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
乾隆皇帝
趙孟頫真跡!
趙伯骕唯一傳世之作《萬松金闕圖卷》
莫奈《睡蓮》
超多珍貴的古畫
匯聚故宮
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
200余件/套中外展品
講述發(fā)生在北宋文人王詵的私人園林
故宮乾隆花園、明代蘇州定慧寺禪院
意大利龐貝別墅花園、法國凡爾賽宮園林
日本江戶時期花園、莫奈花園的
園林雅事
玻名堂特制“曲水流觴”玻璃
現(xiàn)場演繹古人雅集意趣!
超大抗彎低反玻璃
助力打造沉浸式“裸”展
樂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圖》軸上,乾隆帝御筆親題的詩塘。“林泉”是中國古人對自然山水的詩意表達,“樂”于“林泉”,則是人們在園林中寄托的棲居追求。展覽以“園林雅事”為敘事焦點,立足中國古典園林藝術(shù),放眼全球園林文化,展現(xiàn)雅集、鑒藏、游山、靜修、觀花、暢音六大園事。
園事一 · 雅集
雅集是指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進行吟詠詩文、議論學(xué)問、琴棋書畫、品茗聽琴、文藝品鑒等與文學(xué)和藝術(shù)相關(guān)活動的集會。曲水流觴則是雅集的代名詞。
明 陳洪綬 清 華喦 西園雅集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歷史上最著名的雅集趣事,當(dāng)屬一千六百余年前的蘭亭雅集。東晉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于會稽山陰蘭亭的清溪兩旁席地而坐。他們將盛酒的 “觴” 置于溪中,任其順流而下,觴停處的人便取酒賦詩。這一雅事被王羲之寫入《蘭亭集序》,“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的景致與 “流觴曲水” 的雅趣,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經(jīng)典佳話。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曲水流觴宴席截圖
電影《筆中情》曲水流觴宴席截圖
如何在室內(nèi)空間中重現(xiàn)這一千年前的雅趣?
關(guān)鍵在于以“流動的玻璃”為載體,將曲水流觴的意境轉(zhuǎn)化為可觸摸的空間語言——玻名堂低反彎弧展柜玻璃正是這一構(gòu)想的靈魂所在。
玻名堂玻璃工程師介紹:“低反彎弧玻璃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對加熱溫度進行極其精準(zhǔn)的控制,誤差不超過2℃。由于設(shè)計的獨特性,每片低反彎弧玻璃都配有專門定制的模具,加熱時間也根據(jù)玻璃弧度、厚度的不同進行精準(zhǔn)調(diào)控。”
憑借精湛工藝,玻名堂保證了每片低反彎弧展柜玻璃弧度誤差在極小范圍內(nèi),吻合度極高。這種為展覽量身定制的低反彎弧展柜玻璃,以通透的質(zhì)感、靈動的弧線,與展柜相結(jié)合,在室內(nèi)勾勒出仿若溪水蜿蜒的形態(tài),既造型優(yōu)美,又為展品提供了穩(wěn)定契合的展示空間。
步入展廳的觀眾首先就會被這“曲水流觴”玻璃吸引,它如玉帶串聯(lián)起空間脈絡(luò),攜歷史上的酒器、食器珍品,引導(dǎo)觀眾走向展廳深處。
園事二 · 鑒藏
鑒藏,就是 “鑒識” 與 “收藏” 。中國古代文人雅集妙趣橫生,他們于其間賞鑒古物,品味古韻,將園林景觀與雅集博古活動融合,與古物相伴,跨越時空,與古人傾心交流。
竹院品古圖 明 仇英
這是明代文人“品古”的生動再現(xiàn)。畫面中屏風(fēng)、朱欄、湖石、竹林,正是一處園林景象。其間文士品茗賞古,園主指揮仆人將所藏畫軸、器物陸續(xù)呈上,陳列擺玩。
