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給所有關心沈陽的人,也寫給每一個相信“老城能新生”的你。
端午將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鏡頭又一次對準了沈陽。2025年端午特別節目落地沈陽錄制,這是繼2024年春晚分會場、中秋晚會后,央視一年內第三次將重磅晚會交給這座東北城市。有人說這是“偏愛”,但細品之下,這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雙向奔赴”——央視需要沈陽的故事,沈陽更需要央視的舞臺。
央視選擇沈陽,絕非偶然
春晚分會場設在鐵西區“中國工業博物館”,鏡頭掃過生銹的機床與嶄新的機器人同框時,全國觀眾看到的正是沈陽“新舊動能轉換”的縮影——既敢直面歷史包袱,又能扛起轉型大旗。這種“破繭重生”的敘事,恰恰是東北振興最需要的教科書。
當2024年中秋晚會的舞臺搭在丁香湖畔,月光與湖水相映,沈陽人突然意識到——這座城市正在成為央視的“新寵”。而2025年端午特別節目再次落地沈陽,更是印證了這一點:央視對沈陽的青睞,絕非偶然,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城市敘事”。
如果說中秋晚會是“詩意敘事”,那么端午特別節目的落地,則是“文化+產業”的雙重考量。沈陽作為清文化發源地,端午的龍舟、香囊、艾草等傳統元素,能與滿族文化、東北民俗無縫融合。而總臺選擇在沈陽錄制,顯然是要借傳統節日,講好“新東北故事”。
沈陽的“硬實力”,東北振興的破局樣本
當人們還在討論“東北衰落”時,沈陽早已悄悄換上了新引擎。2023年,沈陽GDP增速領跑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五年翻番。
2024年,沈陽GDP為9027億,與2023年初核相比,名義增長11.1%,經濟總量成功突破了9000億元,增量占遼寧省的37.7%,是2024年我國經濟增長最好的省會城市之一。
沈陽的“軟魅力”,一座被低估的“網紅城市”
沈陽的煙火氣,是能“腌入味”的。去年中秋晚會,一曲《人世間》搭配渾河兩岸的萬家燈火,讓網友驚呼:“沈陽的夜景居然這么賽博朋克!”從西塔街的朝鮮族烤肉到中街的“非遺”老邊餃子,從故宮的紅墻雪景到洗浴中心的“溫泉劇本殺”,這座城市把“東北式浪漫”玩出了新高度。
央視的鏡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反差——當南方游客還在調侃“東北只有燒烤和二人轉”時,沈陽早已用“文化混搭”撕掉了刻板標簽。這種“土到極致就是潮”的城市氣質,正是當下文旅傳播的流量密碼。
國家戰略下的“沈陽使命”,東北亞的十字路口
沈陽被賦予“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的定位,絕非空談。翻開地圖:沈陽至首爾、東京的航空時長均在2小時內,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年開行量突破500列,韓國SK、日本三菱等跨國企業區域總部接連落戶。央視的曝光,某種程度上是在向國際市場釋放信號——沈陽,才是東北亞經濟圈“最被低估的接口”。
東北振興需要突破口,而沈陽作為東北常住人口正增長最多的中心城市,其輻射力能直接拉動遼寧乃至吉黑兩省。當央視用晚會為沈陽“引流”時,實際是在為整個東北的招商引資、人才回流鋪路。
央視的“沈陽情結”
從春晚分會場到中秋晚會,再到端午特別節目,央視對沈陽的“三連寵”,絕非簡單的場地選擇,而是國家媒體對東北振興戰略的精準呼應。
下一次,當您看到沈陽出現在央視的舞臺上,不妨多想一想——這不僅僅是一場晚會,更是一座城市的復興宣言。
沈陽,這座曾經的重工業之城,如今正用生態、文化、開放的新形象,向全國乃至世界證明:東北的振興,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蛻變。而央視的鏡頭,正是這場蛻變的最佳見證者。
沈陽,值得被大家看見
從春晚到端午,沈陽與央視的“熱戀”還在繼續。這場合作沒有“誰蹭誰”,只有共同的命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東北故事。
央視的“三連寵”是一針強心劑,但沈陽的挑戰依然清晰:如何讓“網紅流量”變“產業流量”?怎樣平衡工業底色與宜居標簽?但這座城市已經用行動給出答案——渾南科技城的“硅巷模式”正在復制蘇州經驗,太原街改造對標成都春熙路,甚至把德國雙元制職教體系引入中德產業園。
有人說,沈陽像極了班里那個“曾經考砸過,現在熬夜刷題”的逆襲學生。而央視的鏡頭,或許就是老師特意遞來的一盞臺燈——光打在這里,是想讓全班看見:努力的人,值得被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