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小米手機再次站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巔峰。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以1330萬部出貨量、19%的市場份額重返榜首,同比增長高達40%。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小米從低谷爬升的漫長征程——2018年雷軍曾立下“10個季度重回第一”的軍令狀未果,2023年市場份額甚至一度跌至國內第五,如今終以“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實現逆襲。
從“瀕臨掉隊”到登頂:一場十年的翻身仗
2018年,小米在國內市場僅位列第六,雷軍在年會上喊出“兩年半內重回第一”的目標,但彼時華為、OPPO、vivo等品牌強勢圍剿,小米的高端化嘗試也屢受質疑。2023年,小米雖以16.5%的激活量短暫超越蘋果拿下單月第一,但全年份額仍排第五,被歸為“VO榮米”陣營的追趕者。
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小米15系列五個月賣出393萬臺,日均銷量達2.62萬部;2025年第一季度,紅米中低端機型與小米數字系列雙線爆發,疊加汽車業務SU7帶來的品牌溢價,推動小米激活量同比增長16.99%,以324.37萬臺登頂3月榜單。雷軍在微博感慨:“十年后重回第一,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逆襲的三重引擎:性價比、生態協同與全球化
“入門即旗艦”的精準定位:紅米堅守性價比基本盤,小米數字系列以高端配置匹配中端價格,如小米14系列首銷銷量達上代6倍,直接拉動品牌均價上探。
汽車業務反哺手機:SU7上市后,27%的汽車體驗者會同步關注小米手機,其“科技潮牌”形象逐步消解“低端”標簽,復制了特斯拉“以高端產品定義品牌”的路徑。
全球化托底國內競爭:小米海外銷量占比高達75%,全球市場份額穩居前三,形成“墻外開花墻內香”的緩沖帶,為國內反攻提供資源支撐。
挑戰猶在:自研芯片與生態融合的未竟之路
盡管登頂,小米仍面臨核心技術的追問。澎湃OS是否為純自研的爭議持續發酵,汽車與手機的互聯體驗尚需打磨。雷軍坦言“這只是開始”,未來需在高端市場直面華為、蘋果的壓制,同時維持全球化與本土創新的平衡。
從第六到第一,小米的十年起伏印證了中國手機市場的殘酷與機遇。雷軍的“人車家全生態”野心能否持續引領這場逆襲?答案或許藏在下一代小米旗艦與SU7用戶的交叉體驗中。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