熱衷博古收藏的乾隆皇帝,堪稱藝術(shù)界的“頭號粉絲”。在自家建福宮花園的靜怡軒內(nèi),他專門開辟了一個專屬藏室,用于收藏晉代顧愷之《女史箴圖》,以及傳為宋代李公麟的《瀟湘臥游圖》《蜀川勝概圖》《九歌圖》四件珍品。并且引用王勃《滕王閣序》“四美具,二難并”,將其命名為“四美具”。
故宮根據(jù)典籍記載,還原了這方藏室的陳設(shè)。
四美具空間
清乾隆 緙絲五箴及龍額圍屏
臨李公麟女史箴圖卷 清乾隆(1736-1795) 弘歷
九歌圖卷 清(1644-1911)丁觀鵬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宮廷畫家丁觀鵬奉救仿內(nèi)府靜怡軒所藏李公麟《九歌圖》筆意,繪成此圖。圖以屈原《九歌》為題,繪東皇太一、少司命、山鬼等神靈形象。長卷山水之間,神靈雜處其中,神情逼真、形態(tài)生動,衣帶飛動自然,設(shè)色雅麗。幅中有乾隆皇帝抄錄的《九歌》詩句。
四美具圖頁 清 董邦達
乾隆皇帝還專門令詞臣董邦達繪制了《四美具冊頁》和《四美具合幅圖軸》以志此事。
十八公圖卷 元 曹知白(傳)
此次展覽亮相的展品中,有兩件珍品曾藏身于建福宮“三友軒”——描繪古松的《十八公圖》與元人君子林圖之一墨竹圖卷。乾隆皇帝特意將這兩卷畫作,與宋元梅花合卷同放一室。因松、竹、梅恰合“歲寒三友”之意,便將此處命名為“三友軒” 。
西方鑒賞收藏歷史悠久。文藝復(fù)興時的意大利,因古典文化復(fù)興熱,教皇、貴族和富商熱衷收藏古藝術(shù)品,既出于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尊崇,也為彰顯權(quán)力財富。到18世紀(jì),全球交流頻繁,英倫受東方文化沖擊,設(shè)計師將中國風(fēng)建筑融入園林,以滿足對異域文化的追求。
美第奇宮的柱廊和花園 1870年后于貝爾·羅貝爾(法國)風(fēng)格 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藏
園事三 · 游山
“山”,是中西園林不約而同含有的意象。于中國古典園林而言,“山” 宛如靈魂所在。仙山、洞天的概念巧妙融入,讓人們即便身處繁華都市,也能借園林山景觸碰到林泉之韻。山水絕非簡單的景致,它是古人安放心靈、涵養(yǎng)心性、修行品德的依托。
這一單元,展出多件大篇幅歷代著名書畫作品,如宋徽宗趙佶傳世名作《祥龍石圖》,宋代趙伯骕唯一存世的畫跡《萬松金闕圖》,后者還是195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祥龍石圖 宋 趙佶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被公認(rèn)為宋徽宗真跡。圖繪太湖石,石上楷書“祥龍”二字。此石立于環(huán)碧池之南,芳洲橋之西,乃構(gòu)成花園景致的要點。環(huán)碧池與宣和殿相近,二者同屬大內(nèi)西北角的后苑區(qū)域。宣和殿是法帖繪畫、圖書金石收藏的要地。
萬松金闕圖 宋 趙伯骕 故宮博物院藏
該圖無作者款印,后紙有元代趙孟頫跋,稱之為趙伯骕真筆。圖繪臨安(今杭州)鳳凰山萬松嶺一帶景色。萬松嶺在西湖旁,其上皇家殿宇眾多。畫面起始處,水面開闊,山坡上松林郁郁蔥蔥,金頂?shù)钣钊綦[若現(xiàn)。筆法工中帶拙,形成蘊藉文雅的青綠山水新風(fēng)格。
玉洞仙源圖軸 明(1368-1644年) 仇英
“山洞”在道教文化中有“洞天福地”的意涵。明清兩代,在園林營造之風(fēng)的影響下,“洞天”進入到園林造景中,尤其是標(biāo)榜隱居理想的文人士大夫園林。圖繪青山石洞,白衣高士臨水撫琴。本圖是仇英繼承宋代院體青綠山水而又融入士人趣味的佳作。
游山部分,大面積使用超大抗彎低反玻璃。透明無感的玻璃仿佛幕墻一樣,頂天立地,毫無遮攔,裸展氛圍撲面而來!
