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紅利下的冷思考與熱期待。最好,人人都當掘金者。
文/每日資本論
AI制藥的黃金期真來了。
4月24日,國家相關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下稱,《方案》),如同一劑強心針,瞬間點燃了資本市場對AI制藥的期待。港股AI醫療概念股應聲上漲,A股中的部分AI醫療股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
細心的投資者或許還會記得,不久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FDA)在耗費十年時間、十億美元的投入,但成功率卻只有十分之一之后,宣布將終止臨床前藥物開發中的動物實驗,通過采用更高效、更貼近人體的方法取而代之。
數據顯示,僅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至少有38家AI制藥公司獲得了總計超過17.5億美元的融資。包括英矽智能獲1.1億美元E輪融資,本輪融資后,英矽智能估值超過10億美元。
但喧囂背后卻有個尷尬的現實仍懸而未決:全球尚無一款完全由AI技術研發的新藥成功上市。那么,AI制藥究竟會不會形成泡沫還是值得期許的未來?
目前,AI制藥面臨著數據割裂與標準化缺失等問題。醫藥產業鏈條長、環節多,從研發到生產、流通,數據分散在藥企、醫院、CRO(合同研發組織)等不同主體。部分藥企因質量數據難以整合,耗費數年打造覆蓋全流程的“駕駛艙”系統,才實現多個關鍵指標的實時監控。而《方案》提出的“醫藥全鏈條數據體系”,正是要通過統一標準和技術架構,破解這一難題。
技術應用碎片化的問題也不容小覷。過去十年,AI在藥物研發中多局限于靶點發現或化合物篩選等單點環節。AI分子生成技術雖能將早期研發周期縮短,但臨床試驗設計仍依賴傳統方法。《方案》首次以“全產業鏈”視角布局,提出打造100個以上數智技術應用場景,推動AI從“工具”升級為“系統”。
還有一個問題是生態支撐薄弱。中國AI制藥企業長期面臨算力依賴進口、算法專利壁壘等挑戰。2025年全球AI制藥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50億美元,但中國核心算力芯片國產化率不足是個老問題。《方案》將“數智服務體系建設”列為重點任務,計劃培育30家卓越服務商,并推動量子計算、聯邦學習等前沿技術的商業化驗證。
簡單說,《方案》的出臺,直指中國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的核心痛點。這一頂層設計背后,是對行業長期存在的三大問題的回應。
過去三年,AI制藥領域融資總額超78億美元,B輪后項目占比達65%。景泰控股、英矽智能等企業憑借AI藥物管線估值飆升至10億美元級,但迄今全球進入III期臨床試驗的AI研發藥物不足10款,且尚無一款獲批上市。
讓人擔心的是,過度炒作的隱憂開始浮出水面。“全球及中國AI創新藥行業技術發展與市場前景分析報告(2025年)”顯示,2024年,AI藥物專利訴訟案件同比激增200%,暴露出算法原創性爭議。更嚴峻的是,臨床轉化率成為“阿喀琉斯之踵”。數據顯示,AI預測模型在III期試驗中的效能較II期下降30%-40%,部分因算法泛化能力不足導致失敗。
數據悖論加劇行業分化。盡管政策鼓勵數據共享,但高質量生物數據庫仍被跨國藥企壟斷。全球80%的醫療影像數據尚未實現跨機構標準化,而中國雖有臨床數據規模優勢,但中藥現代化等特色領域的數據標注成本高昂。部分業內人士表示,數字化不是電子化,部分藥企連業務流程的數字化都未完成,遑論AI賦能。
未來,AI制藥能否真正“熱起來”,或取決于三個維度的突破。
重點是從“替代人力”到“重構邏輯”。當前AI多用于優化既有流程,但生成式技術的成熟可能顛覆研發范式。AlphaFold已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提升至原子級,而中國團隊開發的ADMETlab大模型,計算準確高效,對于1000個分子的預測僅需約84秒。ADMETlab 2.0涵蓋了幾乎所有藥物化學家可能感興趣的終點,其中一些毒性團規則和藥物化學性質在這類平臺中是獨有的。
可以預見,若類似技術大規模應用,藥企的競爭焦點將從“管線數量”轉向“算法迭代速度”。
“單點創新”到“生態競合”也是重大突破。美國憑借OpenAI、谷歌DeepMind等通用平臺主導底層技術,中國則依托臨床數據和政策紅利,在垂直領域尋求突破。而國內鼓勵組建“藥企-醫院-科研院所聯合體”,構建本土生態,形成算法開發、濕實驗驗證、產業化落地的完整鏈條。
第三個維度突破是從“技術驗證”到“商業閉環”。部分券商表示,AI醫療的核心矛盾正從“算力競賽”轉向“數據價值重估”。這意味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再僅是算法優勢,而是將數據轉化為知識產權的能力。其實已現雛形:AI算法提供商可獲得最高15%的藥物銷售分成,而藥企通過數據反哺進一步優化模型。
總得來講,短期內,數據壁壘、臨床轉化率、算力瓶頸等問題仍將困擾行業。長期看,AI與生物醫藥的深度融合勢不可擋。拒絕擁抱它的藥企,終將被時代淘汰。
好了,通常有了頂層設計以后,二級市場就會在某一領域產生諸多黑馬或白馬。能否成為真正的“掘金者”,大家就要擦亮眼睛了。
對于“五一”過后的二級市場,“每日資本論”嘮叨幾句,僅供大家參考。首先是大勢是什么?這是廣大投資者是否有必要進行操作的前提。一段時間以來尤其關稅劇烈波動的影響,部分投資者對大A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種各樣的擔心。
擔心當然必要,但有必要提醒一下:4月25日,國家提出“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顯然,這是從國家層面給市場信心。要知道,與國外不同,國內的表述通常比較含蓄,能夠如此直截了當表明態度,充分說明了這是國家堅定的意志。
好了,話說到這個份上,繼續這樣或那樣的擔心那你就遠離市場,做個觀望者也挺好。若相信這個具有國家意志的市場,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甄選標的。
這里面又有一個誤區:關于通過業績選股。部分投資者總認為,業績好的公司,股價也應該對應到一定的高度。那只是單相思,通常黑馬往往不是那些業績好的。業績好只是讓你在選股時避坑!避坑!再說一遍。
業績好的股票即便被市場“錯殺”了,也有機會回歸價值。而且業績好的股票一旦+想象空間,那么它們的空間很快就會被市場開發出來。而且真正那種業績超棒的公司,絕不會寂寞。比如,一單BD就讓百利天恒業績狂飆,再看其股票也是大漲。
重點來了,在一些小精專領域選擇業績好,且具備AI制藥概念,最好多維度概念的上市公司,然后趁著股價低的時候介入,等著收獲吧!千萬不要忽略了股價的位置。那種概念好、業績好,但股價漲了又漲的股票,你非要說還能再翻個幾倍,那只好后果自負了。最后,祝大家都能當一位“掘金者”。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身體健康,掘金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