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今日發布20225年第一季度財報,2025年第一季度,永輝實現營收174.79億元,同比下降19.32%;歸母凈利1.47億元,同比下降79.96%;扣非凈利1.37億元,同比下降77.07%;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5.72億元,同比下降71.15%;毛利率同比下降1.35個百分點。
一
業績
永輝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19.32%,主要是因為“關店”,2025年一季度,永輝門店數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73家,關店使得公司營收總盤減少。同時,到3月底,永輝完成開業的調改店只有47家,雖然客流與銷售不錯,但所占比重不大,還未能迅速帶動永輝總體營收表現。
永輝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凈利同比下降77.07%,主要是因為毛利率同比1.35%的下降。毛利率的下降則是因為永輝在做供應鏈變革,這包括:優化商品結構和采購模式,在淘汰舊品、引入新品的過程中主動推動裸價和控后臺策略,導致毛利率受影響。
永輝預計,隨著供應鏈改革的深入推展,尤其是在3月永輝供應商大會召開后,公司選品及定價策略發生重大改變,在此基礎上,永輝的商品毛利率將得到進一步恢復和增長。
好消息是,根據永輝方面披露的一些數據,截至3月底,永輝共擁有41家開業滿3個月的“穩態調改店”,這41家店累計實現了1470萬元的凈利潤。
影響永輝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表現的另一大因素是投資損益,該季度,永輝持有Advantage solutions的股票,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1.7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0.77億元,較少了2.49億的利潤。
2024年全年,永輝則實現營業收入675.74億元,歸母凈利潤-14.65億元。
二
供應鏈變革
永輝超市近段時間來的重要工作,主要有兩塊,一塊是供應鏈變革:總部集權,去中間化,全國統采裸價直采。另一塊是門店調改升級:永輝預計至2025年6月底,永輝超市全國調改門店將突破124家,2026年農歷春節前目標鎖定300家。
在供應鏈改革層面,永輝的先期重心是食百標品部門的改革,這一塊工作目前有重大“推進”。
在內部業務組織架構上,永輝將標品采購總部遷往了廣州,即第一大股東——名創優品的總部所在城市。
“2月份的時候,永輝全國20幾個省區部門整合為華東華南等5個區域采購中心,隨后,5個中心(標品)也將可能撤銷。未來就是總部集權。”
通過整合組織來總部集權,集中“規模”與資源,才能實現源頭統采,采購價格才能有競爭力,才能有定制商品及做自有品牌的更好能力。標品進行全國統一集采能更好產生議價能力、規模效應與成本優勢。
在人事調整上,《商業觀察家》獲悉,來自名創優品的賴淑珍,已經全面負責永輝的標品供應鏈部門,之前,其負責領導永輝的標品二部,現在標品一部也由其負責。
由于永輝標品品類的全國“總采總監”人事已經確定,這對于永輝下一步推進的“零供關系”變革,會有價值。之前,由于人事不清晰,《商業觀察家》了解到很多廠商還在觀望。
在業務模型上,永輝的供應鏈近期已經系統地推進了“去中間化”的“零供關系”變革,尤其是在永輝召開供應商大會后。
《商業觀察家》了解到,在供應商大會后,永輝的采購人員直接開始找品牌方、廠方要求直營,以及介紹來自名創系的經銷商給廠方,希望廠方更換,其實就是要求廠方、品牌方直接與永輝合作。
但在當時,有部分品牌方、廠方暫時還沒敢同意,觀望情緒還是比較濃的,他們的顧慮主要有三塊。
