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訪學歸來的徐翊豪,以“超乎想象”、“滿載而歸”來總結這段為期半年的經歷和收獲。
這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應用經濟學PhD項目的博士生,經過高金與LSE的雙重淬煉,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中穩步向前。
01
LSE訪學:
遇到一群與自己的研究“同頻”的人
2024年9月,徐翊豪憑借良好的學術表現成功入選國家留學金委的博士聯培海外交流項目,并在導師朱寧教授的推薦下,開啟了前往世界一流學府LSE的訪學之旅。
作為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的親傳弟子,朱寧教授是在全球行為金融學界享有盛譽的知名專家。在他四年的悉心指導下,徐翊豪深耕行為金融學領域,不斷增進學術見識、創新研究方法論。
此次訪學,徐翊豪期待圍繞行為金融學前沿課題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力求在該領域取得新的突破。他的海外導師也是一位在行為金融學領域卓有成效的學者,與他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
“在LSE能夠遇到與自己研究方向相匹配的導師,對于我精進自己的實證策略和研究方法是極其有幫助的。去之前我想,6個月的時間也不算很長,能夠打磨一下既有的論文就算不錯了。沒想到我在LSE還能獲得新的學術產出。”
初到倫敦的兩個月,徐翊豪提交的多個研究設想被海外導師接連否定。但正是這種看似“挫敗”的經歷卻成為關鍵轉折。
“教授直接的表達方式使得我能夠快速進入到行為金融學前沿領域的研究中去,大大提高了學術推進效率。他指出我的理論框架缺乏結構性,幫助我找到今后學術工作中著力提升的方面。”
在海外導師的引導下,徐翊豪聚焦于行為經濟學中頗為前沿的“記憶理論”進行相關的因果推斷,從而為“記憶理論”提供了來自真實環境下的證據,以此補充相關領域已有文獻的實證部分。
訪學期間,除了和導師保持密切交流之外,徐翊豪每周還會參加數場學術研討會,從中獲得新的研究靈感和學術思維的提升。
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去年11月份由Cameron Peng教授組織的一場行為金融領域的學術研討會。他在會上遇到了多位學者,與他們探討了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各種有趣的數據。
“比如倫敦商學院的學者Oksana Smirnova分享了她使用冰島和芬蘭的人口普查數據的經驗,這些公開數據中甚至包括了人們在醫院開處方藥的記錄,可以幫助學者們更好地去驗證在傳統實驗環境或交易環境下很難驗證的行為經濟學理論。這些方法也更進一步開闊了我做實證研究的思維。”
通過半年的訪學,徐翊豪接觸到了更多行為金融學領域的新觀點,與眾多“同頻”的學者們交流碰撞出了更多火花,這也幫助他認識了一些潛在的學術合作者。這些收獲都將成為他繼續在自己喜愛的行為金融學研究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02
求學高金:
在學術旗幟的引領下沉淀成長
本科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的徐翊豪,懷揣對學術研究的熾熱追求,2020年9月進入高金攻讀PhD博士項目。談及當初的抉擇,他認為,高金強大的師資陣容與濃厚的學術氛圍是吸引他的關鍵因素。
“那個時候,我看到高金有很多懷抱著學術和育人理想的資深教授,陣容可以用‘豪華’來形容。他們如精神旗幟,將我領入高金的大門。”
事實證明,徐翊豪的選擇沒有錯。在高金的求學生涯中,他深切感受到各位教授帶來的專業指導與精神引領:
在論文修改時給予他的實戰指導,教會他“照顧到不同聽眾的背景和偏好”;通過對樣本是否包含某公司這類細節的追問,考驗其對數據篩選邏輯的掌控力,培養其數據敏感度;傳遞給他對學術研究事業的全身心投入和高度專注的態度:“PhD學生是沒有假期的,需要隨時隨地思考研究該怎樣進行。”
在徐翊豪眼中,高金不僅擁有多位金融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在培養體系上更是直接對標北美頂尖商學院。
“從開題答辯到年度考核,每個環節都經過精密設計,不僅有非常規律的學術活動,每個環節都把控得非常到位。”
03
行為金融研究:
在人性褶皺中尋找市場密碼
行為金融學是近30年來發展相當迅速且活躍的研究領域。
這一領域對于徐翊豪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獨特與樸實:“我喜歡行為金融學,因為這是一個很接地氣的研究領域。當AI在圍棋等領域所向披靡時,其投資能力卻仍有待發掘——這恰恰證明金融市場的人性褶皺仍是待解密碼。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當中,金融投資和經濟決策還是主要由人,以及學習了市場行為的AI驅動。通過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來獲得對于市場運作方式的思考,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
同時,徐翊豪認識到自己本身的性格也比較適合做學術研究的工作。“在做一項研究時,我更偏向拉長時間維度去不斷打磨思考,而不是追求在極短時間內完成。”
性格志趣與學術追求的引路,讓徐翊豪在高金博士階段的學習樂在其中,也碩果累累。除了在LSE訪學期間做的關于“記憶理論”的實證研究外,徐翊豪在博士階段還完成了2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他在博士二年級時與導師合作完成的夏季論文“Love the Way You Frame: Hedonic Mental Accounting and Selling”以心理賬戶為主題,利用現實生活中投資者的交易數據,驗證了人們傾向于以一種能夠最大化心理舒適感的方式調控其心理賬戶。這是一篇與前景偏好緊密相關的文章,也大大加深了其對心理賬戶理論的理解。
另一篇與合作者們完成的文章“Seemingly strategic disposition effect”則與行為金融和資產定價有關,發現投資者在更高彩票特質的股票上展現出更強的處置效應。該發現很大程度上由實現效用(Realization Utility)驅動。這一發現也增補了處置效應的固有特征。
隨著博士生涯進入尾聲,徐翊豪即將踏上新的學術征程。正如他以“佛系但堅韌”自述的學術性格,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學術定力:取得研究進展時不驕不躁,謙遜自持;遭遇研究瓶頸時也毫不退縮,迎難而上。
這位年輕學者已整裝待發,將在高金積淀的學術素養轉化為探索未知的能力,繼續在行為金融學研究這片沃土上深耕不輟。
高金項目火熱招生中…
歡迎點擊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