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漯河市農科院超級小麥課題組的試驗田里,麥浪翻滾著青翠的漣漪。其間,戴著遮陽帽的身影不時閃現,他們或蹲或坐,專注地在麥穗間“挑麥花”。這支由趙永濤領軍的年輕團隊,在種質資源創新的未知領域中深耕不輟,將“不可能”的遠緣雜交變成了麥田里看得見的豐收圖景。微風拂過,麥田沙沙作響,與偶爾傳來的蜜蜂嗡鳴,共同譜寫著一曲動人的育種之歌。
超級小麥課題組
荒原拓路:從單槍匹馬到集結戰隊
“找工人太難!老花眼干不了這精細活,年輕人又瞧不上這苦差事!”試驗田里,趙永濤望著團隊成員手持鑷子,如“麥田Tony”般精細挑取雄蕊的身影,無奈的吐槽混著麥穗的清香飄散。
當同行在常規小麥雜交的“簡單模式”里按部就班,這支團隊卻選擇與節節麥、長穗偃麥草等野生近緣植物開展“跨界聯姻”。這場始于2008年的基因攻堅戰,因遠緣雜交的復雜特性,將10年的育種周期硬生生拉成17年的“超長待機版”。
趙永濤進行田間觀察
故事的起點,藏在趙永濤的導師薛國典的前瞻性布局里。2008年,初入漯河市農科院的趙永濤,被這位河南小麥育種界“大拿”的一番話點醒了方向:“要把眼光看得長遠一些,不能為了審一個品種而審一個品種,應該為中國的小麥育種做出一些不一樣的貢獻。”自此,年輕的趙永濤一頭扎進遠緣雜交的“基因荒原”。當2020年國家吹響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的號角時,已默默耕耘12年的趙永濤,從當年的“開荒者”成了行業里的“領跑者”。
隨著團隊逐漸組建,五人分工模式實在又顯獨特:每人承包整塊試驗田,從雜交到選育全程“包干”:袁謙專攻品質改良,要讓小麥“吃好”;張中州專注抗赤霉病,為小麥“打防疫針”;甄士聰研究節水節肥,定制“綠色套餐”;望俊森在資源創新一線,與各種材料“死磕”。他們分工明確卻又緊密協作,像五指握成拳,合力培育出特性各異、優勢突出的小麥新品種。
超級麥田:野草基因繪就創新圖譜
超麥課題組的這片麥田,儼然成了“小麥界的奇幻樂園”:和長穗偃麥草雜交的麥穗,個頭比普通小麥長出一半,活脫脫的“大高個”;節節麥雜交后代則是抗病“硬漢”,在葉銹病高發區也能“穩如泰山”。還有那些通過優良基因組合培育的新品種,抗旱、耐澇、抗穗發芽……技能點滿格。
這場育種之旅,堪稱一場與時間的“硬核較量”。做100個穗可能連一顆有效種子都得不到,好不容易長出來的,還可能是“假貨”。雜交后的第一代更是集體“擺爛”,全都不育,只能靠無數次回交“喚醒”它們的繁殖能力,把野草基因一點點揉進小麥血脈里。
實驗室里觀察種質
趙永濤團隊手里攥著兩套“魔法秘籍”:單交是“近親組隊”,復交則是“跨界混搭”,專挑不同生態區的品種來場基因大聯歡。可引進國外品種就像開盲盒,有的在原產地是“優等生”,到國內直接“水土不服”變“學渣”。團隊只能反復試驗,讓洋品種長出“中國胃”。“種植區域不同,種植性狀會有改變,我們會進行鑒定,再利用,”趙永濤笑著說。
種質資源庫里收藏的“寶貝”
這場與時間的拉鋸戰里,每個環節都是“副本挑戰”。觀察群體性狀得“種三行”慢慢盯,從雜交到穩定品種至少6年“養成系”,更別提國外品種“水土不服”反復折騰。但這群育種人用執著與堅持把“不可能”的超級小麥,變成了金燦燦的現實。
沃土生金:努力耕耘終育希望碩果
歷經17年攻關,趙永濤團隊終于在希望的田野上收獲累累碩果。目前,11個參試品系正接受嚴苛檢驗。來到一個個標明小麥品種的紅牌子前,趙永濤隨手摘下一株麥穗細細端詳:“這些品種,有的正在報審,有的已通過國家級審定。”
其中,漯豐1901與漯豐7011試驗程序已經完成,準備今年提交審定材料。尤其是漯豐1901,堪稱“明星選手”,連續多年在眾多參試品種中脫穎而出,憑借中強筋品質與超高產量,經區試便破格進入生產試驗。“從目前來說,各項數據表現來看,應該是能成為適合黃淮麥區的一個不錯的品種。”趙永濤的語氣里滿是自豪。
“超級麥田”
