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辭格
編輯 | 以安
美國消費者,正在痛失低價產品。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宣布將從2025年5月2日美東時間凌晨開始,正式取消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地區商品的小額免稅待遇。同時,盡管特朗普此前承認對華145%的稅率“有些太高了”,進一步的調整尚未做出。
Temu美國站首頁,圖/Temu官網
壓力面前,Temu的漲價行動相當果斷。4月17日,Temu向美國消費者發出漲價通知,稱將從2025年4月25日起進行價格調整。
同期,多家海外數據機構指出,Temu在4月份大幅降低美國地區的廣告營銷投入。
臨近5月2日,美國市場電商平臺紛紛開始漲價。據SmartScout數據,亞馬遜平臺有近千種商品漲價,平均漲幅為30%。而發貨地主要為中國的Temu更是進入漲價潮,主流品類商品均出現不同幅度的漲價。
4月25日Temu漲價啟動后,美國社交媒體平臺上,有用戶感嘆:“這對我們來說是悲傷的一天”。
據外媒報道,Temu平臺的兩把露臺椅子一天之內由61.72 美元上漲到 70.17 美元,根據產品倉儲展示不同定價策略——美國本地倉商品在10-40%,而從中國發貨的商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部分近乎翻倍。
數天后,小額免稅政策正式取消,意味著美國消費者需要為一件來自中國的商品付出兩倍多的價格。漲價后,Temu在第一大市場美國性價比優勢下降,銷售額增長注定減緩。壓力之下,Temu還能從哪里找到新增量?
漲價,為了讓更多賣家能繼續做生意
小額免稅成為歷史,對Temu來說無疑不是個好消息。
在特朗普的決定前,小額免稅政策在美國已經有近8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通過《關稅法》限制進口,從而保護本土制造商與農業發展,但對小額價值物品收稅太過麻煩,便在1938年推出“小額免稅”條款。
隨著時間,“小額”的定義不斷拉高,最近的一次變動發生在2016年,彼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幅度提高到800美元這一在世界范圍內相當“慷慨”的標準——也為Temu電商模式在美國的崛起埋下伏筆。
不同于以往傳統的集中貨運模式,Temu選擇將單個貨物向美國發貨,800美元以下便可免除關稅,更快通關。這些免稅的低價貨物沖進美國市場,在美國再造了“拼多多”式的奇跡。
據公開數據,2022年在海外上線后,截止2024年12月,Temu全球累計下載量接近9億次。2024年Temu在美銷售額預計為300億美元,亞馬遜曾經花費十年才達到相同的成績。
美國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到2024年,每年小額免稅條款豁免的包裹數量從1.53億件增長至13.6億件,其中主要的增長來源為中國。
Temu美國站銷量最佳商品均在800美元以下,圖/Temu官網
可以預見的是,小額免稅政策遭到限制的趨勢無可避免。隨著Temu的崛起,該條款早已成為美國政壇的“眼中釘”。早在2024年4月,美國眾議院、美國國土安全部便曾接連宣布加強小額免稅審查,提高中國小額商品入境門檻,但后續實際作用有限。
2025年2月初,特朗普便曾直接宣布取消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地區小額免稅待遇,但是由于后續美國海關面對突增的工作量難以應對,這個決定被暫時擱置。如今,這項政策即將真正實施。
這意味著,Temu在美的性價比優勢將無可挽回地會下滑。
據彭博社報道,在特朗普2月試圖取消小額免稅政策后,Temu銷售額在3月、4月出現反彈,美國消費者爭相搶購低價商品。據彭博社數據顯示,Temu銷售額在3月、4月的前11天分別同比增長46%和60%。而據市場調研機構Omnisend的調查,56%的美國人擔心關稅導致價格上漲,29%的美國人稱價格上漲后,他們會立即停止、減少購買中國賣家的商品。
不難看出,美國消費者對于Temu漲價早有預期,對價格的反應也十分敏感。
