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中日友好醫院通報稱,該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某違反生活紀律和醫德醫風問題的舉報材料基本屬實,決定對肖某予以開除黨籍處分,并解除聘用關系。此前,肖某的妻子在舉報信中稱,肖某在手術過程中與護士發生爭執,并丟下已經麻醉的病人不顧,離開手術室長達40分鐘。這一細節不僅讓公眾驚訝,也讓不少醫療行業的從業者感到擔憂。
肖某受到嚴厲處分,本可為這起醫德不端事件畫上一個句號。然而,肖某隨后的一番回應,卻令人更加迷惑不解。據經濟觀察報報道,肖某表示:“我和某護士長、某規培住院醫師是存在私生活的問題,但是網絡上指控我跟其他的人發生了關系,我是一概否認的,這沒有任何實據,給其他女士造成了很多困擾,我非常抱歉。”
他還表示:“我確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我并不認為我對醫療(安全)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
肖某承認自己存在私生活問題,但回避其醫德問題,仿佛自己受了冤枉。但是,醫生離開麻醉病人長達40分鐘,能用“沒有影響醫療安全”搪塞嗎?正如不少醫療專家分析的,麻醉以后醫生離開手術臺,違背操作規范,會給病人帶來極大威脅。患者最終順利康復只是僥幸,而不能說明其做法能被允許。
公是公,私是私。一些情況下,公德與私德確實不可一概而論。然而,對醫療、教育等特殊行業的從業者來說,私德與公德有著更加緊密的關聯,某些看似只是違反私德的行徑,有必要得到更加嚴格的審視。
教師與所指導的學生,醫生與所指導的規培生,如果彼此之間發生不正當關系,受傷害的不僅是他們自己和各自的家人,也會妨礙教育公平、醫療安全。這不僅嚴重違背師德、醫德,也會給卷入其中者帶來直接的傷害。
據肖某妻子舉報,肖某與某護士在手術室中發生爭執,就摻雜了他個人的情感因素。如果不是因為他對同在現場的某規培住院醫師有所偏袒,他很可能不會與該護士產生激烈沖突,更不至于“感到頭暈、手抖得厲害”。
在肖某的視角里,他中途離開手術室,避免進一步沖突,仿佛是為了病人的安全著想。如此邏輯,可謂顛倒因果。這番沖突之所以發生,本來就是肖某的個人原因所致。在這種情況下,肖某以“避免沖突”為由,做出極不負責的離場行為,難道還有功嗎?
就算醫生和同事存在私人恩怨,在共同進行醫療活動時,雙方也應當通力合作,確保醫療過程不因個人情緒、利益糾紛出現偏差。退一萬步說,即便雙方有什么不可化解的矛盾,也不能把問題暴露在千鈞一發的手術臺上,在手術室里吵架、沖突。
這起事件,也給更多公共服務領域的從業者發出警示:莫把私德當小事,私德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會轉化為公德問題。出于一己之私,將不正當的私生活關系浪漫化,因個人情緒影響工作規范,損害的不僅是他人權益,也是整個行業的聲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