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特別的國家。 澳大利亞是世界性唯一獨自占據一塊大陸的國家,四面環海,面積達到了769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六。 從面積和地理位置上看,澳大利亞完全用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基礎。 從資源上 看,澳大利亞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鐵礦石、鋁土礦、黃金等資源非常豐富,完全具有發展重工業的基本條件。 那么澳大利亞為何沒有成為世界性大國呢?
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理環境卻難如人意
澳大利亞獨占澳洲大陸,面積為769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六。海岸線長度25760公里,位居世界第7;領海面積850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澳大利亞可謂得天獨厚。美國能夠成為世界性大國的一個原因就是遠離歐洲大陸,兩面領海,地緣政治環境有利于國家穩定的發展。而澳大利亞同樣遠離歐洲大陸,少受戰爭干擾,并且四面臨海。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亞比美國更加優越。
不過,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卻嚴重制約了國家的發展。在澳大利亞的東海岸,有一座高大狹長的山脈,名為分水嶺,正是這個分水嶺,導致澳大利亞的內部環境不如人意。首先,因為它出現于沿岸一帶,導致沿海地區的地形崎嶇,無法形成大面積的沖擊平原;其次,它阻礙了季風向大陸內部的滲透,使得大陸內部非常干燥。
于此相反,在大分水嶺以西的廣大大陸卻非常平坦,這又十分有利于信風帶的控制。而信風帶是非常的干燥的。澳大利亞大約有70%的土地處于干旱半干旱的局面。由于氣候干旱,澳大利亞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沙漠覆蓋。除了沙漠之外,其大陸內部就是比較廣泛分布的草原地帶。因此,澳洲大陸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陸。
澳大利亞最宜居的地方就是環繞大陸的沿海地帶,主要是東海岸和南海岸。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城市,如悉尼、堪培拉、墨爾本等都分布在東南一角。但是,僅僅依靠這些地區是無法承載更多人口的。整個澳大利亞有2500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大陸。而其中520萬人口生活在悉尼,500萬生活在墨爾本,可見澳大利亞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
當然,澳大利亞內部的環境也并非完全不可改變。如果大量從澳大利亞東海岸向分水嶺以西的土地調水,也可以改變達令盆地的自然環境的。澳大利亞建設有“東水西調”工程,也就是向達令盆地調水。但是,該調水工程的規模遠遠小于中國的“南水北調”,因此對環境的改變也是非常有限的。
二,移民的天堂,但移民政策不寬松
“澳大利亞”一詞,愿意為“南方的大陸”。這里的土著居民在冰川紀就來到了這里。后來冰川紀結束后,海平面上升,澳洲大陸和東南亞的聯系就中斷了。因此,澳大利亞長期與世隔絕,這里的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十分緩慢。不過,這個隔絕的條件使得澳大利亞成為了動物的樂園。
大航海時代,澳大利亞逐漸被發現,并淪為了殖民地。1606年,荷蘭首次發現和登陸了澳大利亞,并命名此地為“新荷蘭”。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并宣布這片土地屬于英國。從此,這里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隨后,英國開始移民澳大利亞。
但是,當時的澳大利亞并非是殖民者投資的熱土。在黃金發現之前,歐洲大陸的人類更愿意移民美洲,使得美洲的人口爆發式的增長。而澳大利亞,直到19世紀中期,也才40萬人口。1850s后,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于是許多投資者開始涌入澳洲。到1870s,澳大利亞人口上升到了170萬人口。
澳大利亞人口密度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在當時,涌入澳洲的除了白人外,還有大量的華人,華人成為了澳大利亞僅次于英國人、德國人的移民群體。澳大利亞擔心華人的大規模涌入會改變澳大利亞的種族結構,于是就頒布了臭名昭著的《移民限制法案》。該法案是針對黃種人和黑種人的,要求這些移民者必須參加歐洲語言聽寫測試。這當然嚴重制約了澳洲移民的增長。直到1909年,也只有1300多名移民者通過了考試,之后便再也沒有人通過考試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以保護英國為由參戰。當時澳大利亞人口已經接近500萬了。澳大利亞一共派遣40萬人參戰,其中死傷高達20%。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爆發了,澳大利亞死傷更加嚴重。
二戰后,澳大利亞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與此同時,大量的難民涌入澳大利亞,使得國內的“白澳”政策難以為繼。在1972年,澳大利亞廢除了《移民限制法案》,并在1975年頒布了《反種族歧視法案》。但是,移民的時間開放太晚,使得澳大利亞至今也沒有成為世界性大國的人口基礎。
當然,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為發達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廣人稀。澳大利亞限制移民,雖然讓自己無法成為世界性大國,但是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舒適安逸的經濟強國。二戰后,澳大利亞投入了美國的懷抱,軍事上有美國來保護,似乎也沒有必要成為政治大國了。
三,礦車上的國家,卻沒有成為工業大國
澳大利亞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其煤鐵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鋁土礦中總儲量占據全世界的35%,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鉆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
如此豐富的礦產資源,給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絕對的基礎。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重工業就成為了國家實力的支撐。蘇聯,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而成為了歐洲最大的工業國;德國,也重點發展重工業,使其超越英法,經濟實力領先歐洲;美國,也在重工業的支撐下,成為了資本主義的頭號強國。但是澳大利亞卻對重工業不感興趣。
在英國殖民時代,澳大利亞主要發展的是畜牧業,這里是英國的“牧場”。澳大利亞獨立之后,也繼承了這個傳統的優勢產業。澳大利亞57%的土地用于發展農牧業,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牛肉、羊毛出口國。因此,澳大利亞也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另外一大產生就是礦業。澳大利亞沒有將國內的礦產資源用于發展工業,而是大規模向工業國家出口。目前,澳大利亞和巴西是世界兩大礦產出口國。澳大利亞的煙煤、鋁土、鉛、鉆石、鋅及精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鋁和黃金出口位居世界第二。直接出口,可以為國家帶來巨大的外匯收入,但是無法形成產業升級,使得澳大利亞永遠處于世界產業鏈的底端。
在二戰時期,澳大利亞和世界的經濟聯系被切斷,被迫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飛機黑匣子、心臟起搏器、仿生耳或人工耳蝸、太陽能熱水器、超聲波掃描儀、塑料鏡片、人工降雨、WI-FI技術等都是澳大利亞發明的。但是澳大利亞并非強大的工業體系,礦業大國的形象依然沒有改變。
實際上,人口和工業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由于人口規模少,使得澳大利亞的工業體系難以大規模發展;而工業體系不發達,又使得澳大利亞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大。兩者形成了死循環,最終使得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工業體系都無法達到世界性大國的要求。當然,未來的事情還很難說。如果澳大利亞放松移民政策,使得亞洲移民大量涌入,澳大利亞的完全可以輕松突破1億甚至2億以上,這樣就有可能帶動澳大利亞成為世界大國了。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澳大利亞人也不愿意改變現在悠哉悠哉的生活狀態的,畢竟世界性大國的人民都處于在高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節奏之中。
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歷代古地圖和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8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識別以下的二維碼進行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