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通過四臺手機在瑞幸咖啡小程序發現同一門店、同一飲品的價格在不同賬號中存在顯著差異。
例如,瑞幸的生椰拿鐵在四個賬號中分別顯示為9.9元、10.9元、10.9元、13.9元,最高差價達40%。更讓人矚目的是在四臺手機中,消費頻次高、積分達10078分的“黑金鹿”會員賬號價格最高,而新用戶或低頻賬號則享受最低價。而類似生椰拿鐵的價格在多個不同產品上都存在,差價甚至高達6元,購買會員卡的用戶反而比普通用戶支付更高價格。
這一現象傳出后,被消費者質疑瑞幸是否“大數據殺熟”。消費者普遍認為,瑞幸的定價策略違背了“老用戶忠誠度應獲回饋”的常識邏輯,反而形成“買的越多越貴”的逆向激勵。
針對價格引發的爭議,瑞幸迅速做出回應,表示價格差異源于優惠券的“隨機發放”及門店活動差異。新用戶比老用戶更能獲得優惠券,而部分高頻用戶因優惠券失效或活動門檻變化,實際支付價更高。有消費者表示,放棄支付后可能觸發“挽留優惠券”,進一步加劇價格波動。
而瑞幸的定價爭議與其近年戰略調整密切相關。近幾年,瑞幸在推行“精細化運營”,允許門店根據租金、物流等成本調整價格。一個城市不同地區的價格都不一樣,但是費者對“同一城市不同門店價差3元”的感知更直接,容易引發不滿。
且瑞幸的會員卡本應提供專屬折扣,但用戶發現會員價甚至高于非會員。這種被認為是“付費反被割”的體驗,嚴重削弱會員權益的吸引力,導致用戶流失風險上升。
近幾年,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越來越高,而瑞幸的“價格迷霧”本質是算法經濟時代商業邏輯與消費者權益的碰撞。這種依賴動態定價提升客單價,但透明度缺失容易引發信任危機。
消費者一旦認為品牌有“大數據殺熟”的趨勢,最后終將付出信任流失的代價,甚至引發輿論風險。瑞幸的“價格迷宮”既是算法時代的商業縮影,也是消費主權覺醒下的警示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