團隊培育的其他品種在不同生態區各展所長:漯麥76作為河南省審定的春性小麥品種,憑借生育期短、灌漿快的獨特優勢,解鎖“玉米—菠菜(香菜)—小麥”一年三熟模式,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收益。抗赤霉病品系ZDM816在福建建陽重災區“過五關斬六將”,顯示了過硬的赤霉病抗性;華漯麥166堪稱“全能型選手”,不僅在抗赤霉病、抗穗發芽方面表現優異,還擁有千粒重高、灌漿快的顯著優勢,成為應對“爛場雨”的“穩產擔當”;漯豐2402以超強抗凍性和矮桿株型,有效應對華北低溫;而抗穗發芽品系2401則是在爛場雨的惡劣環境中“逆襲”誕生,為保障小麥穩產增收筑起堅實防線。
時光淬煉:酸甜苦辣寫成育種故事
育種之路,猶如在迷霧中艱難穿行,每一步都充滿未知與挑戰。趙永濤談起過往,語氣中仍有幾分感慨:“當時看著同窗陸續育出品種,自己卻像在黑暗里摸索,心里急得直冒火。有時精心培育多年的材料,最后卻成了‘無用功’,那種挫敗感鋪天蓋地襲來。可神奇的是,希望總會在絕望時悄然降臨——或許是偶然發現的一株突變苗,又或是某個數據的意外驚喜,讓人咬咬牙又繼續堅持。”
在張中州眼中,小麥育種更像是一場孤獨的苦旅。“十年育一種,這可不是輕飄飄的一句話。把青春歲月都‘種’進麥田,需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就像在泥土里寫詩,只有耐得住漫長的等待,經得起風雨的洗禮,才能等到收獲的那一刻。”
“挑麥花”
“剛開始總把育種想得太容易,以為只要付出就有回報。”作為團隊里唯一一名女成員,甄士聰坦言,“經歷無數次失敗后才明白,這些挫折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每一次失敗,都是在為成功積攢經驗。”她的話語中透著豁達,也正是這份從容,支撐著她在育種路上不斷前行。
盡管前路布滿荊棘,但團隊成員們對種業的熱愛卻從未動搖。望俊森說起育種時,眼里閃爍著光芒:“看著兩個不同的材料在自己手中變成一個新的東西,這種感覺太神奇了。”袁謙則享受著漫長的育種過程:“看著材料一點點優化,就像雕琢一件藝術品,再長的時間也值得。”正是這份純粹的熱愛,讓他們在育種之路上執著前行,向著心中的目標奮勇邁進。
基因長卷:落筆永無終章
當暮色為試驗田鍍上金邊時,這些在田間忙碌了一整天的育種人,顧不上拍打褲腳的黃土灰,便匆匆走向亮著燈光的會議室,那里早已畫好他們對未來的“育種藍圖”:
短期目標是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高效的小麥品種,讓選育過程更加簡單、快速;中期目標是利用不同地域的材料進行品種選育,豐富品種多樣性;長期目標則是繼續深入開展小麥近緣植物的研究和利用,不斷創新種質資源,為我國小麥育種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年輕的團隊
“年輕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趙永濤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團隊成員各展所長又緊密協作,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團隊成員們也滿懷憧憬。望俊森期待著有朝一日,親手培育的品種能在廣袤田野里茁壯生長,成為農民豐收的希望;袁謙立志研發出更貼合市場需求的特色品種,為食品產業注入源頭活水;甄士聰則將綠色農業理念融入育種目標,希望用環保型小麥品種守護綠水青山。
會議室里討論遇到的難題
育種之路注定漫長,但他們初心如磐。會議室里,熱烈的討論聲與窗外的機器轟鳴聲交織,勾勒出奮斗者的剪影。17年前,趙永濤從導師手中接過的“基因荒原”開拓使命,如今正由這支年輕的團隊接力前行。他們知道,育種之路如同麥穗灌漿,需要時光沉淀;但更清楚,當千萬畝麥浪在希望的田野上翻涌時,所有的青春與汗水,都將化作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