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碓
切料
馬松勝展示制作的楮皮紙
馬松勝和朋友一起討論造紙技藝
搗漿
抄紙
薄如蟬翼的楮皮紙躍然簾上
晨光初露,秦嶺北麓的北張村造紙工坊里,今年68歲的馬松勝俯身于紙漿池前。竹簾輕入,雙手如執(zhí)玉如意般起落游弋,頃刻間,一張薄如蟬翼、韌似絹帛的楮皮紙便躍然簾上。這方承載著兩千年文明密碼的古法手工紙,在他布滿老繭的指尖續(xù)寫著“蔡侯紙”的活態(tài)傳奇。今年3月,馬松勝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
“冬采楮枝剝青皮,春蒸夏曬秋成紙”,北張村沿用的傳統(tǒng)造紙工藝全部由手工完成,這種古老的手工藝使用工具簡單,但操作工序復(fù)雜,原料選材考究。馬松盛說,長安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起始于西漢時(shí)期,被譽(yù)為“手工紙工藝演化進(jìn)程的活化石”。終南山和灃河盛產(chǎn)的隔年生楮樹枝條是造紙的最佳原料,將冬季和春季采集的隔年生楮樹枝條剝皮、扎捆、曬干備用。制作紙時(shí),經(jīng)過浸泡、碾壓、蒸煮、漂洗、踏切、搗漿、抄紙、晾曬等三大門類、十多道大工序,方才制成一張張纖薄卻韌性十足的楮皮紙。
造紙工坊里,馬松勝手持竹制“飛桿”在紙漿池中緩緩攪動,纖維如云絮般均勻舒展,再以竹簾輕兜漿水,紙纖維便如聽話的銀蠶攀附簾面。“抄紙要懂‘三沉三浮’”,他示范著手腕的微妙角度,沉太深則紙厚,浮太淺則纖維散,全憑多年練出的手感。隨后巧妙地使?jié){中的纖維覆蓋在紙簾上,形成濕紙,一張張疊放于紙床上。因沿用古人造紙技術(shù),其紙依舊保留古代紙張的模樣,光澤度較低,表面有明顯的紋路,裁出的四邊盡是毛茸茸的棉絮,韌性極強(qiáng),散發(fā)著悠悠古意。
如今,北張村的造紙技藝依舊回蕩在秦嶺山間,每一張帶著毛絮邊的楮皮紙,都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見證。
文/圖 記者 竇翊明
來源:西安晚報(bào)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