在“游山”過程中,畫中山峰綿延不斷,現(xiàn)實中觀展更無打斷,有“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
方壺圖軸 明(1368-1644年)吳彬 故宮博物院 藏
方壺仙山外形奇詭,山峰之間別具洞天,瓊樓玉字隱現(xiàn)其中,有仙人憑欄遠(yuǎn)眺,山腳下海浪拍岸,山間云氣飄渺,充滿著神話中仙山的奇幻之感。畫中夸張變形的山體,遠(yuǎn)觀如仙境,近看又如園林中的假山賞石。
不同于東方園林的自然寫意,伊斯蘭與歐洲的規(guī)則式花園宛如精密的幾何畫卷,將自然重塑為規(guī)整秩序。
蒂沃利宮和花園選自《羅馬壯麗之鏡》 1581年喬凡尼·安布羅吉奧·布蘭比拉(意大利)(傳)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藏
意大利臺地園是文藝復(fù)興時期興起的一種園林風(fēng)格。以其對稱的幾何布局、層次分明的臺地設(shè)計、精妙絕倫的水景藝術(shù)著稱。16世紀(jì)建成的埃斯特莊園(蒂沃利宮及其花園)為臺地園經(jīng)典之作。花園以幾何圖形劃分六層臺地,精心布置著噴泉、雕塑和整形綠籬。
亞平寧山巨像,選自《普拉特里諾莊園圖景集》
約1653年斯特凡諾·德拉·貝拉(意大利) 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 藏
乍一看這幅畫中的巨人,會以為是畫家新奇大膽的想象,但其實畫中的巨像是真實存在的雕塑,高達11米,坐落于普拉特里諾莊園。半人半山的巨人形象是亞平寧山脈的化身,由著名雕塑家詹博洛尼于1579年至1580年間雕刻而成。是文藝復(fù)興時期藝術(shù)創(chuàng)造與自然景觀融合的產(chǎn)物。不管是仿照天然洞穴的人工洞窟,還是象征自然力量的巨型雕像,都彰顯著人類藝術(shù)對自然的大膽改造,讓園林成為藝術(shù)駕馭自然的生動寫照。
園事四 · 靜修
步入“靜修”單元,首先映入眼簾的,萃賞樓圣容漆泥子佛掛龕,往里走是清代云光樓十六羅漢屏風(fēng)。
這組屏風(fēng)是根據(jù)五代時前蜀畫家貫休所畫《十六應(yīng)真像》的原作制作后進獻入宮。屏風(fēng)上,十六羅漢的形象栩栩如生,工匠以精湛技藝將他們或沉思、或說法、或禪定的姿態(tài)雕琢得入木三分。 乾隆皇帝曾將其置于乾隆花園內(nèi)的云光樓進行供奉。
蓮舟仙渡圖頁 宋(960-1279年) 佚名 故宮博物院 藏
此圖描繪一仙人身著草葉上衣,仰坐于青色蓮瓣中,手捧書本,逍遙游于山巔云氣之間。蓮舟外云海茫茫,渺無邊際。畫作旨在表達仙人修行的自在境界,乘一蓮舟即可泰然遨游天地。
楷書臨黃庭經(jīng)卷 元(1271-1368年)趙孟頫 故宮博物院 藏
《黃庭經(jīng)》是道教上清派經(jīng)典。此卷為趙孟頫臨《太清樓帖》本王羲之小楷《黃庭經(jīng)》,體勢極近右軍。趙孟頫主張以復(fù)古為旗幟改變南宋書畫頹勢,體現(xiàn)了他追尋魏晉風(fēng)度的審美理想。卷中有“仙人道士非可神,積精所致和專仁”等語,多為丹家之要旨,精神之園林。
行書詩冊頁 元 趙孟頫
此頁為趙孟頫書唐代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之一,是李翱拜訪藥山道場高僧惟儼禪師后所作,上書“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藥山寺則是唐代蔚為壯觀的一處寺觀林園。此詩刻畫了高僧清雅出塵的形象,也描寫了藥山道場修行環(huán)境。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更是將自然景觀與哲學(xué)思想相結(jié)合。
白玉爐瓶盒三事 清(1644-1911年) 故宮博物院 藏
爐、瓶、盒是文人雅士幾案上的常用陳設(shè),三件成組搭配,被稱為“三事”,是焚燒香料的器具,具有祛味驅(qū)邪、散發(fā)香氣的功用。爐用于燃香;瓶放置鏟、箸等,用于鏟除香灰和夾取香料;盒存儲香料。“三事”既有實用功能,又兼具陳設(shè)功能,常見于寺觀園林的繪畫作品中。歐洲中世紀(jì)修道院,修士們則于回廊間虔誠禱告,滋養(yǎng)靈魂。
園事五 · 觀花
