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拉松賽事已從單純的體育競技活動演變為城市綜合實力的展示平臺。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共舉辦路跑賽事671場,參賽人次約656萬人,賽事分布范圍涵蓋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261個市,537個區縣。
參加馬拉松賽事的企業家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君樂寶魏立華用3年跑遍六大滿貫賽事,小米雷軍以日均10公里刷新商界跑者紀錄,萬科郁亮用3小時06分的全馬成績重新定義"總裁配速"。如何在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同時用好這些企業家的資源是個新課題。
園區薈(ID:biaozhunpark)發現,馬拉松賽事正在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創新手段。無論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的2025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還是雄安新區結合馬拉松賽舉辦的2025年雄安馬拉松科創企業及人才座談交流會,都印證了這一趨勢。
通過體育賽事與產業資源、城市形象、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地方經濟正在探索一種“賽事搭臺、產業唱戲”的新型發展模式。
從體育賽事到經濟引擎
馬拉松賽事因其廣泛的參與性、社會關注度以及與城市景觀的深度融合,天然具備成為城市品牌營銷載體的潛力。但近年來,這一載體被賦予了更深層的經濟使命——通過賽事吸引產業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先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025年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首次引入人形機器人參賽,成為全球焦點。賽事要求機器人具備雙足行走能力,全程21.0975公里路線涵蓋集成電路企業集聚區、文博大橋等地標,既考驗技術又展示區域產業優勢。
4月19日,2025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馬。圖源:北京亦莊官號
這場賽事的亮點包括:一是通過機器人長距離奔跑測試關節控制、散熱系統等核心技術,為研發企業提供實戰場景;二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聚集140余家機器人企業,產值近百億,賽事后計劃出臺專項支持措施,完善檢驗檢測平臺,推動具身智能技術產業化;三是吸引了全球科研院所參賽,形成技術交流與合作的窗口,加速產業鏈國際化布局。
延續機器人馬拉松賽的熱度,4月27日,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創新發布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通明湖會展中心舉辦。發布會上,《北京市關于支持信息軟件企業加強人工智能應用服務能力行動方案(2025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加快建設全域人工智能之城的實施方案(2025)》發布;全市首個“產業人工智能賦能中心”啟動;藥品、消費、材料三大行業可信數據空間發布;國內最大開源代碼平臺Gitee落地亦莊;開源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正式啟動;北京產業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6項AI先鋒產品現場發布。
4月27日,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創新發布會現場。攝影/謝良兵
再來看雄安新區。雄安馬拉松自2017年創辦以來,始終與新區建設深度綁定。2024年賽事以“逐夢雄安,奔向未來”為主題,賽道貫穿啟動區,展示地下管廊、智慧城市運營系統及央企總部集群,并設立“中國人保杯”獎金激勵創新紀錄。
雄安新區馬拉松賽的招商策略體現在:一是場景化招商,賽道設計融入互聯網產業園、科創中心等地標,直觀呈現數字雄安與綠色生態的建設成果,吸引企業實地考察;二是政企聯動機制,賽事期間舉辦企業家座談會,結合中國人保等冠名贊助商的資源網絡,推動金融、科技企業與新區項目對接;三是長期品牌效應,通過7年賽事積累,“雄馬”已成為新區標志性IP,強化了“未來之城”的認知,為持續吸引投資奠定基礎。
2025年雄安馬拉松科創企業及人才座談交流會。圖源:雄安科學園官號
4月19日,在2025雄安新區馬拉松賽前,2025年雄安馬拉松科創企業及人才座談交流會、雄安人工智能與產業創新發展交流會相繼在雄安新區舉行。來自企業界和馬拉松賽高校跑團的代表們,圍繞“科技創新與產業落地合作”主題展開熱烈討論。北京君百略AI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新明提出“以馬拉松賽事為紐帶,構建‘體育+科創’跨界合作生態圈”的創新設想。
可見,賽事不僅為城市帶來短期的流量與曝光,更能通過精準的產業主題設計,吸引目標企業、科研機構及投資方的關注。這種“以賽聚產”的模式,既提升了城市的軟實力,也為其硬實力注入新動能。
馬拉松賽事如何撬動產業資源
馬拉松賽事之所以能夠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有效手段,其背后有著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
