和由此引發的激烈競爭)。各國競相布局,力求在技術和經濟上占據優勢。
中國在機器人領域擁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優勢。2022年,中國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總量的52%,國內有小米、優必選、宇樹科技、傅利葉智能等14家主要企業。政府設立了1380億美元的產業基金支持行業發展,并計劃到2027年進一步提升全球市場份額。此外,中國在機器人技術專利數量上增長較快,預計2024年將達到領先水平。同時,相關企業通過展會、賽事等活動展示技術成果。
美國以特斯拉、Apptronik等公司為核心,依靠AI芯片、軟件和精密組件的優勢保持競爭力,技術成果常在CES等活動中亮相。
▲中美機器人產業關鍵項對比
其他國家同樣積極參與:歐洲的PAL Robotics和TiBOT注重研究驅動,加拿大的Sanctuary AI、挪威的Agility Robotics和1X專注于AI整合與實用性,而以色列的Mentee Robotics和印度的MUKS Robotics分別深耕AI驅動和太空應用領域。
目前,全球范圍內共推出了30款人形機器人,設計風格從未來主義到工業風各具特色。
▲全球機器人產業國別分布與設計特征分析(數據源自ReadMultiplex)
中國是全球機器人產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擁有14家頂級機器人公司和400多家中小型企業,預計到2028年,相關企業數量每6個月將翻倍增長。
這場競賽旨在解決勞動力短缺、提升生產力并改造產業,但也可能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快速采用人形機器人的群體與因信息不足或群體趨勢而抵制的群體之間,或將出現明顯的社會分化。
04
價格大幅下降:人形機器人離普通家庭還有多遠?
技術進步是人形機器人普及的關鍵。
多模態人工智能增強了機器人的適應性和決策能力,支持復雜任務的執行;高扭矩執行器實現精準運動,例如抓取雞蛋或操作工具;LiDAR等先進傳感器優化導航,使機器人能夠適應動態環境;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實時決策,提升自主性;固態電池技術的突破(預計2028-2030年商用)將顯著延長續航時間。
在成本方面,機器人價格已從25萬美元(近175萬人民幣)大幅下降至如宇樹科技G1的1.6萬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跌破1萬美元,使家用機器人更加觸手可及。
領先企業正加速布局,特斯拉的Optimus(5英尺10英寸)具備高級靈活性,能處理如雞蛋的精細任務,目標售價為2萬至3萬美元;Figure AI的Figure 02(5英尺6英寸)專注于廚房協助,與微軟和英偉達合作,目標價格低于2萬美元;1X Technologies的NEO Beta(5英尺5英寸)專為家庭設計,計劃2025年量產數千臺;Engineered Arts的Ameca(6英尺1英寸)擅長社交互動,適合陪伴角色;鵬行的Iron(5英尺8英寸)則從工業領域擴展至家庭,展現了多樣化應用前景。
05
結語:機遇與爭議并存,人形機器人將如何影響社會?
美國一家投資公司ARK Invest預測,家用機器人市場將達12萬億美元,可應對老齡化、出生率下降和勞動力價格競爭等全球挑戰。
機器人每天可處理23小時無償家務,租賃成本約每月300美元,顯著降低生活成本,甚至助力消除貧困。自動化還將解放人類從事創造性活動,提升生活質量,尤其對老齡化人口意義重大。
然而,快速的技術普及也引發爭議。新盧德運動的興起(以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的攻擊為開端)和歐盟“機器人稅”提案,反映了社會對自動化的復雜態度。部分人群因誤解或群體趨勢抵制機器人,社會接受度需時間調適。
從家務助手到產業支柱,人形機器人正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2025年,這場技術革命將邁入新階段,帶來無限機遇的同時,也提醒我們審慎應對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正如個人電腦改變了世界,人形機器人或將成為下一個人人觸手可及的科技奇跡。
來源:機器人前瞻(編譯:江宇,編輯:漠影)
原文鏈接https://readmultiplex.com/2025/04/19/a-review-of-the-personal-humanoid-robots/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走出去智庫立場。
延展閱讀
▌地緣政治風險:
▌出口管制與制裁:
▌跨境數據監管:
▌全球科技競爭:
▌品牌聲譽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