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本應是人生最從容的年歲
她卻再次被推進癱瘓的漩渦
低頭工作、沉迷手機……
這些日常動作竟成脊髓的"無聲殺手"
當所有醫院亮起紅燈
一群執刀人用毫米級操作
在神經密林中找尋一線生機——
低頭、久坐、刷手機
手后10年她再次面臨癱瘓
“都說這個位置實在太危險,難道剛到中年就只能像癱瘓一樣生活!”兩天前,53歲的王女士(化名)出院時十分激動地對醫生說,“幸虧你們精湛的技術幫助我解脫了痛苦。”
早在10年前,王女士就因頸椎后縱韌帶骨化接受過頸椎椎體次全切除手術。本以為生活能就此重回正軌,一路順風,沒想到命運卻再次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玩笑。
近年來,王女士頻繁感到肢體麻木,越來越嚴重,平時滴酒不沾的她行走時變得醉酒似搖搖晃晃。根據以往的就醫經驗,她隱隱感到,很可能是老毛病卷土重來。
不幸被言中,治療卻頗費周折。她四處求醫,可得到的答復如出一轍:脊髓受壓過于嚴重,手術稍有差池就會導致癱瘓,風險極高。就在王女士幾乎絕望之時,經人推薦,她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助理麻育源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
麻育源詳細評估了王女士的病情,發現她手術區域上方出現的骨化后縱韌帶正嚴重壓迫著脊髓,情況確實十分危急。
“我這個病為何一再復發呢?”
根據檢查結果、詳細病史與患者生活習慣,麻育源作了分析:“內外”夾攻——除基因因素外,還與工作、生活習慣有關。
原來,王女士平時工作時低頭操作,常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空余時間也經常刷手機……久而久之,使脊髓壓迫越來越嚴重,漸漸到了十分危險的境地。
脊髓壓迫變“定時炸彈”
新技術開辟生命通道
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棄。麻育源團隊經過反復研討和精心籌備,決定采用改良前路椎體骨化物前移這一新技術,為患者開辟生命通道。
王女士入院后,治療團隊迅速展開術前準備。手術室內,氣氛緊張而凝重,麻育源帶領楊開創副主任醫師等,憑借豐富的經驗,在術中神貫注,一步步推進手術。
“前路椎體骨化物前移技術,難度極高,需要醫生在狹小的空間內精準操作,既要解除脊髓壓迫,又要避免損傷周圍神經和血管。”最終,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默契的配合,成功恢復了椎管容積,徹底解除了脊髓壓迫。
術后,王女士的恢復情況十分理想。她曾緊繃的肌肉逐漸放松,肢體麻木感大幅減輕,而行走困難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對比手術前后的CT片子,效果一目了然:壓迫脊髓的骨化物被向前移開,被壓扁的脊髓恢復正常形態,椎管暢通無阻。
面對如此良好的手術效果,王女士及其家屬激動不已,特意制作了錦旗,表達最誠摯的感激之情。
神經外科
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是我省規模最大的神經外科之一,目前擁有4個分中心:顱腦腫瘤綜合治療中心,在腦膠質瘤的光動力治療和激光神經外科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省內率先開展應用清醒麻醉等先進技術;功能與內鏡神經外科治療中心,省內率先開展鎖孔微創手術和神經內鏡手術,最早成立癲癇外科治療中心,同時開展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鎖孔微創入路微血管減壓術;腦血管病治療中心,省內最早開展介入治療,開展出血性和缺血性疾病的多手段治療;顱底與神經脊柱微創治療中心,省內率先開展頸腰椎病、脊柱脊髓腫瘤等疾病的顯微外科治療。
麻育源
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助理,主任醫師
擅長:脊柱脊髓疾病、神經系統腫瘤、腦血管病、特重型顱腦創傷的診治。
門診時間
朝暉院區
專家門診:周三下午
越城院區
專家門診:周四上午
楊開創
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擅長:神經脊髓脊柱外科(包括椎管內腫瘤、頸腰椎病等),以及顱腦外傷、腦出血、腦腫瘤、腦積水的外科治療。
門診時間
朝暉院區
專家門診:周六上午
部分圖片來自攝圖網及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