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兒個要講的這位傳奇人物,叫劉基,他出生在1311年,去世于1375年,字伯溫,是溫州文成縣南田人(以前這地兒屬于青田縣)。劉基可是元末明初特別厲害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個詩人呢。這人那叫一個聰明絕頂,料事如神,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在那些重要戰(zhàn)役里,他總能想出奇招妙計,幫著朱元璋把各路叛亂勢力都給平定了。而且在軍政、財務(wù)這些方面,為新建立的王朝制定了一套完備的制度,開創(chuàng)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
劉基生在元末,打小就機靈得很。長大以后,更是啥書都看,學(xué)問和才干那是蹭蹭地往上漲。他心里一直裝著拯救天下的志向,23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開始踏入仕途。可那會兒的元政權(quán),皇帝昏庸,官吏腐敗,老百姓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劉基看著這危機四伏的局面,也沒灰心喪氣,還是一心撲在國事上,為人清廉剛直,在朝廷里盡心盡力,就想著能為國家和民族干出一番大事業(yè)。可在元朝那個民族歧視嚴重的官場上,劉基一直不得志。他26歲的時候,去江西高安縣當(dāng)縣丞,后來長期在江西行省當(dāng)椽史、在江浙行省做儒學(xué)副提舉、在浙東元帥府當(dāng)都事,還有行省樞密院經(jīng)歷這些官職,都是從七品、七品的小官。后來好不容易當(dāng)上從五品的行省郎中,可很快又以七品的資格,改授處州路總管府判,他那一身的浩然正氣,就這么被打壓著。再加上當(dāng)時農(nóng)民起義已經(jīng)鬧得轟轟烈烈了,劉基面對現(xiàn)實,慢慢也明白了,元朝滅亡、改朝換代那是遲早的事兒。于是,在他48歲那年,就辭官回家,在武陽隱居起來。
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軍隊打下金華,平定括蒼,早就聽說劉基大名的朱元璋,特別熱情地邀請他出山。這時候劉基都50歲了,他應(yīng)邀去了金陵(也就是南京),給朱元璋獻上“十八策”,把天下局勢分析得頭頭是道。朱元璋一聽,高興壞了,專門設(shè)了禮賢館招待他。從這以后,劉基就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謀士,他那一身的本事終于有地兒施展了。
劉基被朱元璋聘請到應(yīng)天(南京)當(dāng)謀臣后,針對當(dāng)時的形勢,提出了時務(wù)“十八策”,給出了好幾個特別關(guān)鍵的軍事策略。比如說,先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方國珍暫時講和,避免兩線作戰(zhàn),然后再各個擊破。這些建議都被朱元璋采納了。后來朱元璋攻打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些勢力,大多都是按照劉基的計策來的。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己稱吳王,劉基當(dāng)了太史令。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劉基升職做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還幫朱元璋謀劃制定了北伐滅元的方略,并且成功實現(xiàn)了。在這期間,劉基參與軍機大事整整八年,對全局的謀劃那可是功不可沒。洪武三年(1370年),劉基被封為誠意伯。
要說論運籌帷幄的功勞,劉基怎么也該封公啊。可最開始封公的六個人,是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這些人里,除了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是追封的,其他幾個可都是最早跟著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戰(zhàn)場上拼命的“鐵哥們”。雖說朱元璋對劉基,老是恭恭敬敬地聽他說話,還老喊他“老先生”,不直接叫名字,說什么“劉基就是我的子房啊”,可這也就是請教的時候,做個姿態(tài)罷了。可能朱元璋心里有點自卑又有點自大,他一個大老粗,不識字,對文化人打心眼里有點反感。雖說劉基還有陶安、秦從龍、朱升、范常這些文人,對朱元璋平定天下,功勞一點不比在戰(zhàn)場上廝殺的武將小。
