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們對于閃電戰的印象,第一反應就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使用的戰術了。閃電戰,顧名思義就是快速、精準、奇襲,短時間內取得戰爭的勝利,從而打擊對手士氣的戰術。
二戰初期的納粹德國利用這樣的戰術進攻他國無往不利,因此閃電戰在戰爭史上曾輝煌一時。然而,這樣經典的戰術早在我國2000多年前,就已經被應用在戰場上了。
使用這一戰術的人就是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我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在現代社會中還是高中生的時候,他就已經被封為“冠軍侯”。評選中國古代十大將軍,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霍去病版閃電戰
可以說霍去病自年少成名起就開始應用閃電戰了。自小受到同是一代名將舅舅衛青的指導,霍去病的軍事才能很出眾。但是因為年少,并沒有在戰場上實踐,于是在他第一次跟著他的舅舅上戰場時,衛青只給了他八百的兵力讓他在戰場四周盤桓,遇到敵軍能夠平安回來即可。
沒想到他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讓這800名士兵輕裝上陣,向著百里外奔馳。此時這支部隊像是脫離大部隊的小羊羔,萬一遇到敵軍大部隊就是羊入虎口。
因為兵書上講“孤軍奮戰”是大忌,所以他的這一舉動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然而有時候成功就是發生在人們意料之外,在霍去病的指揮下,他的八百輕騎小分隊猶如一道閃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敵軍腹地,找到了敵軍的一個大營,這是敵軍始料未及的。
在這八百人的快速沖擊下,敵軍陣營內的人員四散潰逃,最終霍去病以八百兵力殺敵兩千余人,而且這個營地的人員還是敵軍大佬級別的人物。
這是一場可以載入戰爭史冊的經典戰役案例。經此一役,漢武帝封霍去病為“冠軍侯”,即“功冠全軍”之意,是專門為霍去病設立的一個列侯爵號。
霍去病也無愧于這個稱號,他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取得的成績更是傲人。
沿用閃電戰的戰術,在河西之戰中,霍去病率領一萬多名騎兵出擊匈奴。用六天的時間奔襲1000多里,這樣的行軍速度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河西之戰路線圖)
他穿過五個匈奴部落,殲滅匈奴軍8900多人,給河西的匈奴軍造成沉重的打擊。
班師回朝沒多久就又一次地率軍出征,這次更是深入匈奴境內2000余里,從匈奴軍的側背部發起攻勢。
面對霍去病這樣從天而降的進攻,匈奴軍隊只能倉促應戰。這樣的做法在戰爭中注定是不利的,盡管匈奴進行了激烈的抵抗最終還是失敗了。
霍去病僅以傷亡3000多人的代價就殲滅匈奴軍3萬余人,并且俘虜匈奴高官數百人。這一仗重創了匈奴軍隊,使得亡命之徒般的匈奴軍隊產生畏懼心理,隨后數萬匈奴士兵投降。
這一場戰爭之后,奠定了漢朝對河西地區的絕對控制力。不過,漢武帝并沒有沉浸在這樣的喜悅中很久,霍去病的軍事成就也不會止步于此,兩年后一場更為驚人的戰爭打響了。
21歲的霍去病率領5萬騎兵,深入更廣袤的匈奴本部,尋找并殲滅匈奴的主力部隊。這樣的打仗方式雖然奇特,但卻是霍去病擅長的。
不負眾望,霍去病很快就找到了匈奴左賢王部,以5萬兵力殲滅敵軍7萬,俘虜了匈奴的3個王,并且一直追擊到今天的貝加爾湖附近。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這樣詠嘆霍去病的這場戰爭: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漢代時候的狼居胥山,是在今天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霍去病追殺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這里筑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狼居胥山在當時距離漢朝邊境有好幾千里,并且中間還需要穿越一大片的沙漠戈壁。霍去病舉行的儀式相當于今天的打仗到他國境內,然后在當地著名的地點舉行勝利祭天儀式。
因此,后來“封狼居胥”成為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經過此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漠北之戰,也成為霍去病戰爭史中最輝煌的一仗。
年僅二十一歲的霍去病歷經五年,便完成了中國古代兵家奮斗終生所追求的夢想。
霍去病為何能夠年紀輕輕,成就斐然
漢武帝時期杰出的將領很多,曾七戰七捷為漢朝開拓北部疆域做出杰出貢獻的衛青、早在漢景帝時期就負有盛名的“飛將軍”李廣和名氣雖不大但軍事才能同樣不凡的李廣長孫李陵等。
同樣具有優秀的軍事才能,同樣是在漢武帝時期征戰沙場,為何只有霍去病能夠在年少的時候就獲此殊榮?