首先,馬拉松賽事具有強大的集聚效應。一場馬拉松賽事往往能夠吸引成千上萬的參賽者和觀賽者,這些人群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他們匯聚在舉辦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聚中心。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這是一個向外界全方位展示地方形象、產業優勢和投資環境的絕佳平臺。通過賽事的組織和宣傳,地方政府能夠將本地的特色產業、優惠政策、優質服務等信息精準地傳遞給潛在的投資者,大大提高了招商引資的效率和成功率。
其次,馬拉松賽事有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當一個地方成功舉辦一場高水平的馬拉松賽事時,賽事的影響力會通過媒體報道、參賽者的口碑傳播等方式迅速擴散到全國乃至全球。這不僅能夠提升地方在體育領域的知名度,更能讓外界對地方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留下良好的印象。一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往往更具吸引力,能夠更容易地吸引到優質的項目和企業。
再者,馬拉松賽事為地方與企業之間搭建了一個輕松、友好的溝通橋梁。傳統的招商引資洽談往往過于注重商業利益和項目條款,容易給雙方帶來一定的壓力和距離感。而在馬拉松賽事的背景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更加自然、順暢。企業家們在參與賽事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地方的風土人情、人文環境,與地方政府官員和當地企業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情感聯系。這種基于情感認同的交流與合作,往往能夠為后續的投資項目落地和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北京亦莊和雄安新區的實踐來看,好的馬拉松賽事之所以能夠給招商引資帶來新助力,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城市形象與產業標簽的綁定。馬拉松賽事通過路線規劃、主題設計,將城市特色與產業優勢具象化。例如,亦莊以機器人賽道凸顯其“科技高地”定位,雄安則通過白洋淀生態景觀與智慧城市地標傳遞“綠色創新”理念。這種綁定使潛在投資者形成直觀認知,降低信息傳遞成本。
二是精準流量與資源匹配。賽事參與者中不乏企業家、技術專家及媒體代表,地方可通過配套活動(如技術論壇、招商推介會)實現精準對接。雄安在2024年賽事中邀請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等嘉賓,進一步擴大傳播聲量。
三是政策與服務的場景化驗證。賽事成為地方營商環境的“試金石”。例如,亦莊為機器人賽事制定獨立賽道與安全規則,展示其產業配套能力;雄安通過賽事保障方案(如保險服務、綠色理賠通道)體現服務效率。
四是產業鏈協同創新。賽事需求倒逼技術進步。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要求雙足行走、動態避障等功能,推動參賽企業優化算法與硬件設計,進而形成技術外溢效應,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作。
從“賽事經濟”到“城市合伙人”
然而,要充分發揮馬拉松賽事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地方政府還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精心策劃和有效實施。
一方面,要注重賽事的品牌建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馬拉松賽事品牌,是吸引更多優質資源的關鍵。這需要地方政府在賽事的組織、運營、宣傳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源,不斷提升賽事的品質和服務水平,使賽事成為地方的一張亮麗名片。當然,大型賽事成本較高,也需通過贊助商合作與衍生收益(如旅游、會展)分攤壓力。
另一方面,要加強賽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深化“賽事+”生態。比如將馬拉松賽事結合展覽、峰會、創投路演等,延長價值鏈。但也要避免同質化競爭風險,若各地盲目效仿,可能導致賽事主題雷同,削弱獨特性。需結合本地產業稟賦設計差異化內容。
根據地方的產業定位和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賽事內容和配套活動,吸引與本地產業相關的企業和項目參與。例如,對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地區,可以舉辦與科技相關的馬拉松主題活動,如科技馬拉松挑戰賽、智能體育裝備展示等,吸引科技企業的關注和投資。同時,也要注意利用好數據化招商工具,比如利用賽事期間采集的企業家行為數據,分析投資意向,提升對接效率。
此外,完善的招商服務體系也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要注意短期效應與長期轉化。在賽事舉辦期間及賽后,地方政府要為有意向投資的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務,包括項目對接、政策咨詢、手續辦理等,確保企業能夠順利落地并發展壯大。在賽事中嵌入稅收優惠、土地供應等政策宣介,增強吸引力。尤其是賽事流量如何轉化為實際投資?需建立后續跟蹤機制,如亦莊的專項政策與雄安的科創中心服務。
隨著地方招商競爭從“拼政策”轉向“拼生態”,馬拉松賽事正從單一活動升級為城市發展的“超級接口”。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細分領域賽事(如新能源車拉力賽、生物醫藥創新馬拉松),進一步打通產業、人才與資本通道。而成功的核心在于:以賽事為媒,構建“城市-企業-人才”共生共榮的生態圈。
北京亦莊與雄安新區的實踐表明,當馬拉松的終點線被賦予產業落地的意義,奔跑便不再只是競技,而是城市與未來的雙向奔赴。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