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周藝術人物:藝術家奈娜·卡魯、雷內·馬蒂奇等近日入圍英國2025年特納獎;藝術家李學明、任建國分別在中國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辦個展;昆明當代美術館打撈“八十年代失蹤者“雕塑家朱祖德,在上海,藝術團體馬丁·戈雅生意獲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新文化制作人”第三季“劇場”項目。
英國|藝術家奈娜·卡魯、雷內·馬蒂奇、穆罕默德·薩米、扎迪·車
入圍2025年特納獎
英國泰特美術館近日宣布,奈娜·卡魯(Nnena Kalu)、雷內·馬蒂奇(Rene Mati?)、穆罕默德·薩米(Mohammed Sami)和扎迪·車(Zadie Xa)入圍2025年第41屆特納獎。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將于2025年9月27日至2026年2月22日在英國布拉德福德的卡特賴特美術館(Cartwright Hall Art Gallery)展出。最終獲獎者將于12月9日在布拉德福德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揭曉。
扎迪·車(Zadie Xa)、奈娜·卡魯(Nnena Kalu)、穆罕默德·薩米(Mohammed Sami)、雷內·馬蒂奇(Rene Mati?)
布拉德福德卡特賴特美術館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館長兼特納獎評審團主席亞歷克斯·法夸爾森(Alex Farquharson)在一份聲明中寫道:“此次入圍名單反映了當代藝術實踐的廣度,從繪畫、雕塑到攝影和裝置藝術,每位藝術家都通過個人經驗與表達,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世界觀。在J.M.W.特納誕辰250周年之際,我很高興看到他的創新精神在當代英國藝術中依然鮮活。”
今年入圍的四位藝術家均常駐倫敦。現年58歲的卡魯出生于格拉斯哥,以大尺幅的旋渦狀抽象繪畫作品以及由回收織物和錄像帶制成的繭狀懸掛雕塑而聞名。27歲的馬蒂奇出生于英格蘭彼得伯勒,是此次入圍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她通過攝影、裝置和聲音作品,以及近期使用玩偶進行的拼貼創作,探討歸屬感與身份認同等主題。現年40歲的薩米出生于巴格達,在薩達姆政權倒臺后離開伊拉克,他以喚起戰爭與強制遷徙創傷的大幅風景畫而受到關注。41歲的車出生于溫哥華,以韓裔傳統為靈感,創作融合繪畫、聲音、影像和表演的沉浸式裝置藝術,探索離散身份與跨物種交流等議題。
北京|藝術家李學明
中國美術館展出“意無盡”
4月26日,“意無盡——李學明中國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李學明的代表性作品100余幅,是迄今為止對這位著名畫家藝術世界最全面的一次呈現。展覽將持續到5月6日。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李學明的作品通過獨特的藝術視角,將鄉土記憶、山水哲思、文人風雅,升華為一種人文精神,既延續了文人畫寫意傳統,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李學明
李學明1954年生于山東莘縣,1978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藝術系,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榮聘教授。
李學明“念茲鄉土”系列作品《故鄉良辰》
展覽現場
展覽作品為畫家從藝經年的作品,分為“林泉坐忘”“湖山放懷”“念茲鄉土”“既耕春圃”四個部分,呈現出畫家在中國畫創作中的履痕和成就。其中“念茲鄉土”部分的鄉土人物題材繪畫,是李學明對故鄉的深情回望。他用畫筆描繪童年記憶,魯西平原上那些質樸憨厚的農民、天真爛漫的孩童,在田間地頭演繹著平凡而又生動的生活故事。這些作品能夠喚起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根脈的追尋,讓觀眾感受到那份中國人共有的鄉愁。
“我喜歡田園,喜歡鄉村,其實在紙上用心五十多年,也可以說是用筆墨回到故鄉,這些年才真正知道所謂寫意,是得放膽與細心二者之妙,進而求得生命自在之境。”李學明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說。(文/王諍)
上海|藝術團體馬丁·戈雅生意
獲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新文化制作人”第三季“劇場”項目
近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宣布“新文化制作人”第三季“劇場”項目獲選者為藝術團體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他們的入選方案《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廢墟、劇場》將于2025年7月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揭幕,呈現一場八小時的集體劇幕與為期三個月的展覽。
馬丁·戈雅生意肖像照,攝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馬丁·戈雅生意由藝術家程然、大綿創辦于2017年。作為有23只貓的先鋒藝術團體,馬戈生愿以藝術家第一視角來看待、理解和支持本土藝術家的多樣性實踐和探索,嘗試脫離固有的藝術體制,專注塑造未經定義的新藝術觀念與場景。馬丁·戈雅是一只貓的名字。
《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廢墟、劇場》是一座時空湍流中的寫意劇場,其策展小組成員為程然(影像藝術家、馬丁·戈雅生意聯合創始人)、大綿(編劇、武俠類型寫手、馬丁·戈雅生意聯合創始人)、陶佩珩(視覺音樂策劃、犁鼻器V33N0主理人)與陳迅超(寫作者、“貍瑞金卮”策展人)。