數年來,Temu憑借低價商品、營銷手段獲取銷售額爆發式增長,這意味著用戶對平臺的忠誠度受到價格的影響較大。據SimilarWeb的數據,在特朗普4月份重申取消小額免稅政策后,Temu在App Store的下載量在月中下降了62%,并從穩定的免費應用榜前10名下滑到69名。
當下,Temu無疑已經清晰地認識到——賣家是平臺更重要的資產。關稅風波前,Temu需要和賣家站在一起。Omnisend的高級電子商務專家Greg Zakowicz在2月份預測,Temu消費電子、美容、兒童服裝、家居產品很快便會迎來價格上漲。顯然,這些都是國內賣家聚集的主要品類,也是Temu上最受歡迎的品類。
在漲價之外,Temu仍為維持性價比做出不少努力,最明顯的思路是“本地化”——繞開關稅,在本地化商家、物流上下功夫。
Temu美國站面向本地招募賣家,圖/Temu官網
2月以來,Temu持續開出高額薪資挖角亞馬遜員工,據媒體報道,Temu對亞馬遜P7以上員工開出高于市場價格40%~60%的薪酬方案,成功挖角到至少12名來自亞馬遜、沃爾瑪、TikTok電商部門的員工。
此外,Temu在英美、德法、日本等16個核心市場都開始招募本土賣家,并開始在當地建立物流履約體系。例如,Temu韓國便宣布招聘本土賣家,并在次月與韓國樂天集團旗下樂天全球物流達成長期合作,讓首都圈配送時間縮短到1~2天。
降本,先從廣告費砍了
曾經靠“砍一刀”式營銷火遍海外的“營銷鬼才”Temu,在不可抗力面前,也不得不主動降低廣告投入。
據市場調研機構Tinuiti的數據,Temu曾在4月5日購買美國近20%的Google Shopping廣告展示量,但到12日,Temu購買的廣告展示量下降到0,并在隨后幾天保持在10%及以下。
市場營銷公司Smarter Ecommerce的主管Mike Ryan直言:“Temu在4月9日開始關閉所有在美國的Google Shopping廣告”。
而SimilarWeb的數據則顯示,Temu自4月11日以來的付費流量已經下降77%。Meta廣告庫顯示,截止4月17日,Temu在美國Meta平臺的投放量僅剩6個廣告,同期,Temu在Meta平臺上的廣告投放量總數為27000個,主要集中在歐洲、英國。
獨立電商分析師Juozas Kaziukenas稱,他認為Temu仍會在未來某個時刻重新開啟美國的廣告投放,但目前,這家公司正暫時將資金轉向其他市場。雖然這并不代表著Temu使用量會大幅下滑,但卻意味著Temu可能會暫時放棄在美國市場獲取新用戶。
一項由SimilarWeb的消費零售分析師Ben Parkes分享的數據,足以證明Temu在美國市場的用戶增長較為依賴營銷投放:Temu網站的付費流量比非付費流量高出2.5倍。
選擇在美國市場放棄營銷投入,意味著Temu采取與漲價相同的態度,即暫時放棄用戶增長與性價比優勢,尋求本地化等其他解法,并將戰略重心向其他地區轉移。
另一方面,2024年Temu母公司拼多多的營收增速放緩,也為Temu的果斷決定提供解釋。
拼多多2024年業績摘要,圖/拼多多2024年報
2024年,拼多多錄得營收3938億元,同比上升59%,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歸母凈利潤1124億元,同比上升87%。拼多多的收入主要由交易服務(傭金)、在線營銷服務(廣告收入)組成,其中前者錄得營收1959億元,后者錄得1979億元。
2021年到2023年,拼多多營收增速分別為61%、50%、89.68%。2022年到2023年營收的大幅增長,增速的上升,來源于交易服務收入的提高。換句話說,這來源于Temu平臺2022年在海外的上線。
當拼多多的增速再次下滑到60%左右,作為其近年營收增速的主要推動力的Temu,壓力也不小。
拼多多近年營收構成變化,圖/同花順APP
市場機構推測,2024年,拼多多近2000億傭金收入中,Temu傭金收入貢獻的營收超過一半,但Temu仍未實現盈利,當年虧損額約為35億美元。
據拼多多年報,拼多多在2024年的銷售及營銷費用為1113億元,同比增長35%,主要用于促銷和廣告活動支出。據市場推斷,這部分增長主要來自國內的“國補”政策推廣,以及Temu的海外營銷。
綜合來看,在母公司拼多多營收增速放緩,小額免稅政策取消的處境中,主動降低美國地區營銷費用支出,已是Temu能在“漲價”外選擇的少數明智選項。
還能從哪里尋求新增長?
