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網絡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請知悉。
中國航空工業從零起步,用七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百余年歷程,實現了從"望塵莫及"到"并駕齊驅"的歷史跨越。這場跨越式發展背后,是幾代航空人突破封鎖、自主創新的奮斗史,更是國家綜合實力躍升的真實寫照。
從螺絲都要靠進口到自主研發
1956年沈陽飛機廠用蘇聯零件組裝出第一架殲-5,當時全國能造飛機的工廠不到十家,技術人員不足三千。中蘇關系破裂后,航空工業陷入困境。科研人員在東北零下30度的廠房里搞研究,用算盤計算飛機參數,硬是在1969年搞出了兩倍音速的殲-8。這架高空高速截擊機雖然航電系統落后,卻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能造兩倍音速戰機的國家。
成都飛機研究所抓住機遇,用十年時間吃透以色列"獅"式戰機技術,結合本國需求研發出殲-10。這架鴨式布局的三代機2004年服役時,雷達探測距離達到120公里,能同時跟蹤10個目標。西安飛機公司同期研制的飛豹戰斗轟炸機,載彈量達到5噸,航程3650公里,填補了對海打擊力量的空白。
2011年首飛時,美國防長正在訪華,這款隱身戰機用超音速通場展示了實力。官方數據顯示,殲-20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內置彈艙可掛載4枚霹靂-15導彈,雷達反射面積僅0.01平方米。更關鍵的是,從立項到服役只用了9年,比美國F-22縮短了五年。為它配套的渦扇-15發動機去年完成測試,推力達到18.5噸,徹底解決了"心臟病"問題。
運輸機的發展
運-20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表演"短距起降",這款最大載重66噸的運輸機,能在野戰機場起降。最讓部隊滿意的是貨艙設計,99式坦克不用拆炮塔就能直接開進去。現在西飛每月能生產3架運-20,這個速度是俄羅斯伊爾-76生產線效率的兩倍。
攻擊-2無人機在高原測試時創下8000米升限紀錄,能掛載12枚導彈持續巡航20小時。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無偵-8更引發關注,這種高空高速偵察機用火箭助推起飛,速度超過4馬赫,現有防空系統很難攔截。民用技術反哺軍事的案例也不少,大疆無人機經改裝后,已出現在多個戰場執行偵察任務。
太行發動機累計飛行時間突破50萬小時,裝備在殲-11、殲-16等主力戰機上。最新批次的渦扇-10C壽命達到4000小時,比早期型號翻了三倍。沈陽黎明公司新建的脈動生產線,能把發動機裝配周期從90天縮短到28天。
開始向外出口
殲-10CE成為明星產品,巴基斯坦空軍裝備后評價其超視距空戰能力優于F-16。梟龍Block3型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單機價格4500萬美元,比同級戰機便宜30%。去年埃及簽下60架L-15教練機訂單,這款能模擬五代機特性的高級教練機,已經出口到8個國家。
當前中國航空工業形成"生產一代、試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發體系。成都飛機設計所的數字孿生實驗室里,六代機概念正在虛擬空間測試。西北某基地的新型發動機進行著3萬轉/分鐘的超轉試驗。上海商飛的復合材料車間,機器臂正在鋪設機身蒙皮。這些場景勾勒出中國航空的未來圖景:更隱身、更智能、更高效。
從修理廠到智能制造,從仿制測繪到自主創新,中國航空工業用實實在在的成績單證明:核心技術買不來,大國重器必須自己造。這條路雖然艱難,但七十年的實踐表明,只要堅持自主創新,就一定能突破封鎖,走出一條屬于中國的發展道路。
讀者朋友,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