據悉,新文化制作人”第三季“劇場”的征集時間從北京時間2025年1月6日持續至3月10日中午12:00,通過公開招募方式,共收到方案130份。本季評審委員會由蓬皮杜藝術中心澤西城館聯合館長查爾斯·奧賓(Charles Aubin),慕尼黑藝術之家藝術總監安德烈亞·利索尼(Andrea Lissoni),舞者、中國當代舞蹈劇場先鋒文慧,劇作家、劇場導演、社會編舞家張獻,以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組成。評委與9組入圍“制作人”進行線上面試后,在提案的創新性、實踐性等多方面進行了審慎討論,最終馬丁·戈雅生意以其方案《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廢墟、劇場》獲選。(文/黃松)
上海·杭州|藝術家任建國
寫景也畫心,在繪畫中再尋桃花源
4月26日,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主辦,犍陀羅研究院和法國無極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協辦的“再尋桃花源——任建國中國畫作品展·上海站”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啟幕。作為再尋“桃花源系列”江南巡展的一部分,杭州站也將緊隨其后,于4月27日在浙江博物館揭幕。
此次巡展依次通過“記憶重啟”“乘物游心”“云海聽風”“桃花依舊”和“自有我在”五個單元,展現任建國對桃花源這一經典母題在“古意”與“今趣”之間不斷推陳出新的創作軌跡。其中,上海站共展出藝術家任建國創作的近60幅畫作以及40幅速寫。
任建國,《男人也會燒飯》,40x47.5cm,絹本工筆重彩,1982年
任建國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恢復高考后,成為央美國畫系13位本科生之一。在上海站展覽的終章,任建國以速寫作品作為收官的點睛之筆。四十幅采風于北京、陽朔、黃山、昆士蘭州等地的速寫,記錄了任建國近年來在海內外不同城市的筆耕不輟。
展覽現場
在上海站的開幕式上,任建國向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捐贈了兩件大型作品《暖風》《山外山》。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11日。(文/黃松)
昆明|雕塑家朱祖德
回望一位早期抽象雕塑實驗者
近日,展覽“八十年代失蹤者——朱祖德的雕塑”在昆明當代美術館(CGK)舉辦,呈現雕塑家朱祖德的百件雕塑及其手稿、藝術隨筆等作品。
展覽現場
朱祖德,1949年出生于上海,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2年于云南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前往云南省祿勸縣進行創作考察,入金沙江嘗試游渡,卷入激流,時年43歲。
上世紀80年代,適逢“85美術新潮”風起云涌,朱祖德積極地投身到觀念的討論及形式、材料的探索中,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尤其從1988年到1992年,是朱祖德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他以抽象形式為創作核心,融入東方哲學精神,解構傳統,批判現實。他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抽象雕塑實驗者,曾設計《民族圓舞曲》、昆明植物園蔡希陶紀念碑等。
朱祖德雕塑作品
此次展覽標題“失蹤者”既是指向朱祖德43年短暫的個體生命的消逝,也是對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浪潮中一些代表性藝術家在藝術界的消失,今天的美術館機構理應做出的回應及反思。展覽將展至6月29日。(整理/陸林漢)
北京|藝術教育者高鵬
助力北師大的藝術設計學科進入全球排名
藝術從業者與教育者高鵬39歲時籌建了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五年間,這所年輕的學院構建了相對完善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也助力北京師范大學在2025年首次躋身QS藝術與設計學科全球排名前200名。
高鵬
從館長到院長,高鵬認為,核心挑戰在于從“結果導向”到“過程培養”的思維轉換。做館長時關注的是結果,做教育注重的是過程。“做美術館館長的時候,活動非常多,自己的精力大量被分散。而在北師大的前三年,給了我認真沉思學院定位和未來發展的機會,有了這些積淀,學院近兩年才可以高效地沿著之前準備的計劃和方針執行,并很快看到成效。”
高鵬介紹,五年間,專業建設方面,學院要從零開始申請本科、研究生專業,甚至博士、博士后項目。在條件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大家不斷構想學院的本碩博框架、專業設置和學生培養方案。在這期間,新媒體、元宇宙、AI 等新興概念不斷涌現,學院的培養方案也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時代變化。
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研學與交流
對于未來五年的規劃,高鵬說:“未來五年的核心仍是人才培養。一方面與國際最好的藝術設計學院學習、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辦出我們的特色,未來設計學院計劃在香港、澳門、深圳等大灣區主要城市都設立未來設計學院的課堂和教學區。目前,學院已與深圳、澳門展開洽談,希望五年后,未來設計學院能成為一所突破物理限制,擁有多元課堂、流動式教學模式的創新型學院,讓外界對未來設計學院有全新的認識。”(文/高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