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廣大患者的就醫需求,國醫大師許潤三自5月8日起增加每周四上午東城中醫醫院門診,出診時間:周四上午,周日下午。
許潤三: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經驗
輸卵管阻塞是導致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許潤三以中醫傳統辨證和輸卵管局部辨病相結合的治療思路,采用中藥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治療輸卵管阻塞。現簡要介紹其理論如下。中醫有“胞脈”說
對于胞脈的認識,許潤三認同現代醫家蔡小蓀的觀點:胞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分布于胞宮上的脈絡,主要指沖任二脈,相當于西醫學子宮上分布的動靜脈。如《內經》曰:“胞絡上系于心。” 而狹義胞脈則相當于西醫的輸卵管。正如朱丹溪所云:“子宮上有兩歧,一達于左,一達于右”,此兩歧即指輸卵管。因此,輸卵管的概念及功能應包括在中醫狹義的胞脈之中,輸卵管的病變亦與中醫胞脈的異常改變相對應。
胞脈閉阻而發病
據臨床觀察,導致瘀血停滯于胞脈的因素大致可歸納為:情志所傷、盆腔炎史、結核病史、手術損傷、經期感受寒邪。以上無論何種原因,一旦影響了胞脈的氣血運行,造成瘀血內阻,胞脈閉塞不通,導致兩精難于相博,則可導致不孕癥。歷代中醫文獻中沒有與輸卵管阻塞相關的病名,根據西醫學對其病理表現及臨床體征的診斷,許潤三認為它與中醫的“瘀血病證”極為相似。瘀血形成后,可阻礙正常氣血的新生與運行,使局部出現炎癥、粘連,組織增生和包塊等病理改變,若瘀血阻滯于胞脈,使胞脈出現炎癥、粘連而閉阻,兩精難于相搏則不孕。因此,輸卵管阻塞的中醫診斷是胞脈閉阻。辨病與辨證結合
由于輸卵管阻塞患者多無明顯的特異性癥狀,常是多年不孕,經西醫檢查而被發現,這給臨床上準確辨證和有針對性用藥造成一定困難。因此,建立辨證與辨病(指西醫的病)相結合的辨證論治新體系,是中醫學術界努力的方向之一。故而,許潤三采用中醫傳統辨證與輸卵管局部辨病相結合的雙重診斷方法治療本病。
局部辨病:由于引起輸卵管阻塞的原因不同(炎癥或結核),其局部的病理表現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輸卵管炎性阻塞主要是瘀血阻滯于胞脈;而結核性阻塞,由于局部有鈣化灶及瘢痕形成,則表現為瘀血阻于胞脈的重證;輸卵管積水的形成,多是由于瘀血內阻,影響胞脈的氣機疏通,津液的布散,積為水濕,導致痰濕互結于胞脈的病理變化。局部辨病就是辨清輸卵管是炎性粘連、是瘢痕鈣化、還是輸卵管積水,可有針對性地遣方用藥。全身辨證:在局部辨病基礎上,再結合患者的發病誘因、證候以及舌脈進行辨證分型。一般臨床常見有三型:肝郁型、血瘀型、瘀濕互結型。肝郁型:多為婚久不孕,精神抑郁,喜嘆息,經前小腹及乳房脹痛,心煩易怒,月經量少,色黯,經行不暢。舌質正常或略黯,脈細弦。婦科檢查:盆腔多為正常或附件增厚,壓痛不明顯。瘀血型:多為原發不孕,或有結核病史。平時小腹疼痛,經期加重,月經量或多或少,色黯,有血塊,甚或閉經。舌質黯,有瘀斑,脈沉弦。婦科檢查:附件增厚或可捫及炎性包塊。瘀濕互結型:多表現為小腹及腰骶墜痛,勞累、性交后加重,白帶量多,質稀或稠,有味,大便溏薄,舌胖,質淡黯,脈弦滑。婦科檢查:附件區可捫及囊性腫物,或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示輸卵管積水。總之,將局部辨病與全身辨證相結合的雙重診斷方法引入輸卵管阻塞的治療中,對增強中醫遣方用藥的針對性,提高中藥療效,具有切實的臨床意義。理氣活血 化瘀通絡
由于輸卵管阻塞的主要病機是瘀血阻于胞脈。因此,治療大法擬理氣活血,化瘀通絡。以“四逆散加味方”作為主方,同時結合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所示局部病變情況,或輔以活血利水,或輔以軟堅散結,全身調理和消除局部病變相結合,共達理氣活血通絡之功。
|以上文字內容來源于《中國中醫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