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南部的連綿群山之中,云霧繚繞間,藏著一處令人震撼的佛教藝術秘境——東方佛都萬佛洞。這座依山體而建的石窟群總長超過700米,自南向北劃分為南窟、中窟、北窟、地宮等六個部分,龐大的規模在國內石窟群落中堪稱翹楚。洞窟內的佛像、浮雕與壁畫歷經時光洗禮,依然以鮮活的姿態訴說著匠心傳奇,吸引著八方來客踏入這片藏于山間的佛國世界。
地宮:四大天王與山中巨佛
初入萬佛洞,地宮的莊嚴感便撲面而來。這座長36米、寬15米、高13米的洞窟,洞口處的天王殿如時空之門,四尊高達9米的巨型天王像分立兩側,以威嚴之姿守護著洞內的靜謐。
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劍身紋路清晰如真,仿佛隨時能劃破混沌,掌管“風”的力量;東方持國天王懷抱琵琶,指尖似有樂聲流淌,象征“調”的和諧;北方多聞天王手執寶傘,傘面褶皺自然,寓意“雨”的潤澤;西方廣目天王臂纏靈蛇,蛇身鱗片細膩,暗含“順”的祈愿。四尊天王合為“風調雨順”,是人們對五谷豐登、生活安定的樸素向往。他們盔甲上的紋路如刀刻般深刻,肌肉線條充滿張力,工匠對細節的雕琢,讓冰冷的巖石有了震懾人心的生命力。
地宮深處,一尊高達33米的釋迦牟尼坐佛巍然矗立,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洞中坐佛。佛像依天然山石雕刻而成,面容慈悲中帶著寧靜,雙目微垂似在俯瞰眾生疾苦,是景區內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藝術杰作之一。當陽光從洞頂裂隙灑落,金光沿著佛像輪廓流淌,光影交織間,仿佛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的精神洗禮。
達摩洞與禪宗文化
穿過地宮向北,達摩祖師洞的清幽氣息迎面而來。長56米、寬17米的洞窟中央,10米高的達摩像手持禪杖、單腳而立,衣袍褶皺隨“風”擺動,仿佛正踏江而來。他目光如炬,直視前方,再現了禪宗初祖從印度遠渡重洋、歷經艱辛傳法的堅韌。雕像沒有過多華麗裝飾,卻通過衣袂的飄逸感與肢體的張力,將“修心見性”的禪宗精神融入每一道刻痕。置身洞中,仿佛能聽見千年前達摩面壁時的寂靜,那份對信仰的執著,在石像上凝固成永恒。
藥師佛洞與八百羅漢
藥師佛洞是萬佛洞的“遼闊殿堂”,長45米、寬23米的空間里,51米高的主尊藥師佛頂天立地。左手托藥缽、右手持藥草的姿態,傳遞著祛病消災的慈悲愿力。洞壁上的浮雕講述著藥師佛十二大愿的故事,色彩雖經歲月沉淀卻依舊鮮明,人物動態各異:或跪地祈求,或虔誠聆聽,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眾生對健康平安的渴求。
最動人的當屬“八百羅漢堂”。這里的羅漢像摒棄了刻板的程式化雕刻,而是以人間百態為藍本:有的盤腿而坐,手指輕捻佛珠,似在參透玄機;有的怒目圓睜,拳頭緊握,仿佛要痛斥世間不公;有的懷抱小沙彌,笑容和藹,盡顯長者關懷;還有的赤足露趾,衣衫補丁摞補丁,卻捧著破碗神態自若,道盡苦行中的豁達。工匠們用刻刀捕捉到了凡人的喜怒哀樂,讓每一尊羅漢都成為“人”與“佛”的橋梁——他們既是修行者,也是世間眾生的鏡像。
觀音窟:慈悲的千般模樣
觀音窟是慈悲的具象化呈現。9米高的“媚態觀音”體態豐腴,衣帶寬柔,既有盛唐造像的雍容,又含宋代雕刻的靈秀。她手持楊柳枝與凈瓶,身姿微傾,似在俯身傾聽人間苦難,眼角眉梢盡是溫柔。千手觀音千臂舒展,每只手掌都鐫刻著不同的法器,象征護佑眾生的千般法力;送子觀音懷抱嬰兒,嘴角含笑,衣袂下的孩童伸手欲抓飄落的花瓣,畫面充滿生活氣息。這些不同化身的觀音像,讓“有求必應”的信仰變得具體而溫暖——她既是高高在上的菩薩,也是貼近凡人的守護者。
山體里的匠心史詩
萬佛洞的震撼,不僅在于造像的宏大,更在于人類意志與自然的對話。工匠們以鐵錘、鋼釬為筆,在堅硬的山體上一筆一畫“書寫”佛國:33米高的釋迦牟尼佛,需仰頭才能看清面容;手掌大小的羅漢像,連指甲紋路都清晰可辨。他們如何在垂直的巖壁上測量比例?如何讓萬噸巨石化作慈悲法相?這些未解之謎,都藏在石像的每一道刻痕里。
如今的萬佛洞,既是信仰的圣地,也是匠心的課堂。為了守護這份人類共同的遺產,科技與傳統在此攜手:傳感器默默監測著洞內濕度、溫度,防止歲月侵蝕;修復師們用細如發絲的畫筆,為褪色的壁畫補上色彩;限流措施讓每一位訪客都能靜心地與石像對視。當指尖輕觸微涼的石壁,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巖石的質感,更是無數雙手在時光里的溫度——他們用數十年甚至一生,將信仰與技藝融入山體,讓堅硬的石頭有了撫慰人心的力量。
當山石化作慈悲
走出萬佛洞,回望山體上錯落的洞窟,仿佛看見無數工匠在腳手架上攀爬的身影。他們或許不曾留下名字,卻讓每一尊佛像都成為自己的化身:四大天王的威嚴里,有他們對安定生活的渴望;釋迦牟尼的慈悲里,有他們對眾生苦難的共情;八百羅漢的百態里,有他們對人間煙火的熱愛。
這里處處是時間的注腳——不是歲月侵蝕的痕跡,而是人類用智慧與汗水在自然身上刻下的精神豐碑。當陽光再次穿過洞頂,當微風拂過羅漢的衣擺,萬佛洞依然在講述:信仰可以凝固成石像,而匠心,永遠在時光中流動。
若你來訪,不妨放緩腳步,讓目光掠過石像的眉眼,讓心靈沉淀在洞窟的靜謐里。在這里,山石不再是山石,而是無數個“人”對美好的向往與堅守,是跨越時空的溫柔與力量。(中視文旅)
專題策劃:秦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