一是賬期,超市渠道有賬期,以前是經銷商現金向廠家拿貨(也被品牌商壓貨,起到“資金蓄水池”功能),在渠道端則承擔回款賬期風險,即渠道實現銷售后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款給經銷商。現在要讓廠方轉直營,也等于是由廠方來承擔這個賬期風險了,一些廠家和品牌有顧慮。
二是人力,廠家“去經銷商”轉直營后,就需要自建人力團隊去運營,這塊也有些顧慮,“特別是在永輝總采還沒到位的情況下。”
三是關系維護。當時,一些廠家認為“維護關系不如用供應商、經銷商現成的”。經銷商過去的一大核心價值就是“處關系”,銷售的一大核心工作就是前期要花很多時間來“處關系”。現在這塊工作自己來干,有點不習慣,覺得麻煩,加上永輝人事未定,他們也感覺有些沒把握。
現在,隨著永輝供應鏈變革一步步推進、人事架構的逐步定型,“態勢”可能會越來越清晰。
三
調改升級
在對門店業務體系的調改升級方面,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永輝超市實現門店調改47家。永輝也于4月推出了第三批調改計劃,涉及門店數量達41家,這批門店計劃執行完畢后,到6月底,永輝預計開業的調改店數將會達到124家。
根據永輝“代理”CEO葉國富早前對外發布的調改目標,2025年永輝超市要開出200家調改店,按這個計劃,永輝2025年上半年就將實現62%的調改店開店進度。
截至3月底,永輝共擁有41家開業滿3個月的“穩態調改店”,這41家店累計實現了1470萬元的凈利潤。
只要3個月的“穩態經營”,永輝的調改升級店就能產生正利潤回報。
分區域來看,永輝的調改店在北方市場、西南市場表現不錯,北方市場尤其是河南、北京市場表現良好;西南市場的川渝地區市場也表現不錯。
在華東市場的表現則可能有點相對不足,或者說市場培育期可能會相對長一點。
《商業觀察家》分析下來,華東市場表現相對“不足”,可能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是,區域飲食習慣差異較大,華東飲食偏清淡,永輝做的“胖改”店,核心在于對熟食、烘焙等即食品類做提升,但胖東來現有的熟食加工口味相對偏重,于華東市場的接受度可能相對差一點。
這個可能需要后續在熟食加工本地化落地層面,持續優化。
二是,競爭更激烈。華東市場是盒馬、叮咚買菜、奧樂齊、大潤發的總部起家市場,也是Costco、山姆會員店、小象超市的重倉市場,競爭更激烈。以做中高端用戶市場的Costco為例,其目前在中國已開的7家店,有6家開在華東區域,除了上海首店表現較好外,其在寧波、杭州的店也沒有達到預期,這可能就有競爭更激烈的因素在里面。
這一塊,未來可能要看“網絡效應”,即永輝在華東市場的調改店數量上來,能帶動區域內的規模成本優勢。
三是,從品類上來看,華東市場,尤其是區域內的中心城市——上海、杭州等,潮流迭代很快,胖東來的商品潮流引領能力在這塊區域市場,還沒有展現出很明顯優勢。
過去的情況一般是:上海引領潮流,上海出現了一股什么商品及業態潮流后,1-5年后會在華東其他城市開始流行,5-10年左右會流行到中部市場。現在來自中部的胖東來的商品與商品結構,要“反向”輸出華東,潮流引領能力可能是有些不足的。
無論是烘焙、休閑食品,還是本地化的生鮮品類,一些商品現階段可能還沒有明顯的領先優勢。
比如休閑食品,胖東來的商品其實相對“老化”,一些品牌,還是華東市場5年前流行的;比如烘焙,上海烘焙強很多,街邊的隨意一家小面包店都很好吃,整體領先其他地區比較多。比如生鮮,以上海為例,消費更精細,消費者對每天生鮮品質的細小差異,都能感知出來。當天如果生鮮品質有些細微下降,在北京市場,銷量可能都沒有什么影響,但在上海市場,銷量會明顯下來。
這一塊,要看永輝供應鏈改革的推進與出效果。
四、胖東來的品牌影響力在該區域市場相對有限,胖東來的價值觀“輸出張力”在該區域也有局限。
現在,做中高端用戶群市場,主要都是通過商品為紐帶、理念為營銷來建立價值觀的認同,進而通過價值觀來“圈住”一批有共同價值觀的用戶群,但在華東市場,胖東來的價值觀“張力”相對沒有那么“強勢”。
華東市場海內外交匯,文化多元,人群高知,難以被“捆綁”。
現在,永輝做的好的地方則在于,到目前為止,它相比過去,還是有更鮮明的旗幟與特征。未來則需要不斷地做品牌建設。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