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作者/編輯: 哲南卡
| 分類: 哲叔聊國際風云
最近,印巴風云再起。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發生了一起針對印度教游客的恐襲事件,造成至少26人喪生。
克什米爾地區,英國草率的邊界劃分埋下了沖突的隱患;印度施行的同化政策激化了族群的對抗。這次襲擊,本質上是多種矛盾的集中爆發。
事發后,印度卻將責任歸咎于巴基斯坦,并發起了報復措施,甚至還揚言要切斷水源,雙方劍拔弩張。
但最終,核威懾會框定沖突的邊界,邊境也會重新歸于沉寂。畢竟,在南亞次大陸,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博弈
01
克什米爾地區被稱為"南亞火藥桶",而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克什米爾邦)更是混亂之地。
這片土地的悲劇,開始于1947年,也就是英國撤離印度之時所推行的“蒙巴頓方案”。
依據宗教人口劃分這一準則而言,在克什米爾地區,木司令占多數,按理本應歸屬于巴基斯坦。可是信奉印度教的土邦王公哈里·辛格卻選擇了加入印度,從而引發了印巴兩國大打出手。
最終克什米爾被劃分為兩部分,印度掌控了南部53%的區域,巴基斯坦占據了北部43%的區域。
克什米爾
印度以承諾高度自治權作為條件,來換取實控區的歸附,而且把這一承諾寫入了憲法第370條。
此條款使得印控克什米爾,成為印度唯一一個擁有獨立立法權的邦,在教育以及經濟領域,享有一定的自主權,甚至在國防外交領域,也保有特殊的地位
這套自治模式,運行了七十多年之后,伴隨莫迪上臺,迎來了重大的轉變。
這位依托印度教民粹主義而崛起的強人,將憲法第370條看做國家統一的障礙,在2019年8月,廢除了該條款,取消了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并且通過移民優惠政策,吸引印度教徒遷居至此,以達到系統性改變當地人口結構的目的
這套組合拳,極大程度地激化了矛盾;原本相對溫和的分離主義者,進而變成了極端反抗力量,恐襲開始此起彼伏。
為控制動蕩局勢,印度在這個不足千萬人口的克什米爾邦部署了50萬安全部隊,平均每25名居民就對應著1名軍人。首府斯利那加的街頭,到處都是沙袋工事。每天下午六點開始宵禁,隨機搜查也成為常態。
克什米爾安全部隊
高壓統治之下,當地經濟已經全面崩潰:克什米爾邦的整體失業率長期維持在25%,青年失業率更是高達47%。
當班加羅爾的IT精英享受全球化紅利的時候,這里的大學生畢業后卻只能在茶攤打零工。作為支柱的旅游業,在無休止的宵禁與軍事管制中,已經凋零殆盡了。
生存困境,催生了畸形的就業市場——每月5000盧比(約合60美元)的“圣戰者津貼”,成為了誘人的選擇,加入武裝組織,也成了為數不多的“就業選擇”。
于是這片混亂之地,各種武裝組織紛紛涌現,多如牛毛,恐襲更是成了家常便飯。
印度官方數據表明,從2021到2023兩年間,總共發生327起恐襲,造成約1200人傷亡。
當經濟凋敝,疊加身份危機;生存絕望,遭遇宗教狂熱,克什米爾的暴力螺旋便永無休止
2025年4月22日,恐襲再度降臨。
武裝分子持槍闖入印控克什米爾旅游小鎮帕哈爾加姆,對印度教游客實施精準襲擊,造成26人死亡、20多人受傷。
帕哈爾加姆襲擊
與以前主要針對印度軍警的襲擊有所不同,這次事件有三個特點:目標鎖定印度教徒;地點選在印度重金打造的宗教旅游區;時間節點上,正好是朝圣旺季
事情發生后,印度立即指控是巴基斯坦幕后操縱。
但現實情況是,在巴基斯坦國內,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經濟十分凋敝。巴三軍情報局(ISI),到2024年其秘密經費被削減了40%,這使得維持現有的情報網絡都很困難,更別說跨境襲擊了,現在既沒有能力更沒有意愿策劃這種行動。
莫迪其實清楚得很,但是他依然將矛頭指向了巴基斯坦。這種“欲加之罪”的背后有著精明的算計:隨著莫迪在國內支持率逐漸下滑,制造外部威脅是凝聚民意的好路子。
