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趙玉國
當書脊推開塵封的歲月,光陰便從木紋里醒來。當年 《明式家具珍賞》 的 出版 ,讓明式之美在當代長出新的年輪……
40年前,王世襄先生所著《明式家具珍賞》橫空出世,其系統地介紹了明式家具的種類、造型、工藝等,是明式家具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書以豐富的實例和專業的解讀,為世人打開了認識明式家具的大門,確立了明式家具在收藏領域的重要地位,對推動家具收藏文化發展意義非凡。
這不僅是一場時光的聚會,更是一次對明式家具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與時代詮釋,為學界與公眾呈現了一場思想與美學的盛宴。
4月23日,“典耀四海 明式潮興——《明式家具珍賞》問世四十周年學術座談會暨文獻特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辦。作為“第四屆嘉德國際藝術圖書展”期間的一場學術性活動,此次活動由罐子書屋主辦,博雅學社協辦,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作為支持單位,文玉樓獨家贊助。活動現場大咖云集——《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執行主編黃天、古家具鑒藏家張德祥、“博雅學社”社長蔣念慈、藏書家林百川等嘉賓悉數到場,并展出了《明式家具珍賞》手稿原件等珍貴文獻。
各種版本的《明式家具珍賞》齊聚一堂。
在文獻特展中,展柜內陳列著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手稿原件、黃天與王世襄往來書信等,多數珍貴展品為首次亮相。而作為此次特展的重要展品,林百川提供的《明式家具珍賞》手稿原件一經展出就吸引了眾人的關注,此手稿為首次完整公開展出,彌足珍貴。另外,文玉樓收藏的諸版本《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也亮相展覽,其中有不少都是極為罕見的版本。更為難得的是,這些珍貴的書籍可讓觀者隨手翻閱,使觀眾可以用指尖觸摸歷史的溫度。
展覽及對談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手稿原件一經展出就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展出。
座談會上,諸位嘉賓圍繞著《明式家具珍賞》一書的出版、研究、收藏,以及嘉賓與王世襄之間發生的故事層層展開,其中不乏有諸多往事為首次披露,讓大家從不同角度了解到該書出版前前后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天:這本書推動了明式家具熱潮
(中日關系研究專家、書法家、文史家,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執行主編)
王老的《明式家具研究》書稿完成時間應該是在1979年到1980年,有28萬字左右,當時香港三聯書店總經理蕭滋先生去文物出版社的時候看到了這部書稿,他從出版的角度建議王老先出“珍賞”,用精美的圖文來吸引讀者關注,之后再出“研究”。
《明式家具珍賞》先后出了香港版、臺灣版、內地版,海外版有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等等。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版本?因為這本書實在是太暢銷了。當年做這本書投資是非常大的,雖然回報也不小,但是蕭先生承受的壓力也是極大的,光是制版費就花了當年香港半套房的價錢。他說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就要花錢,不管怎樣一定要做好這本書。這么貴的書后來出了這么多版本,本身就是一項成就。它的另一項成就是推動了明式家具熱潮,重振了古代家具這個行業,令人非常振奮。
黃天與王世襄之間的通信
大家知道《明式家具珍賞》為什么封面用的是這把圈椅嗎?在書的圖版說明里,王老對這把椅子的評價是“這不是一件典型的明式家具”,那么出版社又為什么選擇它來做封面呢?首先,圖版說明里面沒有對這件家具不好的評價;其次,它有束腰、有角牙,在設計上非常成功,而且當時大家對“明式家具”沒有什么特定的印象,用這張圖比較容易接受,后來王老就被說服了。
《明式家具珍賞》出版后震動了全球文博界,我不是研究明式家具的,我只是主編了這本書,但我的工作確實推動了明式家具熱潮,所以我可以說自己也算一個推手。當然,我后面更大的推手是蕭滋先生,他對這本書的貢獻是很大的。他在晚年的時候也常常提起,自己最大的一個安慰便是做了這本書。
·張德祥:他為了推廣文化自費送書
(知名古家具收藏家、鑒賞家)
