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吃出神經病?澳洲百萬人都可能在踩坑!
你以為保健品是“維命良品”?在澳洲,這個曾被奉為健康標配的品牌,正在被集體訴訟、媒體爆炸性報道和數百位受害者的實名控訴推上風口浪尖。
這一次,出事的是你我身邊最常見的一種維生素——B6。
一粒維生素,掀起滔天巨浪
維生素B6,是人體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角色,廣泛存在于肉類、蔬菜中。但你是否知道?它一旦過量,不是“補”,而是“毒”。
最近,澳洲保健品巨頭Blackmores深陷風暴中心。因為有超過600人反映,他們服用了Blackmores的含B6補充劑后,出現了嚴重神經系統癥狀。手腳麻木、肌肉抽搐、視力模糊、心悸、甚至幻聽——癥狀如出一轍,而罪魁禍首,正是那瓶標著“健康”的保健品。
維州Frankston的一位年輕父親Noonan-O’Keeffe,就是這場風暴的“第一主角”。
父親“補身體”反中毒,一度連路都走不了
去年,他正準備迎接寶寶的出生,想調理身體,就買了幾瓶Blackmores的補劑開始服用。哪知幾個月后,他的身體“直接崩盤”了:
走路腳麻
夜里睡不著
頭痛到眼前發黑
肌肉抽搐,心臟亂跳
后期連說話和集中注意力都變得困難
醫生一開始還以為是壓力太大或焦慮癥,直到他的繼姐(也是位醫療專業人員)提醒:“會不會是維生素B6中毒?”一驗血,果然命中。
事后才發現,他服用的那瓶“鎂補充劑”,B6含量竟然高達每日建議攝入量的29倍!換句話說,就是你早上喝了一杯牛奶,結果相當于灌了29杯。
不是個例,超600人中招!
這并不是一場孤例。負責本案的Polaris律師事務所表示,收到的案例已經超過600起。
有人手麻、有人頭痛、有人長期偏頭痛卻不明原因,一查之下,才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服用了含高劑量維生素B6的非處方補劑。更諷刺的是,很多人壓根不知道自己吃的是B6,他們以為是補“鎂”“鐵”“綜合營養”,卻沒看成分表中的隱藏“炸彈”。
悉尼一位牙醫Katrina也中招了。她去年6月開始吃Blackmores的鎂片,三個月后開始出現肌肉抽搐、腿部不適甚至幻聽。雖然停用后有所好轉,但手指麻木卻一直揮之不去。
澳洲藥監局終于出手,擬全面收緊管理
澳洲治療用品管理局TGA終于按捺不住,6月發布《毒物標準修訂決定》,擬于2027年起對含B6的產品實施“限售管理”。
簡而言之:
每日B6劑量超10mg,就必須在包裝上加上“可能引發神經損傷”的警告標簽。
如果超過50mg,就只能在藥房、由藥劑師評估后銷售。
高于200mg的,未來可能列入處方藥行列,普通人不再能隨意購買。
這意味著,過去你在Coles、Woolworths或網上隨手買的補劑,有不少很快就要“下架”或“限售”了。
健康產業的盲點:補得越多越好嗎?
其實,維生素和補充劑從來就不是“越多越好”。
澳洲悉尼大學的補充醫學副教授Harnett指出,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重疊攝入”——很多人同時服用兩三種保健品,根本沒意識到它們都含B6,累積量早已超標。
更別說,還有些人長期吃、連劑量都不看,以為是“健康的東西多吃沒壞處”,結果反而讓身體變成了“毒素收納箱”。
甚至不只是B6。近日還有研究指出,硒(Selenium)這種常被吹捧能“抗癌”“增強免疫”的礦物質,如果體內本來就不缺,補起來反而可能增加癌癥風險。
保健品真的是“健康保險”嗎?
這起集體訴訟已經在澳洲引發全國關注,不僅Blackmores品牌信任度遭遇滑鐵盧,整個保健品行業也被再次拷問:
誰來監管這些非處方補劑的真實成分?
商家是否盡到了提醒義務?
消費者是不是對保健品存在過度信任?
你每天吃的那粒“保健小藥丸”,到底是營養支持,還是隱形炸彈?
吃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補嗎?我的飲食攝入是否已經足夠?有沒有仔細讀過包裝上的成分表?
畢竟,有些“維命品”,也可能是“維病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