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部門例會,老板翻著我做的月度報告,眉頭一皺,語氣平淡地問了句:
“這數據怎么看著有點怪?”
我當時心里咯噔一下——不是數字錯了,是他聽不懂。也不想聽。
后來我才明白:
報告不是給你自己交差的,是給老板做決策用的。
所以你得換個方式講,講到他的心坎上。
一、你寫的是報告,他想看的是判斷和選擇
很多財經報告,滿屏的數據分析、比率變化,看起來很專業,但老板讀完只想說一句:
“所以呢?”
比如你寫:
營收同比增長8.6%,主要源于A產品銷量上漲、渠道貢獻增強……
但老板真正關心的,其實是:
這增長是不是可持續的?
背后是誰做了動作?
接下來我要不要追加投入?
所以現在我寫報告,第一段就直接說:
“雖然這個月營收漲了8.6%,但背后是三月渠道大促拉動,透支了本月下單,預計下月會有回落。”
這樣寫,老板就會聽進去——因為你回答了他真正想問的問題。
二、老板不想聽過程,只想聽關鍵判斷
我曾經做過一次產品盈利結構專題報告,十幾頁PPT,每頁數據都拉得明明白白。
結果老板聽到一半突然問:
“所以哪個產品最賺錢?為什么不全押它?”
我一時語塞,意識到一個問題:
? 你講得越全面,越有可能忽略重點。
所以現在我寫報告,都會先想清楚一件事:
這個報告,要幫老板做哪一個決策?
是優化哪個產品?
是砍哪個市場?
是追加哪個投入?
你的分析再完美,如果沒“幫他做一個選擇”,那就是寫給空氣的,
三、術語是障礙,場景才是語言
我們財務人很喜歡說這些詞:
“資金周轉壓力”
“應收賬款回收期延長”
“費用率較高”
但老板聽不懂,也不想翻譯。
? 所以我換了種說法:
“我們掙的錢,還有40%沒到賬。”
“現在賬上的錢,不夠發下個月工資。”
“這個客戶每次都晚30天付錢,這月三個客戶加起來,拉走了我們一半現金流。”
你要講的是讓他腦子里浮現畫面的語言。
能讓人“看到的”分析,才有說服力。
四、結構不清,老板就容易走神
我現在做報告,有一套固定結構:
? 明確結論
? 給出證據
? 推出可能后果
? 給出行動建議
比如費用上漲了,我就會這樣寫:
問題一:本月費用為何上升?
結論:人力成本上升,占比提高了3%
證據:新招銷售12人,尚未產出業績
推論:如果下月轉化率不足,投入產出將繼續惡化
建議:建議分階段釋放招聘計劃,并以CRM系統跟蹤銷售轉化
這樣匯報,老板能聽明白問題,還能立刻抓住重點:
要不要管?怎么管?能不能解決?
五、真正的財經報告,是戰略的眼睛
你寫的是報告,老板要的是參謀。
很多人以為,財務分析的終點是數據準確,其實不是。
財務報告的終點,是經營洞察。
比如你發現某區域銷售突然爆發式增長:
別只說“這個市場表現亮眼”,
要進一步說:“建議提前布局庫存”、“建議強化B類客戶維護,促進回款穩定”……
這才是老板想要的——不僅告訴他發生了什么,還能告訴他下一步做什么。
想要寫出一份老板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報告?
? 報告不是展示專業,而是輔助判斷
? 財務術語不是障礙,經營語言才是橋梁
? 結論、證據、推論、建議,四段式表達,才是硬通貨
別再做“數字的搬運工”了。
你應該是一個能讀懂賬本,也讀懂老板心思的——經營翻譯官。
大志 簡介
企業財稅顧問 | 高級會計師 | 中國注冊稅務師
擁有20年豐富的財務管理實戰經驗,曾服務于中國企業500強及知名互聯網上市公司;
曾擔任上市公司、電商、制造業及物流集團的財務總監,具備跨行業、跨領域的深厚管理背景。
在財稅體系建設、預算與經營分析、業財融合實踐及稅務規劃等關鍵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實操經驗。
憑借扎實的財務基本功和卓越的戰略眼光,致力于幫助企業優化財務管理,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業務持續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