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文化中,文人雅士常以觀花、畫花、詠花為日常雅事。古代文人尤其擅長托物言志,他們往往將自己的情感與理想寄托于自然萬物,爭奇斗艷的花成為他們表達高尚品格與精神追求的絕佳載體。
克勞德·莫奈肖像畫與弘歷觀荷撫琴圖
“觀花”單元,入口處的中西碰撞令人耳目一新。乾隆皇帝與克勞德·莫奈,仿佛跨越時間和空間,在今人眼前展開對話。
弘歷觀荷撫琴圖
在周敦頤的文章中,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在相隔約700多年后的莫奈畫中,睡蓮的清新淡雅同樣得到體現(xiàn)。
1900年 克勞德·莫奈(法國)睡蓮池 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藏
園事六 · 暢音
園林,也是一座聽覺殿堂。雨打芭蕉,聲聲清脆;風(fēng)過竹林,沙沙作響,這是大自然饋贈的美妙樂章。而當(dāng)風(fēng)聲水聲與古時君子的琴瑟之音相互交融,便奏響了另一曲動人的交響。
圓明園銅版畫冊·海晏堂西面 清(1644-1911年) 故宮博物院藏
圓明園被譽為“萬園之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筑,集當(dāng)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shù)之大成。這件海晏堂銅版畫就在“暢音”入口處,描繪了由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歐洲傳教士設(shè)計,吸收西洋建筑中的巴洛克形式的海晏堂全景。正樓前有一個巨形石質(zhì)大貝殼,貝殼兩側(cè)象征十二時辰的十二生肖像端坐于石臺之上,每至一個時辰,時辰之像即口中噴水,正午時分,十二生肖同時噴水,傳聞水聲轟鳴,蔚為奇觀。
大忽雷 唐 故宮博物院藏
大忽雷,中國古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因其發(fā)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稱龍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間流傳甚少。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唐代制作的大忽雷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古代樂器之一。
西廂記圖冊 清(1644-1911年) 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園林成戲曲舞臺,《西廂記》《牡丹亭》的綺夢于此鋪展;凡爾賽宮盛大的游園會上,《偽君子》的演出石破天驚。 從古代到現(xiàn)代,跨越地域的園林藝術(shù),將戲曲、器樂、聲樂巧妙融入景觀,中西音樂在亭臺水榭與噴泉雕塑間相遇,既保留著各自文化的鮮明印記,又共同編織出人類對詩意棲居的浪漫想象。
《穹頂叢林園的景色》
約1700-1725年,據(jù)讓·科泰爾(法國)作品創(chuàng)作
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nóng)宮國家博物館藏
游覽終了,步出展廳,綠瓦綿延,紅墻靜默。園林,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藝術(shù)結(jié)晶。西方的浪漫與東方的靈動,雖風(fēng)格各異,卻都滿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意棲居,樂于林泉。再次劃重點:本次展覽部分真品展出期限只有30天,不妨快到故宮午門,共同品味這場園林雅事。
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
展覽時間: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29日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正樓及東西雁翅樓展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