究其原因其實跟漢武帝本身有很大的關系。
霍去病是衛子夫姐姐衛少兒和霍仲孺(西漢中期權臣霍光的父親)的非婚生子,因此自小便跟隨在衛青和衛子夫身邊。
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在他2~3歲的時候,衛子夫便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寵幸,可以說霍去病自小就是皇親貴胄的光環中長大的。
因為霍去病親生母親已與他人結婚,于是霍去病是時常陪伴在衛子夫左右的。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其實是一個喜歡金戈鐵馬、征戰四方的人。也許是他的父輩開創的“文景之治”休養生息的政策太過耀眼,導致他想要在疆場開創一番自己的事業。
但是作為一名帝王是絕不能親自上戰場的,而霍去病跟漢武帝的年齡差為16歲,霍去病的成長正是漢武帝雄心壯志時期,于是漢武帝便將自己的滿腔軍事抱負放在了霍去病身上。
也許是受到衛青優秀軍事才能的熏陶,霍去病年少時便展現出較高的騎射水平,這也是漢武帝看重霍去病的原因。
漢武帝將霍去病帶在身邊,親自教授霍去病軍事知識,在霍去病出征的時候也會配備精銳士兵和精良的裝備,更是為霍去病多次開創了獨屬于他的尊號。
與其說霍去病是漢武帝的寵臣,不如說是漢武帝自己的影子。他將霍去病當作了自己,霍去病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仿佛就是自己馳騁在戰場上。
霍去病性格方面也和漢武帝非常相似,有一些飛揚跋扈,恣意張揚。初生牛犢不怕虎,霍去病用兵不拘泥于戰術的循規蹈矩,用兵大膽,千里奔襲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敵方附近,這也是霍去病運用閃電戰屢次成功的原因。
每個男人都有一顆冒險的心,但是漢武帝因為從小成長環境和少年帝王的緣故,導致漢武帝只能壓抑自己的天性,有霍去病這樣一個釋放天性的人在身邊,也算是一份慰藉。
同時霍去病也是漢武帝軍事改革的實踐者,漢武帝通過霍去病的進攻實戰,結合自己的軍事想法進行改革,不斷提高漢朝軍事水平。
漢武帝之前,漢朝的軍事主要以騎兵和車兵為主,行軍速度較慢;自漢武帝之后,漢朝的軍隊中的車兵被淘汰,騎兵成為漢朝的主力兵種。
霍去病雖然用最短的時間獲得了別人可能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成就,但他的榮譽都是依靠自己不懈的奮斗和耀眼的軍功獲得的。
閃電戰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快,現代的閃電戰是通過飛機和坦克等工具以達到快速的目的。而霍去病的閃電戰是不帶后勤輜重,帶著一支輕騎兵在匈奴范圍內四處尋找目標,通過打仗來養活士兵,就這樣立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奇功。
在當時那個作戰雙方依靠戰馬、馬車和行走的年代,即使霍去病率領的人都是裝備精良的騎兵,長期地顛簸也讓霍去病的身體受到損傷。
(霍去病行軍路線圖)
更何況霍去病的行軍范圍很廣,大多數時候是要克服水土不服去作戰的。
有時他甚至沒有時間休息調理自己,也許前一天還在漢武帝面前述職,第二天便奔赴新的戰場,這嚴重損耗了霍去病的身體健康。
就這樣 ,霍去病在漠北之戰結束后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因病去世了,一代將星升起的時候耀眼奪目,隕落的時候卻猝不及防。
七年的軍旅生涯,猶如煙花般雖短暫卻足夠燦爛,給后世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霍去病去世后,漢武帝傷心不已,專門將他安葬在茂陵附近,茂陵是漢武帝的陵墓。并在墓碑前修建“馬踏匈奴”的石像來紀念他為漢朝做出的不朽功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