我和王先生相識于1978年,通過一些往來,我們逐漸熟悉起來。1984年春天,我邀請王先生去拍攝多家硬木家具廠和北京木材廠展廳里的古家具。他一開始不愿意去,說那些地方展出的都是工藝精湛的紫檀、乾隆時期的家具,而且廠里的人不太待見他——因為他買家具時總說自己不寬裕,希望能便宜些,所以得了個“窮王”的外號。在我多次勸說下,他才答應前往,結果到了之后驚喜不已。但廠里不允許拍照,我們只能在周四工人輪休時偷偷去。初春天氣很冷,我們要把家具從一樓搬到樓上光線好的地方,還要鋪背景紙。在室內拍攝還好,一到室外,風一吹背景紙就會被掀翻,拍攝過程非常艱難。最終,這兩家單位共有24件家具收錄進了《明式家具珍賞》,我能為這本書出份力,感到特別欣慰。
《明式家具珍賞》出版了眾多版本,能看出該書當年是多么暢銷。
這本書1985年在香港出版,1986年在北京上市,剛開始并沒有引起很大反響。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對明式家具的認識需要時間,另一方面書價高達120元,而當時很多人一個月工資才幾十塊。1987年,我陪王先生去山西參加政協會議。在山西期間,王先生自費帶了好幾本《明式家具珍賞》,想送給當地的漆器廠,結果一開始沒人認識我們,吃了閉門羹。幸好有位工作人員看出了這本書的價值,邀請我們去他家吃飯,還把王先生當成大文化人,飯后請他題字。當天晚上,廠里領導也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重新安排我們住進招待所。王先生工資不高,平時花錢很節省,但為了推廣家具文化,愿意自費送書,這種精神讓人敬佩。
·林百川:收藏王先生的書讓我成了“版本狂人”
(資深藏書家)
20多年前,在琉璃廠中國書店,我第一次見到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賞》香港版,瞬間就被吸引住了。那時,文物出版社的版本賣300元,而香港版標價2000元,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簡直是一筆巨款??蓵拖裼心Яσ粯?,讓我魂牽夢繞,前前后后跑了三趟書店,最終咬著牙把它帶回了家。
大概十年前,《珍賞》手稿在收藏圈出現,等我得到消息時,手稿已經過了好幾輪競價,價格高得嚇人。但一想到是王先生的手稿,我根本顧不上那么多,直接給出了當時最高的報價,很幸運地拍下了這份珍貴資料。前些天和黃天老師一起翻看手稿時,20年前在琉璃廠書店買書的場景,一下子又浮現在眼前。
在收藏王先生著作的過程中,我成了大家口中的“版本狂人”?!睹魇郊揖哒滟p》的文物社版、香港精裝本、木盒本,我全都收入囊中,還一門心思搜羅各種珍稀版本。最讓我驕傲的,是那本 1958 年的《髹飾錄解說》油印本。這本書總共才印了200冊,都是王先生送給友人的,留存下來的少之又少。
這些年,我收藏的不僅是王先生的書籍和手稿,更是他傾注其中的學術心血。在我心里,它們早已超越了物質層面,成了連接今人與傳統文化的橋梁。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延續這份文化傳承,也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王世襄先生著作的魅力。
·蔣念慈:希望大家能沉下心來做研究
(博雅學社社長)
2024年,王世襄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我們邀請黃天先生在《澳門日報》開設連續專題報道,系統梳理王先生的學術遺產。同年我們還帶隊參與了伍嘉恩女士木趣居明式家具展和《明式家具三十年經眼錄》新書發布活動。借中法建交60周年契機,我們完成了對收藏家羅漢先生的雙語專題采訪——這種雙語呈現的深度對話在業內并不多見,希望能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橋梁。
今年我們繼續深耕,先后專訪了馮朗銓先生和劉大維先生。在《對話馮朗銓》系列文章里,我們詳細解讀了一套來自福建的重要家具——就是今天現場嘉賓所坐的玫瑰椅原型,這套器物由楊波先生收藏,2024年在中國嘉德以1840萬元成交。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深度對話,讓更多人關注到像莆仙家具這樣曾被低估的地域文化遺產。劉大維先生的專訪則聚焦福建家具在拍賣市場的“現象級”表現,這些內容都引發了行業對區域家具研究的重新審視。
未來博雅學社仍會保持這種純粹的學術態度,不為流量裹挾,不為市場左右,希望能繼續為大家帶來關于中國家具的新視角、新發現。我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種沉下心來做研究的堅持,或許正是我們能為傳統文化傳承貢獻的一點力量。
編輯丨趙玉國
校對丨鄭 爽
設計丨周 倩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中國收藏雜志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本雜志,還有“試聽”雙重體驗。音頻及視頻號講述的背后故事,都將在雜志獨家呈現。
創造無價
一個月40元的投資,貴嗎?知識無價,獨立的觀點無價,帶給您的精神財富更無價。
全年12期 訂閱價480元
郵發代號2-688 訂閱熱線111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