印度馬上對巴基斯坦實施了報復舉措:關閉了邊境口岸;暫停了簽證的發放;驅逐了軍事顧問。甚至放話要切斷印度河上游的水源。
前幾條對巴基斯坦來說傷害不大,畢竟兩國長期敵對,大大小小的沖突就沒斷過,不論民間往來還是官方交流,都是聊勝于無。唯獨第三條,傷害很大。
印度河對于巴基斯坦農業灌溉極為重要,但印度河上游卻在印度控制區。水源被截斷,將是滅頂之災
巴基斯坦強硬地回應道:任何關于水資源的威脅,而且會被視作戰爭行為。兩國之間的大戰,仿佛一觸即發。
02
印度能否切斷河流,從而摧毀巴基斯坦呢?答案是否定的。
這個問題的復雜性,遠超表面認知。核心在于,1960年印巴兩國簽訂的《印度河水條約》(IWT)。
條約規定巴基斯坦獲得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奇納布河這三條西部支流使用權。這些河流上游都流經印度控制區,對于巴基斯坦的農業灌溉至關重要。
印度河及支流
很多人以為印度占據河流上游地理優勢,修建水壩就可以掐斷這幾條河流的水源,從而控制住巴基斯坦的命脈,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從技術層面來看,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修建的水壩,基本上都是徑流式水電項目。這類設施主要利用水流落差來發電,蓄水能力極其有限。而且每年5月喜馬拉雅積雪融化之時,數百億立方米水量奔涌而下,印度現有的水利設施根本無法截流。
另外,克什米爾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地形條件,使得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存在技術難度大、成本高昂的現實障礙——我們在青藏高原建設水利設施都相當困難,印度稀爛的基建能力那就想都別想了
徑流式水電站
即便假設,印度能夠沖破重重阻礙,把蓄水大壩建起來,戰略風險也同樣不可忽視。
巴基斯坦完全有能力在枯水期發動軍事行動,將相關設施摧毀。這種"修得快比不過炸得快"的博弈邏輯,也讓印度想打“水戰爭”的企圖難以實現。
更深層的制約來自地緣格局——印度固然想徹底壓制老對手,但是巴基斯坦背后若隱若現的東方大國力量,始終讓印度相當忌憚
當前局勢,是否會升級為全面沖突?答案是不會,多重現實因素,框定了沖突的邊界。
對印度而言,升級沖突的意愿不強。
找機會升級與巴基斯坦的軍事沖突,是印度大選年獲取民意的慣用招數。
但今年并沒有全國大選的壓力,首都德里的地方選舉也已塵埃落定。這樣的話,升級沖突拿不到多少好處。
另外,現在升級沖突,就要面對巴軍裝備的“中國制造”武器系統(從梟龍戰機到新型潛艇)及背后的供應鏈,軍事冒險的代價變得非常高昂
梟龍戰機
襲擊發生后,印度僅僅中斷了軍方的高層交流,卻沒有越境進行空襲。軍事上的克制,正是這種忌憚心態的直接體現。
對巴基斯坦而言,困境更為嚴峻。
自從2022年美聯儲加息沖擊之后,國內經濟一直深陷雙重危機,即電力系統崩潰,從而導致全國性大停電頻繁發生;外匯儲備也跌破了百億美元警戒線。這讓巴基斯坦國內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根本承受不了外部沖突的升級。
更重要的是,核威懾的陰影,為沖突設置了終極防火墻
自1998年起;印巴先后跨越了核門檻;歷次邊境摩擦,雙方都心照不宣地將對抗的烈度,控制在了外交罵戰與象征性打擊的范疇內。
這種“斗而不破”的互動模式,已然形成了路徑依賴——當全面戰爭意味著彼此毀滅的時候,任何理性的決策者都不會讓事態失控。
印巴對抗
這場風波最有可能的結局,仍舊是在南亞地緣博弈中,不斷上演的“危機管控”劇本:印度或許會在雨季來臨之前恢復部分邊境協議,從而換取巴基斯坦在反恐議題上的一些象征性承諾;
等到國際輿論的焦點發生轉移之后,邊境沖突就會重新歸于沉寂,直到下一個導火索被點燃之時。
這種周期性的緊張與緩和,其本質實際上就是借助戰術沖突去釋放戰略壓力的一種生存智慧——被核陰云所籠罩的南亞次大陸,活著,才是最為重要的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