面對即將取消的小額免稅政策,未知的關稅戰走向,Temu必須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
背負著驅動母公司增長的重任,Temu的轉型需在多方面進行。
一方面是進一步的全球化。
4月,據波蘭媒體Mediapanel報道,Temu在波蘭地區的用戶數量上升至1810萬,超越波蘭本土電商巨頭Allegro的1780萬,成為波蘭用戶量最高的電商平臺。
事實上,早在2023年,Temu便登陸歐洲,并在英國等市場砸入重金補貼開路。數據顯示,Temu在數年內在波蘭對Allegro窮追猛趕,在2023年12月時,訪問量還比Allegro少570萬,到了2024年12月,差距只剩下72萬。
同樣的打法在全球范圍內進行,Temu已經布局的國家有90個,覆蓋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及中東等地區。2025年1月份,Temu又在歐洲開啟奧地利、羅馬尼亞、丹麥三個新站點。近期,Temu也開始進一步推動本土賣家入駐平臺,并試圖完善不同市場的海外前置倉、物流履約體系。
Google play商店中的Temu波蘭版app,圖/Google play商店
以全球化的眼光來看,Temu模式的增長空間仍然廣闊——但這也意味著營銷方面持續的高昂成本。
另一方面是持續向半托管、平臺模式轉型。
據晚點報道,曾經以“全托管”模式起家的Temu,在轉向“半托管”模式后,又計劃推出第三方平臺模式。
在原本的全托管模式下,Temu負責選品、倉儲、物流、運營多環節,商家只需要為平臺提供具有性價比的商品。這種門檻相當低的模式讓國內大量賣家入場,并為Temu留下了極致性價比的商品。
而隨著擴大商家數量、降低市場風險性、提供更多商品等需求的增加,不斷地向商家“放權”吸引更多供給,成為Temu尋找新增長點的主要方向。
2024年3月,Temu的“半托管模式”上線,從美國站點擴散至大多數歐洲站點,成為戰略重心之一。半托管模式下,商家需要自己將貨物運到美國清關入倉,再由平臺進行定價與銷售,使得一些擁有自家物流、倉儲的大型跨境電商企業得以快速入場。
事實上,這些具備履約能力與倉儲的企業,很大一部分是亞馬遜上的品牌賣家。2024年9月,Temu將半托管招商團隊從廣州番禹遷至深圳南山,而深圳正式亞馬遜全球商家數量最多的城市,商家數量約為10萬。
Temu美國站中的本地倉庫商品,圖/Temu官網
圍繞半托管,Temu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放松對商家要求,持續改造供應鏈,降低保證金門檻,為商家提供運費補貼。據晚點報道,Temu在2024年派多位一二級主管帶隊組成近千人的招商隊伍,希望將2024年商品供給量提高一倍,其中對半托管定下的目標是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2024年11月,據上述報道,Temu再次傳出消息,將推出第三方平臺模式,將選品、定價、開店、物流等環節一并交換賣家,平臺只收取傭金。這正是不少跨境電商平臺的傳統模式——意味著對商家供給端要求的進一步放開。
如今,面對美國市場的政策壓力,Temu已經選擇通過漲價、本地化、減少營銷投放暫避鋒芒,但在全球范圍內,其面對的挑戰仍然艱巨。
在持續的模式轉型中,如何持續增加商家供給,平衡巨額的營銷支出,進一步完成不同海外市場的本地化,都將是Temu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