不過呢,劉基雖然才華橫溢,胸中有韜略,可他人特別實在,性格又正直剛烈,眼里揉不得沙子。天下太平以后,他這種性子,在官場里還真混不下去,這點他自己也清楚。洪武三年,朱元璋想讓他當(dāng)丞相,劉基就說:“我這人太愛憎分明了,又受不了繁雜的事務(wù),要是當(dāng)丞相,恐怕會辜負皇上的恩寵。天下哪兒會缺有才能的人啊,只要皇上您用心去找就行。”
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以后,心態(tài)就變了。“不是自己一伙的,就肯定有二心”,這是所有帝王都有的想法,只不過在朱元璋這兒,變得更厲害了,他更刻薄無情。本來他第一個想收拾的,是獨攬大權(quán)的丞相李善長,可因為李善長嫉恨劉基,朱元璋就想讓劉基當(dāng)這個“殺手”。“太祖因為一些事兒責(zé)怪丞相李善長,劉基就說:‘李善長是開國功臣,資歷老,還能調(diào)和各位將領(lǐng)的關(guān)系。’太祖就說:‘他好幾次都想害你,你還替他說話?我打算讓你當(dāng)丞相。’劉基趕緊磕頭說:‘這就好比換柱子,得用大木頭才行。要是用小木頭捆在一起當(dāng)柱子,房子馬上就得塌。’”
第二年,劉基就請求告老還鄉(xiāng)了。劉基雖然回老家了,可朱元璋疑心病重啊,覺得人不在身邊,不好控制,就更想除掉他。劉基也知道朱元璋不會輕易放過他,所以就讓兒子留在京城當(dāng)官,算是當(dāng)個人質(zhì)。而且朱元璋每年年底,都會把退休官員的兒子,像劉基的兒子劉璉、宋濂的兒子宋允載、葉琛的兒子葉永道、胡深的兒子胡伯機這些人,召到京城,在便殿接見他們,又是噓寒問暖,又是親切交談,跟一家人似的。所以,退隱后的劉基特別低調(diào),“每天就喝喝酒、下下棋,絕口不提自己的功勞”。
《明史》里還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兒。青田縣的縣令,早就聽說劉基大名,特別想見見他。可一直沒機會,后來沒辦法,縣令就穿著老百姓的衣服,扮成鄉(xiāng)下人去見劉基。劉基當(dāng)時正在洗腳,就讓侄子把縣令領(lǐng)進茅草屋,還煮了小米飯招待他。縣令這才說:“我是青田縣的知縣。”劉基一聽,嚇得趕緊起身,自稱是老百姓,然后就告辭走了,從那以后再也沒和縣令見過面。就算劉基這么低調(diào),最后還是沒能逃過朱元璋的算計。
朝廷那邊呢,李善長被朱元璋猜忌,自己退休了。胡惟庸和李善長是同鄉(xiāng),因為李善長的舉薦,當(dāng)上了丞相。其實,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就選丞相的事兒問過劉基的意見,劉基不看好胡惟庸,還說:“讓他當(dāng)丞相,就好比駕車,我怕他把車轅給弄翻了。”胡惟庸就因為這事兒,記恨上劉基了。后來,在朱元璋的暗中支持下,胡惟庸終于找到了報復(fù)的機會。
當(dāng)時,甌、閩之間有塊狹長的地方,叫淡洋。這地方是鹽販子、盜賊聚集的窩點,方國珍就是從這兒起兵造反的。劉基就讓兒子劉璉上奏,建議在這地方設(shè)個巡檢司,好管管這兒,讓那些刁民沒機會勾結(jié),也不能脅迫戍邊的士兵一起出逃造反。胡惟庸卻讓刑部尚書吳云彈劾劉基,說淡洋這地方靠著山、挨著海,有君王之氣,劉基想把這兒當(dāng)自己的墓地,當(dāng)?shù)乩习傩詹煌猓拖朐O(shè)巡檢司為難老百姓,這才讓這地方形勢變得糟糕。
朱元璋也不表態(tài),就把這彈劾的文書傳給劉基看。這明顯就是個信號,也是一種威脅,要是劉基沒個合適的回應(yīng),謀反的罪名可就扣頭上了。劉基沒辦法,只能親自去京城拜見朱元璋,可朱元璋壓根就不提這事兒。劉基既沒法給自己辯解,又不敢離開京城。沒過多久,他就生病了。這時候,胡惟庸帶著補藥來看他。劉基吃了胡惟庸拿來的藥,馬上就感覺胸口像堵了個拳頭大的石頭。劉基抽空把這情況跟朱元璋說了,朱元璋還是不管。又過了三個月,劉基的病情更嚴重了。朱元璋派人去問候他,發(fā)現(xiàn)他都起不了床了,就派人用傳送公文的船,把他送回青田老家。沒多久,一代奇才劉基就這么去世了。
劉基那可是上知天文,下通經(jīng)史,對兵法也特別精通。他幫著朱元璋完成帝業(yè),建立明朝,還努力讓國家安定,在天下出了名。后人都把他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也老說劉基是“我的子房”。而且劉基在文學(xué)上也很有成就,和宋濂、高啟一起,被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